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旦讀書“得了趨”

回复 5# 的帖子

那姐姐觉得怎样才可以不掉入那些陷阱,才是对的呢?
我很浮躁,呜呜。。。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双霞 于 2010-9-11 03:02 发表

我可不敢给才女张妹妹开什么药方。
我读硕士时,有一篇文章很有心得,就是黄宗智的“四个理论与一个陷阱”,妹妹找来看看吧。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971
谢谢姐姐推荐
刚认真读下来,文中对文化主义研究的反思及第五节尤其令人震动。
受教了

关于理论运用与经验训练的配合
虽然我对他举的那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例子感到很陌生,却同样受益匪浅。许多道理是相通的。
“以现有理论作为刺激,有利于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概念。”
“历史探究要求在经验和概念之间不断地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用处就在于帮助一个人在证据和观点之间形成他自己的联系。理论也许是我们的动力、陪衬或指南,它从来都不应当成为现成的答案。”
说得真好~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采来了铜也要考虑铸钱以为流通嘛~
我觉得看重概念或理论本身其实没错,关键在于方式。一流的学者将其压在纸背,作为潜在的知识结构思想框架学科视野,但自己的研究中从不搞什么术语杂烩,照例据自己的材料说自己的话。理论面上没有,对话的功夫却都花在底下。大概就是黄说的以理论为刺激吧。二流的学者用材料框理论,借理论理解材料,借材料修正理论,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途径。不过限于材料功底之厚薄,理论体悟之深浅,做出的东西又有三六九等之别了。至于生搬硬套,全然以理论裁割材料,那是不入流的。

“注脚式的研究”具体指什么呢,没太明白。。。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双霞 于 2010-9-14 22:52 发表
说得好。我正在读的刘宗迪做的山海经研究,大概就是前者。通篇考据,没谈一点理论,却是处处理论视野下对材料的新解。所谓胸中别材,眉下别眼,大概就是说,因为有这不一样的眼光,所以看到的世界也大不同。
我说的 ...
如果单纯以验证某项理论为终结,确实连二流都称不上了。
“二流”一词其实不含褒贬,我说的二流学者还是很有追求的,不过能走多远要看各自造化罢了。

这破网特别卡,打开一页都要等好久,受不鸟啊啊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