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不得不说的话——关于抄袭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不得不说的话——关于抄袭

快到年终总结的时候了,今天中午到中国知网上看看我200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被下载的次数,已经是1199次了。这两年忙于结婚生子,工作事务繁重,论文还在细细打磨,没有纸质出版,但是电子版却是在毕业当时就入选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作为正式电子出版物在网上随手可下载的。
谁料想这次还看到一个硕士论文,2009年最新出炉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陈晶,导师陈建宪,题目是“一个古代送瘟神习俗的现代境遇”,竟然全盘抄袭我论文的部分章节,还称是一个大型国家课题的组成部分,竟然还在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难道是抄者有理吗?
羞。
开篇、结尾、结构、论述、甚至连注释都没有改,只是补充了访谈的对话。开篇抄我的绪论,结尾抄我的结语,中间抄我的第五章第三节。这也太明显了吧!但是论述是我从我当年调查中总结出来的,你的访谈应该有新的总结才是啊!
本来还期待能够看到西塞神舟会被命名为非遗之后的一些新的动态和发展,哪想到看到的都是我以前的心血!
就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抱走,剪了头发,洗了手脚,换了新衣。
看完就到了吃饭的时间,中午在社科院的食堂,放眼望去熟悉的面孔不少,这里坐着许多老先生,著述等身,怕是被人抱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已经心疼的无语了!
我既没有死,又没有出国,甚至还在学术圈边;我手也能写,嘴也能言,网络是会访问的,投诉信也是会发的。我想不通的是,怎么就年轻轻的公然抄袭呢!我们骂学术腐败,老朽腐败也就罢了,年轻轻的就跟着散发腐烂气息了。敝帚尚自珍呢,更何况我三年的心血就这么白白抄去换个硕士学位不成!一个博士论文可以换四五个硕士学位呢,华中人就慢慢抄去。
前几天,看豆瓣上有个贴说一看到“民俗专家”四个字就想吐。民俗学再这么培养硕士,我看不入流的现状恐怕须待更多时日了。
怒。

华中师范大学另一桩案
博士生举报硕士论文抄袭 文章除致谢外一字不差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6/219739.html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谢谢核查!

只简要说,
陈文第一章第二节10个注释有8个与我文完全相同。
陈文33页注释与我文完全相同,但是她那注释所引用文字并不出自注释当地资料,而是我论文的分析。
22页也是同一问题。
希望以后看清楚再用。其余我没有时间再核对了。
关于调查地、调查现象(尤其是仪式四天的描述)、调查结构与结论等均直接用我文论述,此部分不属于学术史,占2/3,亦属主要抄袭内容。
抄袭是错,认了就好。
既然,陈晶同学离学术不端、撤销硕士学位只有281.4个字之遥。望今后自重。

TOP

陈晶(姑且认为回帖是你本人),
你伤害的是你自己、你导师、评审专家、答辩委员会委员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还有你学习的专业民俗学。
民俗学的研究重视从田野中得来的资料。既然多次去田野,乡亲们允许你录音、拍照,给你图片、资料,可惜,你的研究并没有回馈那些无私地支持和给予你的人。

TOP

博文导入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1-27 17:17 发表
都该引以为戒
回复拷贝到这里。

TOP

合理合法举报

因受一位我所敬重的老师所托,特将他发给我的留言贴过来。他不擅长互联网上的操作,我也郑重地用本人实名注册。他的博士论文多年前曾被云南某大学的博导抄袭,改头换面,评了职称。当时,他异常气愤,可是他的学术方向早已转换跑道另有天地了,没有时间和心情花在吵架上。

敬请陈建宪教授把自己作为导师指导此篇论文的责任认识的更加明确、深刻一些!总不能够一边给人家道歉,一边又指责对方,为自己一方文过饰非?此事,还是得拿出学者起码的勇气和风度,更何况错在己方。做学者得有尊严,否则你做的民俗学就成了什么?因此,绝不能说10%以内的抄袭,就不算学术不端。究竟抄了多少,也希望本人拿出勇气来面对,才是最为妥当的。


没想到有这么多回应,感谢论坛里这么多有正义感的老师和同行!
我忙过年底这阵子的工作会客观而清醒地整理出举报材料,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举报。每一次看到被抄袭的句子和思想,都很难过。而且抄的时候还不好好抄,那些基本的入门必读书和端午的专题研究有什么关系?硬塞到学术史中,还特意回避了我的论文。

学者不是个“知道主义者”,也不是录音机和照相机,学者在占有知识和材料上已经远比不上现代设备和数据库,惟一能做的就是思考,通过分析、判断、提出问题来,并给出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

请抄袭者有空深思下!

