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黄现璠】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

【黄现璠】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

作者:黄现璠

       僮族在历史上,周朝称为濮,楚、晋、隋、唐称为獠(僮是獠族中之一),到宋始称为僮(古作獞)。而历代反动统治者也多以西瓯骆越、蛮、俚、摆夷和狼等称之,名异实同。他们在广西居住的历史已很久,现可以用一些历史记载来说明这一问题。

       秦始皇三十三年南开五岭,《淮南子·人间训》对这次战争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年不解甲弛努,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西呕”即西瓯骆越,系僮族最早之别称。从上面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僮族居住广西,必在秦始皇南征以前的殷周或春秋时代。这一情况,历史文献已有明白记载。始皇自平南越之后,《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发诸尝浦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派汉人来守桂林等郡,究有多少?汉司马迁《史记集解·秦始皇本纪第六》注引:“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这就足以说明汉人来广西,是在僮人之后了。(秦以前汉人在广西不见记载)

       由于僮族人民是广西土著,过去广西的人口,僮人必占绝大多数。远的且不必说,即以明朝而论,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巡按广西御史冯彬尚说:“广西一省,狼人(僮人别称)居其半,其三瑶人,其二居民(即汉人),以区区二分之民,介蛮夷之中,事难猝举。”(《粤西丛载》卷二十六)所以,一直到明清两代时,僮族人民仍相当普遍地分布于广西全省。现在且谈一谈当时桂东北和桂东南的分布情况。

       桂北临桂县,明朝时就曾有僮人住在该县东三十里左右之大圩附近,明解缙《桂林大墟》诗云:“大墟(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级后,僮(古作獞)人□叶裹盐归。”今并于临桂县之旧灵川县,也有僮族居住,一般人都说是明末由庆远南丹被调来剿平的红苗,后给田耕种,分居于六、七两都地方。其实僮人在明成祖以来,因受压迫,曾起而反抗,很早就在灵川,不自明末始。(民国十八年李繁滋著《灵川县志》卷四)原义宁县,接近灵川之焦岭隘和闪岭隘之北部,也是瑶僮杂居之区。因常变乱,清统治者设塘兵守之(道光元年谢澐义《宁县志》卷六)。桂林以北之兴安县、六峒、融江、川江、富江诸处,古亦两瑶僮杂处。(乾隆五年蒋若渊《兴安县志》卷五《瑶僮》)桂林东南之永福、阳朔、原修仁、荔浦等县,僮人更多。住永福县僮人有南北之分,南僮在明正统年间由贵州黎平和广西庆远迁来,居于毛峒。北僮在明孝宗弘治年间自湖南靖州经怀远县迁来。全县居民有“民三獞(僮)七《粤西丛载》卷二十四)之称。永福附近之原百寿县是“(城)郭十里外,俱僮夷”(《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O六《永宁州·风俗》)。该县南边,地颇平坦,夷延袤百数十里,多为僮人所居。(光绪乙酉年联丰著《永宁州志》卷六)“……本县(阳朔)民族以汉、僮、瑶三种为土著……僮族则由宋代北来……全县人口……僮族占十分之二。”(民国二十三年张岳灵修、黎启勋等纂《阳朔县志》卷一)恭城之东乡,南坪东寨一带,有周家湾、东寨、西寨、东寨等数十余村,都是僮村,而周、黄、陈、石数村,皆聚族而居,各立头目,以相约束。(光绪十五年陶塔修《恭城县志》卷四《瑶僮》)“修仁南北东西四乡,民僮杂居。民皆异地之人,寄籍年久遂成土著。”(嘉庆十年清柱修《平乐府县志》卷三十二《风土部·风俗》荔浦古时居民绝大多数为僮,汉瑶较少。全县共三百个村,僮人住于咸亨通津等二百七十余村,其他族只占二十三村。(民国三年顾英明修、曹骏纂《荔浦县志》)“蒙山县皆日瑶僮颇多,汉人较少”,全县“凡五里、曰龙回者,瑶僮居之十之七,为民者,吴村、张村、三里寨、杜莫寨四村而已”,曾有“百姓居三、瑶僮居七”(嘉庆十年清柱修纂《平乐府志》卷三十二)之称。其他如龙胜、三江等县,也住有不少僮人。所以做过桂林官之韩应兆曾说:“桂之所辖为州二为县七,皆瑶僮与民杂处,故云不易治。”(康熙十二年陈洪畴修《阳朔县志》韩应兆著《重修阳朔县志叙》)

