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节:综合信息汇集贴

首届“屈原杯”书法大赛收锣 万余作品汇集秭归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刘良伟 郑家裕 何宝喜)记者日前从“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组委会获悉,首届“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组委会已在屈原故里秭归举行终评会,并公布评选结果。汪敦银、邹家喜、郝金成等16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由湖北省文物局、书法家协会、秭归县人民政府主办、书法报社、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承办的首届“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于2009年2月拉帷幕。近三个月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6112名海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作品12042件。所征毛笔书法作品内容多以屈原所作辞赋或后人歌颂、纪念屈原的诗、词、联、句等为主,及自主创作作品。

  据悉,这些入围及获奖作品将在屈原祠陆续展出、收藏,并编辑出版书法大赛作品集。获奖作品展览及颁奖仪式将与屈原祠落成开放典礼同步举行。(完)

TOP

两千多年薪火传承 细说三峡秭归端午习俗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昌5月27日电(刘良伟 秭宣)公元前340年左右,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两千多年来,秭归人在端午节(即屈原祭日)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时至今日,秭归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

  端午习俗之一:粽子飘香

  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端午习俗之二:龙舟竞渡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端午习俗之三:“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端午习俗之四: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完)

TOP

粽子香情义浓 汶川孩子异地过温情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宜宾5月27日电(陈涌 徐伟) 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黄桷庄小学校的校园里,“爱心”粽子送来一批接一批,五颜六色的香包、香囊带来了宜宾人民对汶川学生的祝福。几天来,在这里异地复课的汶川龙溪小学校的256名羌族、藏族学生陆续吃上了宜宾市民送来的粽子。

  “这里的粽子包装得很好看很精美,品种比我们家乡的更多些,糯米很甜。”五年级学生黄蓉一边品尝着宜宾零距离车友会志愿者送来的粽子,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个用针线绣上“福”字的香包戴在小姑娘的脖子上,看上去很精巧。“这也是叔叔们送给我的礼物,我以前都没有戴过。” 黄蓉的话语间流露出一种幸福。

  据学校统计,仅端午节前夕来学校看望慰问学生的宜宾志愿者就有上百名,他们大都选择下课或者放学的时间来送粽子等端午节礼物,以免耽误孩子们上课。为了减少来学校的人数,爱心志愿者张帆是带着许多志愿者的心愿来看孩子们的。他说,早就想来看看这些孩子们,但他们最终选择端午节前夕,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张罗着给孩子们买来粽子等节日礼物,并陪孩子们聊天、唱歌,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过一个快乐、温暖的端午节。

  除了送端午礼品外,许多爱心志愿者还把一道送来了书籍和学习用品。一些爱心单位还组织志愿者跟孩子们一起跳锅庄、表演文艺节目,孩子们很开心,迎来一个特别的端午节。

  汶川龙溪小学校校长杨忠云告诉记者,端午节当天,学校将为孩子们购买糖果、安排厨房为孩子们加餐。目前,学校的各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都很好,在汶川学校原址建设的新校舍的主体工程已近尾声。端午节来临,特别想感谢社会各界、感谢宜宾人民在学校异地复课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无私帮助,祝所有关心地震灾区的人们节日快乐。 (完)

TOP

岭南“疍家”划龙舟庆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黄耀辉 梁中明 吴文颂

  临近端午节这几天,每到早上五点钟,“龙舟之乡”广东高要金利镇就有“疍家人”起来给“龙舟点睛”,备战二十八日的第八届肇庆龙舟邀请赛。

  端午节也是“疍家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疍家人以蛇和龙为图腾,划龙船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疍家”,因渔船形似蛋壳而得名。疍家人指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军五十万征服岭南,中原人首次大规模进入珠三角;以此为契机,秦都尉赵佗在这片地面上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实施“和集百越”国策,大批越族首领在朝廷当上高官,越族人是南越国军队的基本兵源。汉武帝年间,在因南越叛汉而引发的战争中,南越国覆亡。为避汉军镇压,成千上万越族人逃窜江河,过起浮家泛宅的生活——这批自我放逐者的后裔便是后世疍家的主体,他们最显著的生活特征乃是终生以艇为家。