TOP

先请认真自查。

我在认真考虑陈建宪教授和陈晶同学的致歉。
希望陈晶同学能自觉地进行认真比照和回忆,将你我的论文一一对照,标明清楚,可以贴出来或发给我。上次核查结果我给你补充了一些,希望你也能看到其他我未提到的事实。如果我们对抄袭内容认识一致,我可以认为你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 本帖最后由 宋颖 于 2009-12-1 20:30 编辑 ]

TOP

须书面道歉与声明。

此事请由陈晶同学和文学院、研究生院确认抄袭事实,给我书面的陈述和致歉;陈晶曾在学位论文扉页上签署过原创性声明,现在,其所有基于抄袭内容的研究均应自告放弃知识产权。仍须有本人签名,导师签名和学位授予部门或管理单位公章。
鉴于陈教授和陈晶的致歉,系内已经开始重视,我可以暂时不做书面举报,但保留权利。
至于是否撤销其学位及相关其他处理等应由华中师范大学决定。

我们民俗学本来就薄弱,近十年来,刚刚出现好的转机和起色。陈教授在给我的消息中也说,“需要多加爱护、加强团结。”但是用我一个朋友WXS,民俗学在读博士生的话来说,“抄袭导致学界声誉和水平损失,这种损失带给个人作为学者的权力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所以才愤怒。”抄袭一事,于陈晶个人及其相关者,于民俗学界的声誉,都是莫大的损失,这才是真正的“伤害”。倘若不警醒,民俗学的未来可惜。好在多日来论坛上的众贴,表现出民俗学硕士生、博士生及从业者的学术良知,我想民俗学的未来可期!

TOP

勇气

面对错误,需要勇气。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我们都应好好学习《著作权法》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 本帖最后由 宋颖 于 2009-12-3 11:15 编辑 ]

TOP

举报也不应是举报陈建宪,应该举报抄袭者。陈教授自查。

举报也不应是举报陈建宪,应该举报抄袭者。陈教授自查。

“按学校规定,10%以下的重合率不列入学术不端。”“她的论文通过机器检测时,重合率为13%”。

陈教授提到的机器看来很有问题啊。陈晶已经“勇于面对”了,导师更应表率。“华中人”想太多了。

[ 本帖最后由 宋颖 于 2009-12-3 14:49 编辑 ]

TOP

究竟是谁的同事?

此事我在发现时就已经公之于众,是个公开事件了,任何人都没 必要偷偷摸摸举报,更何况举报的是个事实。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互联网时代了,任何人请不要再拿以往的“革命”思维和方法来办事。
陈教授这次提出个13%,看来还是早就知晓此事。

TOP

请注意!

楼上说,“把结果诚实公布出来”,我还补充了,还有没补充的,怎么是“诚实”呢?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收到提出的认真自查的材料和书面道歉与声明,怎么就想以个“革命党”和一群喜欢自己给名词前面加定语的人出来搅和要不了了之呢?

TOP

Panda同学

你跑去告状了,还不给链接,不提供事实。
回头自个还跑去把自己的帖子先删减编辑了,呵呵。
别说别人笑你了,我也笑你呢,你就不知道这个页面有历史记录?编来编去的,都一目了然呢。

过阵子再收不到材料的话,我就自己去实名地、郑重地举报了。
想不了了之是行不通的。


某些同学,你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别给陈教授添乱了,有空好好学学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好好读些书。陈教授自己都说“许多学界师友来过华师,他们对华师的学风是有感性认识的”。请注意,他指称你们这些为“华中人”三个字愤怒的人是用“华师”。而且,从他那长文中看出,“华师的学风”在“许多学界师友”那里是得到肯定的一两个案子需要就事论事、落实到当事人。更何况,我说华中人时,没有这么多定语,你们愿意生发和想象,我尊重你们的权利!因为还有另一个案只有致谢不同的抄袭,我才加上这句的。请很多同学稍微冷静一下,千万别对号入座啊。

我也注意到9楼Jchen“此举非常不妥”、55楼陈建宪“我认为宋博士的言语是非常不妥的”、76楼任提到panda投诉“他认为不妥”三处都出现了同一个词“不妥”,请大家想想其中的关联。陈晶本人是否确实“在场”值得质疑。还请华中师范大学惟一实名用户陈建宪教授也做个行动上的表率。别每次上来说愿意道歉,愿意接受处理,但却迟迟没有行动。而且,每次都抓着“华中人”生发一堆。我也愿意“团结”,愿意“爱护”,但也要看抄袭者陈晶的实际行动啊。她可是在抄学位论文,并且以此获得学位的。

[ 本帖最后由 宋颖 于 2009-12-4 18:51 编辑 ]

TOP

知识

再回头去看曾经发生的事情,甚至最近又看到只用不引的新的“不规范”,已经一点也不生气了。端午之题,与端午之节一样博大,值得一研再研,反复钻研,持久钻研,只要端午一天在民间,相应的研究就不会止息。经众人拾柴才得照亮的光明。

一位我所尊敬的学者曾说过,知识分子至少应当通过个人的努力要为这个社会积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知识被传播利用,有益于知识的再生产。可惜,很多年来,知识分子都不再是个风光的自称或他称了。

除了积累真正的知识外,知识分子在新的技术世界可能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贡献智慧,以寻求和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这种发现因有个人的思考而带着强烈鲜明的印记,以至于即便改头换面,走到哪里都有个体的基因。

[ 本帖最后由 宋颖 于 2010-6-9 13:31 编辑 ]

TOP

抄袭无用

近来读书,发现聪明的人常常有意无意设下埋伏,读的人倘若不老老实实自己去看、去查,去下功夫,就直接拿来用着,还不写转引自,往往会掉进一个大坑里,以讹传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