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

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


——访《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作者、我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家


徐杰舜教授



徐杰舜教授(小小  摄)



【人物小语】
当下中国的发展正处在最好的上升时期,全国各民族正意气风发地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和谐,以实现强中国富人民的理想。所以民族团结对于中国来说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不会有边疆的安全,不会有国家的统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因此,我们应该像珍惜生命一样坚持民族团结,爱护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团结。
【人物简介】
徐杰舜,生于湖南零陵,祖籍浙江余姚。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广西文史馆研究馆员。
主要著作:《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汉民族发展史》、《中国民族史新编》、《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汉族风俗文化史纲》、《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田野上的教室》等,主编《汉族民间风俗》、《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中国民族政策通论》、《汉族风俗史》(1-5卷)、《中国民族政策史鉴》、《人类学世纪坦言》、《人类学世纪真言》、《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族群与族群文化》、《平话人书系》(《平话人图像》《平话人印象》《平话人素描》)、《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等。
1993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091月入选2008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编者按: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近日,《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作者、我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家徐杰舜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连绵、文化多样而自成体系、民族众多而复杂的国家而言,民族团结是兴国之本,加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边防巩固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他告诉记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团结之路,在世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堪称典范。并称,他坚信中国民族团结的“磐石”形象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本期起,我报将陆续刊登本报记者同徐杰舜教授关于中国民族团结问题的访谈文章,以飨读者。

新形势下中国民族团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



■    西部时报2007.7.21 A4  记者 李盎



记者:徐教授,您好。今天的话题从您所著的一本书谈起,即《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对中国50多年来民族团结的实践进行全面科学总结、概括、升华,并探讨其发展规律的权威书籍。可以了解一下这本书出版的背景吗?
徐杰舜:时光要追溯到10年前,即1999年。当时,我提出,想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民族团结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实证的研究。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民族问题蜂起,中国的民族团结做得最好,但是,对中国民族团结的研究却十分落后。我的想法得到了时任广西民族学院院长荣仕星教授的大力支持。学院很快向国家民委党组呈送了《关于中国民族团结问题研究立项报告》并得到正式答复,认为中国民族团结问题是国家重大课题,希望我们向国家社科基金申请立项。根据这个指示,我于20003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同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正式下文批准了这个课题的立项。国家课题批下来后,我立即展开了紧张的组织工作,很快成立了10个子课题小组,从20007月开始,在全国10个省、区、市展开了关于中国民族团结问题的考察。经过近2年的努力,分别完成了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青海、云南、湖南、上海、深圳等省、区、市的民族团结考察报告。根据这100余万字的田野考察报告,我归纳、概括、提炼出50余万字的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就是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这本书简称《磐石》,取国“安于磐石”之意,喻中国民族团结“安于磐石”。我相信中国民族团结的“磐石”形象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记者:为什么会萌发对中国民族团结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念头?
徐杰舜:对中国民族团结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念头是我在长期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19619月,当我作为一名汉族学生,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位于武昌洪山街道口当时称为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报到之时,我就与民族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南民族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我与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回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班集体,朝夕相处。一方面,为我从不了解的少数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所震撼、倾倒;另一方面,为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相互尊重的团结现象所欢欣、赞叹。在大学攻读的4年,是各民族同学团结进步的4年,大家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并且在19649月到19657月又同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了当时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在三江程阳平寨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又同工作、同研究,不仅更团结友爱了,而且还把这种团结友爱扩大到了平寨的侗族群众之中。说实话,这4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沐浴在民族团结的阳光之中,为我后来选择民族团结问题作课题播下了种子。后来,我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汉民族发展史》的耕耘。在研究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文化和特征时,我又为汉民族无论在形成还是在发展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动而感叹。那时,有相当一段时间里我的思想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驰骋纵横,民族关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在我脑海中如过电影一般闪过。在历史的田野中,各民族通过和亲通婚、怀柔教化、茶马互市、移民内徙、羁縻土司、朝贡赏赐、各教并存等形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层面发生了广泛的互动、交往和认同。可以说,中国民族关系的这种发展汇集,始终冲击着我,使我逐渐地感悟到,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连绵、文化多样而自成体系、民族众多而复杂的国家而言,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兴亡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样,我在汉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中,开始从历史的纵深上认识到了研究民族团结对民族兴亡的意义,从而萌动了研究民族团结问题的念头。19796月我撰写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文,对中国的民族团结问题作了一点点探索性的研究。1985年我调到广西民族学院 (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实现了从事民族研究的梦想。在广西民族学院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我再一次沐浴在民族团结的阳光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方面从理论上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在广西访壮寨、上瑶山、进侗村、走苗家、探京族三岛,考察了云南的纳西族、傣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湖南的土家族,贵州的布依族,內蒙古的蒙古族,宁夏的回族,对中国民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就是在这种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之中,2000年我以 “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为题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获得批准。
记者:研究中国民族团结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徐杰舜: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团结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当时我在项目申请书中是这样写的:“世界自有民族以来,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乃至民族战争虽然接连不断,时有发生,但民族互动、团结和融合却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2000多年的世界民族关系史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世界上掀起后,国际上民族矛盾、民族纠纷以及民族战争危机又频频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的瓦解,到90年代的科索沃问题、车臣问题、东帝汶问题的蜂起,世界上一些多民族国家常常处于民族关系的危机之中。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的民族团结却在不断加强,不断发展。因此,为了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把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2l世纪,从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宏观高度上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中国近50年民族团结实践的研究,探讨中国民族团结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以及不同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提炼、概括和升华出中国民族团结的理论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团结的理论。其次,通过从世界民族关系史发展的客观高度来审视和研究中国民族团结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有利于我国从战略上调整民族政策,进一步增强和发展中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和繁荣。再其次,通过对中国民族团结模式的研究,为世界各国的民族团结提供经验和理论,以促进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
记者:世界瞬息万变。您能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国民族团结研究的现实意义吗?
徐杰舜:世界发展到今天,在国际关系中,民族关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无论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也无论在亚洲,还是在欧洲,尤其在中亚阿拉伯地区和南亚等地区,民族或族群在互动中的矛盾、冲突不绝。相比之下,中国民族团结的现实案例,无疑给世界各民族或族群树立了榜样,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当下发生的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再一次证明民族关系在互动中既有走向和谐、团结的趋向,也会有冲突、整合的趋向。所以我认为,对乌鲁木齐“7·5事件不必大惊小怪,将其放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关系的大背景去看待、去评价,一切又在意料之中。
重要的是乌鲁木齐“7·5”事件从反面告诉我们:当下中国的发展正处在最好的上升时期,全国各民族正意气风发地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和谐,以实现强中国、富人民的理想。所以民族团结对于中国来说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不会有边疆的安全,不会有国家的统一。类似“7·5”暴乱事件,是曾经饱受忧患的中国人民绝对不能答应的,当下中国民族团结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因此,我们应该像珍惜生命一样坚持民族团结,爱护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团结。

附件:

[ 本帖最后由 徐杰舜 于 2009-7-24 09:27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