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新乡土中国的图像——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考察与研究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新乡土中国的图像——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考察与研究

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考察与研究


                             徐杰舜

1948年,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出版了《乡土中国》一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时的中国农村状况,提出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具有“乡土本色”的重要概念,对旧乡土中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成为认识和了解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一词也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核心概念。
历史的变迁是不可抗拒的,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自然而然地解构了旧时代的乡土中国,开始了新乡土中国的建构。
新乡土中国是什么样的呢?中国的学者在探索着,中国的农民在实践着,从而便有了对新乡土中国的追寻。
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原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贫困县,现为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武义在县域范围内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昔日农村落后、贫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武义县这种跳出村落抓新农村建设的整合意识和全局观,使新农村建设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了最大合力,产生了最优效益,取得了最佳效果,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新乡土中国的美好图像。

一、新乡土中国生态家园图像


生态一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不了结,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为了生存的农民,早已把乡村弄得千疮百孔。武义也曾经是一片“高山放野火,丘陵不毛地”的景象。如今,时空转换,呈现出了“碧水绕青山,茶果香四飘”的迷人景象,整个武义仿佛就是一个绿色构筑的世界。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和建设了美丽的生态家园,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包括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在内的生态家园系统图。
武义保持县域生态平衡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县域资源整合,使人们减少对山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依赖,使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变成可能;另一方面,武义县实施“生态立县”的全局战略,打“生态牌”,树立“大生态观”,在抓生态林业的同时,打造了生态农业,构建了生态工业,发展了生态旅游,整治了生态人居,从而在全县范围里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平衡。
武义的县域生态家园建设的经验颠覆了长期以来“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它提供给研究者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正面的案例:即主动去涵养之、建设之,而后合理索取之。人与自然在相互依存给予的过程中,共生共荣,建构了新乡土中国生态家园的图像。

二、新乡土中国特色农业图像


农业历来是中国的生命之根,但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一直徘徊不前,社会上不断发生“农业真危险”的呻吟。但是,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从人与自然的协调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在县域范围内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由杂交稻和有机茶为主要农业产业带,以及蜜梨、高山蔬菜、畜禽、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茭白、笋竹两用林、瓜果等产业链多样化的特色农业图画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武义农民生存的智慧。
武义是全国杂交水稻示范县,杂交稻已成为武义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200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7100吨,产值2.28亿元,不仅面积、产量、产值居金华市首位,而且获得了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7716亩,居全国首位,被授予“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武阳春雨”、“更香”等有机茶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给武义茶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武义特色农业的县域平衡发展,整合了人类的生存策略,即多样性的农业文化整合到了特色农业之中,既稳定了人类生存的生态基础,又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安全保证,从而一改“农业真危险”的面貌,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新乡土中国特色农业的图像。

三、新乡土中国工业园区图像


工业向来是中国农村的缺项,典型的中国农村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一丝影子。而今的武义给人们描绘了一幅与永康五金城已初步融为一体的工业园区发展图。
1998年以后,武义创办了工业园区,并根据县情制定了“借势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动接受永康的五金工业辐射来发展工业,构成了具有武义特色的“洼地效应”的工业启动模式。大量外来企业进入本地之后,极大地增加了本地企业的危机感,由此产生了鲶鱼效应带动了武义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洼地效应和鲶鱼效应的推动下,武义县三美化工、恒友机电、武精机器、正点实业等一大批“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蛟龙效应”。
洼地效应、鲶鱼效应、蛟龙效应的出现,使武义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颠覆了传统的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促进了武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武义工业园区的发展,直接体现出由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居和城镇建设的特点,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既富了民,又强了县,初步构成了县域经济工农业齐飞跃的新乡土中国工业园区图像。

四、新乡土中国温泉旅游图像


旅游是受苦受累惯了的中国农民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武义的温泉、古文化和山水风景构成了全县基本的旅游资源,三者一起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
武义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拥有大大小小196个旅游资源单体。武义温泉享有“浙江第一、华东一流 的美誉,在县政府的主导下,2001年,加大了温泉开发力度,由政府直接投资,全面启动了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县域旅游资源整合后的武义在华东地区舞起了温泉旅游的龙头。以此为契机,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大红岩、石鹅湖、小黄山、台山等山水风景纷纷秀出,使武义成了华东地区的“江南仙境”。温泉旅游凸显了武义山水的魅力,使旅游开始成为新农村建设富民的新产业。
武义旅游业的发展,是在县域范围内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通过县域整合,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从而打造了新乡土中国温泉旅游的一道风景线。

五、新乡土中国城乡统筹图像


城乡分离和对立所构成的二元结构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大风景,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城乡统筹给武义人们描绘了一幅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庄走向城市化的图像,“江水穿城过,三山立城中”更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城市风俗画。
武义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县城的改造为契机,以点带面,进而推动乡镇和村庄的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义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开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紧牵住了城市化这个统筹城乡发展的牛鼻子,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武义县在实施城市化过程中,找到了三个重要的支点,一是积极实施下山搬迁;二是鼓励农民在进城就业中带着技术进城、带着资金进城或带着劳力进城;三是大力实施中心镇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正借助城市化这把钥匙,在县域范围内大力推动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互补、互惠,一个“山水在城中,城依山水建”的大武义将屹立于浙中城市群,从而为人们建构了一幅新乡土中国城乡统筹的图像。

