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朝戈金先生致辞:
回顾民俗学会的历史:1978年,发布“七人倡议书”,得到高度重视,民俗学被列入学科建立计划。1983年成立民俗学会。学会成立之初,在钟敬文等老一辈大师领导下开展活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协会致力于召开各项研讨会,培养新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协会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完成传统节日与社会项目,期间召开传统节假日与,节日与社会生活公共性等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此相关,五部委联合下发文件,讨论关于传统节日的利用问题。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次以国家发布文件方式,宣传传统节日。近百年来,传统节日被排除在国家时间谱系之外的历史结束。中国民俗学会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支持,最终促进了国家时间体系的完善。
非遗工作开展之后,积极促进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中国民俗学会组成课题小组,起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计划。
在国家层面,我会多名会员是国家非遗保护专家会委员,参与非遗保护法的讨论与审定工作,参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书工作。地方层面,众多会员直接参与非遗的保护、普查工作,成为各地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
同时,我会会员长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的工作,也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在国内加以宣传。另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方民俗学家也来自我们协会。2012年,我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咨询机构。
近年来,我们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肯定,已与美国、日本、芬兰建立了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已与美国民俗学会建立制度性交流平台。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成为两国重要交流渠道。与日本也已签订交流协议。
现在,学会的年刊已经创立。在民俗学会主站上,共发布文章8946条,访问量4530万人次,注册会员9953人,浏览人数达2.78亿人次。
一批批人才在研究领域、教学领域,遍地开花。形成数十个硕士点和博士点。为未来的学术力量奠定基础。
三十年耕耘,民俗学已从鲜为人知,发展到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是发展队伍、建立学科的三十年,更是做出贡献,建设成绩的三十年。现今学会有两千多名会员,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当前,立足学科本位,培养高水平人才,是民俗学会立足的基础。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进步,为民俗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现实,为民俗学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遇。
最后谨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各位代表表示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