  二00六年,著名学者黄伟宗等专家学者在广东高要经多方考察、论证,认为疍家文化源自高要,在高要金利镇茅岗村现存有广东最古老的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并从古人水上故居,衍化为水上人生活的独特岭南的“疍家文化”。

  八十岁的高要黄老伯回忆当年划船到新娘“家”娶老婆时,至今仍是乐呵呵的。黄老伯说,当年“疍家”人的婚姻都是“盲婚哑嫁”,对方好丑全凭媒妁之言,但迎亲嫁娶一定在水上。

  “疍家文化”是粤文化中的奇葩,在香港、澳门,甚至东南亚都有影响。而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疍家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是赛龙舟,在金利镇一百多条龙舟齐集河涌竞渡,成为该镇最重要的文化传统。

  “艇仔粥”是疍家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高要南岸镇江口村,当地大部分村民均为“疍民”后裔。村里以河鲜为卖点的餐馆林立,但其食谱大同小异,以鱼为主。

  一九七六年,国家出台政策,安排疍民逐渐上岸定居,江口村一带的疍民生活空间也由水上转移到陆地,但部分老年人还是吃住在船上,以打渔为生。完

TOP

李汉秋:传承端午民俗 弘扬民族精神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李汉秋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又至。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午日等。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如楚人崇屈原,吴人尊伍子胥,越人推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则挂上伏波将军马援……经过历代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情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诗句千载传诵,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随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坚贞不渝。

  解读端午节的精神内涵,可以让我们明白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开掘端午节的现实意义,则能让我们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去传承和创新。

  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这凸显出了端午节的重要属性:弘扬爱国爱民、讴歌执著奉献。端午节又被称为“诗歌节”,人们在这一天“诗言志、歌咏言”,抒发情感,传承精神。端午节前后,各地、各单位举办“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除了爱国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卫生防疫。“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时,天气湿热,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古人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香囊荷包……这些很好的民俗,值得继承。如今,甲型流感在全球流行,急需防控。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不妨旧俗新用,开展卫生活动,过一个平安和谐健康的节日。

TOP

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端午节申遗申报表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长江日报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去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涂腊梅)韩国“端午祭”2005年已被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中国端午节再“申遗”能否成功?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不会有影响。中国端午节“申遗”有成功把握。

  据了解,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有人担心我们申报端午节在后,其成功的可能性“会不会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这是一个误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涂腊梅)

TOP

通讯:时尚粽子手工香囊俏销郑州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朱晓娟

  临近端午,粽子飘香,而此间很多市民一反常态,不再喜欢那些现代化制作的普通端午商品,一些商家推出的时尚另类的粽子及那些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五彩香囊更加惹人喜爱。

  记者今日在市场上走访时发现,大大小小的粽子早就热热闹闹地涌上了柜台,各种各样的粽子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肉馅、豆沙馅、果酱馅、枣馅琳琅满目。记者发现,很多新产品都是往年没有的,比如“无叶粽”、“五色粽”、“椰香玉米粽”等时尚新品粽,一经推出,就迅速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前来购买。

  一位前来购买特色粽子的白领人士接受采访时说,吃粽子,已经不单单是口味上的享受,还带着很多时尚感觉。

  另外,郑州不少酒店、面包房、西餐店也都来凑端午节的热闹,且前来光顾的食客络绎不绝。与超市主营真空包装和速冻包装两种包装的粽子不同,这些店面提供的以新鲜粽子为主,既有传统的,又有一些融合了西餐特点的新品。其价格也是远高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每个售价人民币五元到十元不等。

  位于郑州农业路的一个咖啡店,今年也推出特色粽子“咖啡粽”、“芝士粽”等。据该店负责人称,他们做的这些粽子,将在端午这一天配餐赠送给食客,让来自八方的食客们在西餐厅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氛围。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端午节制作香囊的古老习俗流传至今。记者今日在郑州东风路绿荫广场附近看到,这里已经是“暗香”浮动,不少市民争相购买一种内含香草的香囊。

  据摊主王大妈介绍,这是她手工缝制的香囊,有传统的“鸡”祥如意、双莲并蒂等图案,还有福娃、葫芦娃等卡通造型图案的香囊,大都是大人买来送给孩子们的,也有情侣购买互赠的。

  这些手工香囊大受欢迎,价格也便宜,从二元到十元不等。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王大妈就卖出十多个香囊。(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