六、新乡土中国政府服务图像


中国的地方政府一向是以管理者的强势出现在老百姓面前的。而今,武义的政府在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的自身转型中,给人们描绘了一幅转变自身职能,从管理走向服务,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历史图画。
武义的政府服务直接体现出创新服务、高效服务和开放服务这三大特色:其一,在下山脱贫、村务监督等创新服务中以政府为主导,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把创新服务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其二,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政府高效服务追求以人为本,效率第一,不断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并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廉洁公正。其三,开放服务把“服务做到省外”。武义县对“南珠、北茶、中超市”(“南珠”指武义人到湖南、湖北等地养殖珍珠;“北茶”指武义的更香有机茶在北京等地的成功营销;“中超”指武义人到苏南地区开超市)等外向型产业进行积极引导,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业环境,并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作为县里的行政管理机关,武义县委、县政府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同时,对自己克勤克俭,县里从讨饭财政发展到吃饭财政,继而又发展到公共财政。县里四大班子的办公楼至今依然是20多年前的老房子,县长办公室还不如民营企业一个行政主任的办公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心向社会、心向人民的政府,在重塑政府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社会控制的新机制,为人们塑造了新乡土中国政府服务的新形象。

七、新乡土中国教育优先图像


中国历来有重教的传统,当今的武义又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众人拾柴”办教育的壮观图画。1997年武义一中的搬迁,武义人民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上至县委书记,下至普通农民,人人踊跃捐款,个个献赤诚之爱,这项投资总计4000余万元的工程在全县人民集资办学的热情下迅速开展起来。如今,在武义,最好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从县城到乡村莫不如此。
正因为有了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所以,武义教师的待遇得到了保证,教师的水平也上去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也上去了与此同时,还在柳城畲族镇成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金穗民族中学;在办学理念上弘扬了武义最灿烂的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明招文化,立足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培育文化农民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2003-2005年,全县实施就业培训2.9万名,有7372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实现劳动力转移1.65万人。
2006年6月,武义县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教育强县”称号,从而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新乡土中国教育优先的图像。

八、新乡土中国下山脱贫图像


农民的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扶贫已打了相当长时期的持久战,武义在反贫困中,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山上五百年,山下三五年”的下山脱贫感人图像。
1993年,武义县委、县政府形成了“下山脱贫”的扶贫新思路,鼓励居住在深山高山的农民迁移到公路沿线、乡镇所在地和土地较多的平原地区。从1993年到2005年13年中,使328个村,47个行政村,14315户,43729人搬迁下山脱贫,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解读起来,这是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全县山区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工作量之大,工作难度之大,真是难以想象。
下山后,昔日的山区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根本改变,被称为“山上五百年,下山三五年”。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作为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料。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武义下山脱贫改变生存环境的事例作为典型在大会上作了书面介绍,下山脱贫经验向全世界作了推广介绍。
武义下山脱贫是一种全新的“换血”式的扶贫模式,实践了国际公认的最佳反贫困战略,创造了世界扶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人们谱画了一幅新乡土中国下山脱贫的图像。

九、新乡土中国村务监督图像


村级政权的管理民主历来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的一大难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在中国村级权力架构中,与党支部、村委会并列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兴起的创新画面。
2004年6月18日,武义县后陈村在全国第一个创造性地成立了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第三驾马车”——村务监督委员会,其成员由村民代表直选产生,独立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力。“后陈经验”在县域范围内的推广,使全县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有了制度保障,实现了农村政治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2005年,武义投入1.4个亿,实施村庄整治、村庄道路、村级办公场所等316个农村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犯错误、受查处。村务监督完成了基层村务的制度创新,使武义农村出现了上访不如找监委会的好现象。2005年12月举行的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培训会上,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入编该项目《村级民主监督》教材;2006年1月,“后陈经验”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2006年3月,“后陈经验”在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创造了一个范例。
具有中国意义的“后陈经验”,被国内各大媒体认为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发明创造,“走完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另一半”,为人们建构了一幅新乡土中国村务监督的图像。

十、新乡土中国文化活力图像


文化是中国人常常引以为豪的强项,因为我们有连绵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大背景下,武义又给人描绘了一幅从沉厚的文化底蕴中激发出来的文化活力转化为武义新精神的形象图。
武义交相辉映的考古和文物文化;致用、兼容、开创、孝亲的明招文化;不畏牺牲的革命文化,以及淳朴、尚农的民间文化等文化底蕴在新农村建设中被激活,转化为“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武义新精神,使文化底蕴释放出现代的活力。
武义新精神是对文化底蕴的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提升。这种新精神表现在今天的武义人身上,就是以远上北京销茶叶的俞学文,走到昆山开超市的张建平和南下湖南湖北养珍珠的陈祖良为代表的开放精神;以董春法为代表下山脱贫奔富路的创新精神;以武精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申明、总经理朱惠林三年里“搬走”五座大山,不断开拓事业新局面为代表的实干精神;以徐子福身残志坚开创房地产事业为代表的自强精神。凡此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新新乡土中国文化活力的图像。
诚然,武义新农村建设给人们展示的新乡土中国的图像是美丽的,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一种探索、一种追寻、一种实践,但是,如果从城乡融合的理论高度上去解读,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武义的新农村建设仅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因此,如果说武义的新农村建设是新乡土中国的图像,那么,它还仅仅是新乡土中国的一幅速写,要将其真正绘成新乡土中国的历史画卷,还需要武义人民付出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努力。但是,基调已经确立,框架已经构成,武义版的新乡土中国画卷的最终绘成,将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为城乡融合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让中国和世界感到惊喜!

(参加调查的有海路徐桂兰 罗彩娟 林敏霞 孙亚楠 黄兰红 吴桂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