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联华:民俗是文化的根
梅联华喜欢在民俗文化的多彩斑斓中寻找快感。他说,一切时尚、高雅与现代文明是毛,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997年,梅联华带着些许无奈来到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出任该馆第三任掌门人。当时的他可是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爱上这幢僻静的小楼,会迷上民俗,并且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民俗文化学者。
梅联华做过话剧演员,钟情艺术,后就职于南昌市文化局人事处。1995年,他被派到南昌县的一个乡镇挂职锻炼。两年后,锻炼完的梅联华最想去的单位是南昌市歌舞团。然而事不遂人愿,组织上的安排却让他阴差阳错地投身于另外一种特殊的“艺术”———民俗。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是江西省唯一的专业性民俗博物馆。刚刚到任时,他对民俗可是一窍不通。为使自己从民俗文化的“门外汉”,成为民俗方面的行家里手,凭着“一馆之长就要是一馆专家”的信念,他剪报纸,翻资料,查古籍,从中汲取民俗文化的养料,专业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梅联华通过刻苦钻研与实践,相继出版《追风问俗》、《绳金塔下话南昌》、《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卷》、《赣傩》、《南昌民俗》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文物报》、《南方文物》等专业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国家、省和市级有关学术文选,并在各级评比中屡次获奖,成为了江西民俗文化研究人员中的佼佼者。
为办好博物馆,弘扬民俗文化,从布置展览到丰富馆藏他都费尽心思。馆内的《南昌民俗风情展》就是他一手设计制作的,该展为人们介绍南昌民俗中的婚庆礼仪、丧葬礼仪、生产生活习俗、年节习俗、信仰习俗等,再现了古城南昌的风貌和丰富的江西民俗。他还采用景观陈列法复原婚(寿)堂及洞房,并配置了全套服饰,让游客可以参与婚寿庆表演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
博物馆中很多藏品都是他和馆里的工作人员深入村舍乡野历经艰难淘回来的。馆中的陈列里有一辆独轮车,是他在赣东北的一个小山村无意中发现的。为了收购这辆独轮车,梅联华颇费了些“周折”。因为跟老乡谈价钱一直谈不拢,梅联华想出一个点子———跟老乡喝酒,“人不亲酒亲”。结果,梅联华给灌倒了,这辆独轮车也被他如愿以偿推回了博物馆。除了“大海捞针”般淘藏品,他还另辟蹊径向民间征集民俗文物。2001年,由他创意策划与《南昌晚报》合作在全市开展向市民征集民俗文物大型活动,半个月之内,就接受市民捐赠各种民俗实物(文物)达200余件。
一路走来虽历经艰辛,梅联华却乐此不疲,因为他早已喜欢上了在民俗文化的多彩斑斓中寻找快感。他说,一切时尚、高雅与现代文明是毛,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他看来,民俗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是文化的根。时尚的文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如艳丽泡沫状的立竿见影的享受,但是到最后人们发现,能够给人带来深入骨髓的感受与回味的,却是民俗。这是他对民俗的感悟,其中也饱含着他对民俗的感情。
如果说醉心民俗是源于一种热爱,那么为捍卫和建设一座城市的文化而呼吁奔走则是因为心系一份责任。“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把应尽的责任尽完。”这是梅联华的座右铭。
南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梅联华是西汉时期豫章郡南昌县尉梅福的63世后裔,和他的家族一样,他和这座江南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厚重中品咂旧时光遗留的余韵,这座城市也成为了他研究民俗文化的“大本营”。他无时不在记挂和思考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其文化建设。
对于提升南昌的城市文化内涵,梅联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现代城市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就没有内在的生命力。而看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看的就是博物馆。”为此,南昌民俗博物馆举办了大小多次展览:《江西傩文化展》、《江西绣品工艺展》、《江西民间剪纸展》、《南昌生育文化习俗展》等,以其丰富多彩的图画、实物,详尽地介绍了江西的民俗文化,让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品尝到醇厚的乡情、十足的赣味。梅联华本人也作为南昌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为南昌城市文化的建设多方奔走,数次向省市政府建言献策。当他为推土机推倒的一片片老房子大声疾呼时,人们感动于他守卫一座城市灵魂的执着。
梅联华被江西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南昌市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2006年,他又被评为“南昌市宣传文教系统”拔尖人才,成为南昌市人大代表中唯一获得此殊荣者。这是对他为南昌城市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努力最充分的肯定。
南昌民俗博物馆的门楣上有“宏毅道成”的四字石刻,寓意只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就能自得其乐,达到目的之意境。这或许能够很好地诠释梅联华。
《中华工商时报》实习记者:
安文福 本报记者:江丛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