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高丙中 于 2014-3-3 23:52 发表
民俗学与中国问题分论题
组织者:高丙中
在分议题“民俗学的中国经验”之下,与路线图中的2.1(现代性理论)、2.2(后现论),3.1(“民”诸范畴)、3.2(“俗”诸范畴),4.1(现代社会,民俗的条件)、4.2(日 ...
我理解高丙中老师是希望在“中国问题”中理解民俗学的历史、当下和未来方向,或者说试图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置于“有问题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行理解和规划,强调民俗学与国家历史进程的关联性,强调民俗学的经世致用性,强调民俗学是在经世致用中走来的。这种思路对于当下民俗学的导向在于要和当代中国社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参与当代“中国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查“问题”一词有四种含义:
1. 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2. 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3. 关键;重要之点。
4. 事故或意外。
高丙中老师所说“中国问题”中的问题指的是什么呢?
我理解中国问题中的问题二字可以指前三种含义。尽管这三种含义差别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主客观的结合,都需要主观的认定。以第二种含义为例,现实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对于组织或个人造成了麻烦,是矛盾、疑难,而且被主观地认识到需要解决,这一现象才能称为问题。换句话说某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成为“问题”需要人为的界定。如果这个理解是对的,那么什么是中国问题?什么是当代已被公认的中国问题?其中哪些又是民俗学可以参与解决的中国问题?当前民俗学又能够发现或曰制造什么“中国问题”而引起社会的关注?所有这些,都值得深入讨论。这不仅是学理问题,更是民俗学经世致用、发展自己的重要切入点。
高丙中老师所用“制造中国问题”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说民俗学者率先意识到现实中存在某些题目要回答解释,或者存在某些现象(某些缺失)是需要解决的“矛盾”、麻烦,将其表述出来,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种是指民俗学者将本来不存在的社会现象制造了出来并引起了麻烦或者需要社会解释回答。我们当然希望民俗学者在前一种情形中有更大作为,但是谁又能保证民俗学者在后一种情形中没有“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