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跨年讨论】非遗保护和产业开发是否矛盾?请发表意见~~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小乱一番

最近在看《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其中有一句话:“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P14,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如果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上讲的话,就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形成的文化丛(或文化特质 或特质丛),从动态性的角度说,创新是必要的!(据愚见,创新和保持原生态的论题在中国古代都有讨论——如每一次的帝王改革过程中都会遇到“先王之制”的问题,而历史也表明,变则通。)
从实践论来看,特别是从 吉登斯 的结构化理论上看,非物质文化的市场化是很正常的,因为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一种 “资源” 了。资源就要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学的之间的纠葛,可能是“资源的合法性”的问题,这不是学科之间的问题,而是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的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经济建设是当前中国的发展核心问题,资源的运用是肯定的——这是政治话语;而面对过热的市场化,面对“走样”和“变化”,可能会引起资源 异化的反驳——是学术话语。
六楼的例子“另一面,原来洋溢着浓郁的人间烟火的古城沦落为一座旅游商品超市,原住的纳西居民纷纷外迁,商客反客为主,主体的置换带来了古城的文化置换,古城出现了空壳化、商品化、庸俗化的诸多弊病。”能很好的反映这个现象。
可能有个思考,就是除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之外,老百姓的话语哪里去了?
没有老百姓的基础,试问一下什么是学科的纯粹性?

[ 本帖最后由 后溪男孩 于 2009-12-31 11:56 编辑 ]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人为性可能就是由“政治话语”引申出来的。
人为性和本真性,课能是政府和学者对民间文化不同图景的设想。
而创新(或其他表述)则可能是在民间日常实践中的文化变迁和学者、政府之间的图景的分歧之所在,这本质上民间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之间的互动。可能各有假设。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建构出来的词, 应该是一个官方的话语。如果说在社会科学中存在对应的术语的话(学生浅薄,就所学的一点知识的库存中搜寻而已),学生认为应该是 ***文化,***是文化之前的定语,表示文化的某一方面。
接下来,把***文化(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放进文化的范畴中进行思考,就有很多的学科的学者进行了研究了。
以身殉“遗” 的表述在这里可能就和文化的功能相违背了,文化不是用来保护的,而是用来用的!
因此,学生很赞成 陈老师 的 民间话语 的说法。

学生浅薄,欢迎批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