       桂东的平乐县素称“民蛮杂居”。蛮,即瑶族和僮族等。按该县旧县志所载,该县原分为六里,东曰乐乡里,北曰津平里,东南曰下厢里。乐山里和安乐里,西北曰上厢里。汉族居住的村庄共有一百二十五个,瑶族居住的村庄共七十一个,僮族居住的村庄一百零四个,全县共三百村。僮族村庄占了三分之一强。(光绪十年全文炳修《平乐县志》卷一)到了清朝,据说昭平县仍是瑶僮杂处,汉人较少,有“瑶僮七、汉民三”(乾隆二十四年陆淳著《昭平县志》卷四)之称。

       住在平南县的僮族,在罗陵、蒙化、川一、惠政等地。传说是明朝王守仁征“大藤峡瑶人,招狼兵(即僮族人)守之,为僮族住平南之始”。实则不然,该县“汉族宋元之间,来自闽粤,卜居于此,日渐繁殖,将土人逼退深山中,故全属各乡,除平竹、罗香、罗运、那平等四乡有汉瑶僮杂居外,其余各乡,皆为汉族”(民国二十九年郑湘畴修《平南县鉴》第一编《人口·民族与语言》)。所逼走之土人,无疑是僮瑶。该县附近之桂平,僮族也不少,《浔州府志》卷五十四《民俗》说:“僮人在桂平者,唯宣一二里有之,十罗九古皆僮村也。”十罗,为罗旺、罗欧。罗坪、罗行、罗交、罗塘、罗活、罗山、罗宜、罗壁;九古为古宜、古冬、古带、古程、古楞、古到、古林、古望、古重等。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家族为僮族人,即在桂平之金田村。

       最后说桂南。郁林,即秦始皇所开之桂林郡。(韦昭注《史记·秦始皇本纪》)《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说:“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骆越,为僮族旧称。《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也说:郁林,有僚族渠帅宁长真。那么,玉林为僮族人民旧居已无疑义。故今该县山心区白藤牛口两村,约三四百户,尚讲僮话,他们不知,自称为“狼话人”。玉林以东之容县,晋代为荡昌县,唐代称容州,进入中国版图较早,但在宋代初年那里的居民,尚且“獠人杂居,鼻饮跳足好吹葫芦笙击铜鼓,习射弓弩,及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礼乐,并同中州”(《太平震宇记》,《舆地纪胜》也有类似记载)。夷人,必为僮瑶等。容县附近之岑溪县,僮瑶居地在连城乡、上里、平河等二十村,而以六十三山为最著,时起反抗。(明崇帧四年谢君惠修《梧州府志》卷二)该县明朝时,还曾出过一僮族领袖潘积善领导当地僮族人民起来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可见当时该县还是住有不少的僮族。

       即到清朝嘉庆年间,仍是“广西之境,大约狼(古作俍,狼僮同族)人半之,瑶僮三人,居民二之”(嘉庆七年黄泌等修《临桂县志》卷十二人)由此可见,历代以来僮族在广西的分布是很普遍的。
(原文载《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


作者简介:黄现璠(1899.11.13~1982.1.18),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广西扶绥县渠旧三合村人。原名甘锦英,壮族。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学九年,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等校史学教授,为我国“壮族首位大学教授”。曾相继兼任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并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相继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 本帖最后由 覃和平 于 2010-7-24 15: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黄现璠-壮学宗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代启福 于 2009-12-30 19:33 发表
覃兄学问搞得很深啊
不敢说很深,不过读了数百种人类学著作而已,对此稍有一点了解。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是我的最爱,代版主、马版主都是我十分尊重的自由学者,你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十分人道公正,注重民族团结,又经常上传一些好著良文,让我受益匪浅。只可惜我文事工作太忙,空闲时大量读书,无时间经常上网来顶帖支持各位,还望谅解为盼。不管怎样,我心永远与你们同在,大家努力共勉,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事业共同发展而努力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