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新乡土中国[011]第七章.工业园区:武义模式元素之三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新乡土中国[011]第七章.工业园区:武义模式元素之三

  第七章
  工业园区:武义模式元素之三
  武义是传统农业县,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后,武义逐渐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化初期阶段,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创办了工业园区,引发了洼地效应、鲶鱼效应和蛟龙效应,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武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园区也就成了武义模式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化的载体
  中国以改革推动的社会转型有一个特殊点,就是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伴随,进行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1]。千百年形成的浓厚的“躬耕而织”意识,使社会转型成为一场艰难的嬗变。
  1.“农”还是“工”:寻找腾飞的翅膀
  1985年之前,武义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50%以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武义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抓农业上。1996年县委全委会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致力总量扩张,注重增长质量,‘做大’‘活小’并举,发展支柱产业。”虽然,此前武义曾经提出“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个私经济至高无上”等发展口号,重农轻工的思想在武义大多数人心中却依然根深蒂固。
  “去年一片谷,今年一片屋,明年坐起来哭。”这是1993年武义经济开发区着手开发时,武义广为流行的一段民谣。传统的土地观念使人们认为,土地除了生产粮食之外就不能再移做他用。
  思路和策略的落后决定了武义离富裕的距离越拉越大。1996年,武义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1.26亿元,财政收入9195万元。而这时,同是金华市下属县市的永康、义乌、东阳等县市早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跨入了工业化中期,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义乌更是跻身中国经济百强县市。巨大的反差迫使武义开始了反思:武义经济该向何种模式转变?
  1996和1997两年,武义连续派出大批干部赴黄岩、玉环等地挂职锻炼,希望能够学习借鉴先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武义县政府副县长扬霄雁时任桃溪滩乡书记,也被组织部选派外出挂职锻炼。组织部征求他意见时,这位年轻的书记“违抗”了组织决定:“黄岩、玉环与武义相隔太远,而且两地在整个基础上不存在可比性。我要到永康。把永康的做法学会了,把永康的企业引过来了,武义就有希望了。”在其他干部纷纷奔赴沿海地区挂职的时候,扬霄雁独自来到了永康芝英镇——永康工业的发源地。
  包括扬霄雁在内的外派干部陆续回到了武义。他们回到武义的同时,也带回来了新观念:搞工业才会富,才会有出路。然而,这一全新的观念却令人一时难以接受。在武义这样一个小农思想浓厚的农业县,人们早已习惯于“以农为本”。武义到底该往何处走?这次干部外派挂职锻炼引发了武义历史上少有的关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大争论”,争论从政府逐步蔓延到民间。
  “农”还是“工”?两条道路的选择是那么的艰难。
  2.凤凰山:荒坡变新城
  走在凤凰山,鳞次栉比的工厂令人无法相信这里在八年前还只是一片荒山野岭。“凤凰山传奇”,使这片曾经的荒野成为了回顾武义工业园区发展历程时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
  桐琴镇是武义的东大门,紧邻永康。而镇所在地桐琴历史上隶属永康。1961年10月,武义县在并入永康3年后恢复建制时,桐琴被划归武义县。地缘、人缘注定了桐琴镇成为武义工业发展的先行者。
  1997年,武义撤区并镇。原来的桐琴区被划分为桐琴、泉溪两镇。东皋村,这一原桐琴区公所所在地转眼失去了区行政中心的地位。“区公所没有了,东皋以后说不定就不会兴旺了。”强烈的失落感笼罩着村民。村两委也在积极探求发展的突破口,在百般思考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凤凰山。这时的凤凰山其实只是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边一片无名的黄土丘陵。稀稀拉拉生长着的马尾松、偶尔散落在其间的几个小果园和几处茶园就是它全部的家当。东皋村看中了凤凰山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它只是一片效益并不高的荒山野岭,而不是良田,利用它来引进企业不用冒太大的风险。
  “违抗”组织决定的扬霄雁,此时已经是桐琴镇委书记。在永康挂职锻炼期间,他早已有意识地与芝英的企业主进行接触,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他们引到武义,去实现武义人们经济大发展的理想。然而,当他到桐琴走马上任后,试图利用该地的地缘、人缘优势,在桐琴镇所在地的几个村实践那埋藏已久的理想时,却发现因为种种原因,自己是“热心肠贴到了冷屁股上”。当发现东皋村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和后,他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喜悦。一系列“离经叛道”的行为开始实施。
  1998年5月,永康老板杨征宇率先与东皋村签订了征用山地1.4万平方米的协议,建立中美合资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6月份,凤凰山迎来了第二家企业:浙江奇立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厂房建起来了,企业开始生产了,但“兴工”还是“兴农”的争论却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因此急剧地白热化。凤凰山,这片刚刚开发不久的处女地,因为围绕它的激烈争论而引起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注意。1998年的一天,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来到凤凰山,在进行充分地考察调研后给与了高度评价。此时,“吃螃蟹”的勇者才松了一口气,暂时放下了心中的石头。恰好当时武义县举办“武阳杯”理论征文大赛,扬霄雁又不失时机地递交了一篇题为《武义发展需要团队精神》的文章,提出找准方向后就要团结一致,协力建设好新武义,并获得了征文大赛唯一的一等奖。
  凤凰山以它无可辩驳的变化渐渐平息了争论。其后,经论证凤凰山工业区被列为县内第二个经济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浙江武义经济开发区的有关优惠政策。
  一家家企业陆续落户凤凰山,昔日的荒山野岭很快成了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兴工业区。附近的村民纷纷“洗脚上田”当起了工人。凤凰山工业区成为武义国企发展困难、改革逐步深入,全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形势下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成为了武义工业园区发展的突破口。1998年,武义县确定县域东北部地区为个私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以乡镇工业小区为依托,大力兴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
