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到处是错落有致的灯彩,到处是明艳妩媚的“花朵”,长长的城河犹如天上的星河。人潮涌动,踏起的尘土随骏马而去,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就在这灯影月光之中,歌伎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分外美丽,她们一边行走,一边唱着婉转动听的《梅花落》。这是一年中难得的不关坊门的夜晚!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如此短暂,掌管时间的玉漏啊,请你滴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吧……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日夜》,用短短40字描写出唐都长安城里元宵夜灯月辉映、游人如织、热闹绮丽的元宵盛景,表达了时人在这个节日里普遍产生的特殊情感。
苏味道的诗只是唐朝诸多元宵诗中的一首。唐朝不少文人士子甚至皇帝如孙逖、卢照邻、王諲、白居易、王维、张说、李商隐、郭利贞、崔知贤、崔液、李隆基等都写过摇荡心旌的元宵节诗篇。这既与唐朝是诗的国度、人们习惯用诗言志写景有关,也与唐朝元宵节空前繁华有关。难道不是吗?动人的景色、美丽的心情总是让人产生创作的热情与灵感!
无庸置疑,唐朝是元宵节自汉魏形成以来获得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尽管这时它还没有“元宵节”的专名,时人更喜欢将这个时在正月十五的节日叫作上元节或者径直称为“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日,在南朝宗懔的笔下还是一个活动十分单一且不乏信仰色彩的日子,他在《荆楚岁时记》里这样写道:“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然而到唐朝,它已变得流光溢彩、歌舞欢腾。它具备了狂欢的性格,洋溢着自由的精神,成为天下太平的象征!
在唐朝,人们过元宵节拥有十分难得的时间自由和空间自由。这不仅因为它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法定假日的身份,人们可以享受1天的假期;更重要的是节日期间取消了正常的宵禁制度,成为苏味道诗中所说的“金吾不禁夜”。 因为城防安全需要,唐朝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每天傍晚时分都要关闭城门和坊市门,凌晨五点左右再开启,关门时要擂响六百下“闭门鼓”,开门时擂响四百下“开门鼓”。根据法律规定,“闭门鼓”停敲之后、“开门鼓”敲响之前无故不能在大街行走,否则就是“犯夜”,要受到笞打二十的惩罚。但元宵节期间,特许打开“坊市门”,任人通行,所谓“重城自不掩”,所谓“今夜启城闉”。因为难得,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不能错过。于是,享受着时间自由和空间自由的唐朝人,在元宵节期间从事着张灯结彩、踏歌夜游等诸多活动,用他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行动和曼妙的灯光月影来填充这块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在京城长安,“盛饰灯影之会……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唐朝的不少皇帝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很大程度上成为元宵节盛况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如先天二年(713),当时为太上皇的唐睿宗就曾到安福门观灯。这个元宵节,安福门外安装了高达二十丈的灯轮,“衣以锦绮,饰以金玉”,上面点燃五万盏灯,俨然一棵巨大的花树。在这棵花树之下,有万余名年轻漂亮的女子参加了三天三夜的踏歌活动。这些女子中有一些是宫女,她们“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所戴花冠、所披巾帔,每一件都需要万钱。更多的女子是从长安、万年两县中挑选出来的,她们的衣服、花钗、媚子同样花了许多钱。月色之下,灯光之中,万余名环佩叮铛、衣着光鲜的妙龄女子边唱边跳,足足玩了三个昼夜,这是怎样壮美恢宏的文化景观!难怪有人大发感慨,称其“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
都城长安的元宵节无疑是繁华欢乐的,东都洛阳、江南扬州,甚至地处边远的凉州之地的元宵节,也都在男女老少的热情参与中显得热闹非凡。在洛阳,节日期间也不关城门,人们纵情娱乐,四处游玩,正如长孙正隐所描写的:“薄晚啸游人,车马乱驱尘。月光三五夜,灯焰一重春。烟云迷北阙,箫管识南邻。洛城终不闭,更出小平津。”此时节,“美人竞出,锦障如霞;公子交驰,琱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渚。实昌年之乐事,令节之佳游者焉”。在扬州,“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在杭州,“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甚至偏远的凉州一带,也是“灯影连旦数十里,车马骈阗,士女纷委”。当时还有唐玄宗游历西凉州的传说,郑如海《明皇杂录》记载:“正月望夜,上与叶法善游西凉州,烛灯十数里,俄顷还而楼下之歌舞未终。”可以说,在唐朝,元宵节是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阶层、不分城乡的全民共享的欢乐。
唐朝的元宵节是繁荣安定、富裕开放的国度里绽放的凝结着自由精神的绚烂花朵。时光荏苒,唐朝已逝千年,元宵节也在不断的王朝易代、社会变迁中发生着种种变化,郭利贞眼中“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的风景早就成为陈年往事,当时因受佛教影响而兴起的燃放灯火之俗更发展出供人欣赏、多彩多姿的花灯,甚至世俗化为民间祈子的手段;社火表演、烟花燃放、灯谜猜射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活动,元宵节的地方性色彩也在后世发展得日渐鲜明。然而无论怎么变化,元宵节都没有失掉它和自由精神的关联。是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而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压抑和束缚,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元宵节,才能在参与中感受它的热闹与欢乐,并让身心得到更多的解放和自由!
——在2014年《经济日报》上发表时做了较大改动,题目改为《灯月两交辉》http://paper.ce.cn/jjrb/html/2014-02/14/content_188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