  凤凰山的巨变在震撼着人们的同时,也激起了武义经济开发区的焦虑。作为武义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建立5年多来,因为思想观念与经济体制的束缚一直步履艰难,开发区内除了一些商住用房,只有很少的几家企业入驻。面对凤凰山工业区迅速崛起带来的挑战,武义经济开发区终于爆发出积蓄已久的能量。1998年一年,武义经济开发区新开发面积7.6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8家。其后,王山头工业园、桐琴五金工业园区、武阳文教旅游综合工业园区相继创立。武义进入了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时期,以县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毗邻永康的桐琴、泉溪和靠近高速公路互通口的履坦、茭道为两翼的“一中心两翼”工业经济重点区域的格局初步形成。
  武义,开始全速迈入工业化。
  二、改制:助推工业园区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武义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世纪之交,武义县委、县政府面对 “底子薄、基础差;体制的滞后和制约”这两大发展工业经济的障碍,一方面以“背水一战”的信心和勇气,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治根治本的改革,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另一方面,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生力量,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概括“九五”期间的成就时,使用了“三个突破”:“思想观念的突破,转变了传统的重农轻工、重粮轻副、重公轻私、重内轻外等小农经济意识;体制障碍的突破,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得到较为彻底变革,职工身份得到彻底转换;经济结构调整有新突破,通过项目引进、扶持技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四大工业支柱产业。”
  企业改制,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国退民进”,通过彻底改制,生产要素配置得以优化,民营经济在全新的广阔舞台上长袖善舞,爆炸式发展,推动了工业园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1.艰难的起飞
  从1994年开始,武义县大力推行以组建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改制。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以买断公有资产为重点,先后分两批确定39家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两次改制都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难以到位,导致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仍在恶化,企业改革一时陷入困境。
  199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破卖并行、股权集中、筹资安置、社保配套”的思路,对国营、集体企业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制。一大批企业被破产、出售。同时,将原国有、集体企业正式职工身份,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从“人人入股”到“转换身份”,企业产权根据市场规则重新进行了分配,职工由“企业人”脱胎换骨成为“社会人”,实现了武义县企业改制的第一次飞跃。
  然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资产变现自求平衡,企业资产变现难,安置补偿费缺口大,企业改革步履维难。一些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但职工身份没有转换,企业仍然以原有模式运作,造成亏损严重。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明显低于周边发达县市水平。针对这一局面,县委、县政府在2000年11月初召开企业改制工作会议,确定了“整体联动、逆向操作、资产托管、市场运作”的企业改革新思路,并提出要在2001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企业改制。这一思路的提出彻底突破了“单个操作”的瓶颈制约,解决了企业资产变现、安置补偿费和改制职工社会保障政策筹集问题,企业改制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2001年,武义县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劳动关系,创新了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据原计经委、二轻等六大系统106家及其他系统13家企业统计,全县通过企业改制共安置职工12978人,其中在职职工转换身份7694人,退休定补人员托管3897人,农民合同工等安置1387人。
  2.改制后的活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集体企业权责不明、机制不活,冗员过多现象大量存在等问题十分突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发挥;企业承担着职工甚至家属的生老病死,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沉重的包袱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同时,职工因为与企业存在固有的劳动关系,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改制的一个突出成效是改变了职工身份,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割断了职工和企业的“脐带”,是使经营者和职工的思想观念得到脱胎换骨的转变,大大激发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转换身份后,纷纷发挥自身在经营、技术方面的特长优势,或艰苦创业办起了新企业,或进入民营企业成为生产、经营骨干,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武义服装一厂是全县第一家彻底改制的国有企业,1998年该厂歇业拍卖之后,职工们办起了6家服装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相当于原企业的4倍,不仅原企业的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还吸纳了大批其他企业的下岗工人,可谓“死了一个,活了一片”。在恒友机电、三美化工、工力电器等民营企业,到处可见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身影,他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专长和良好的素质成为民营企业争相抢夺的人才,成为了推动武义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张晓新,一位木匠出身的下岗工人。1996年,从武义茶厂下岗。经历了失落和彷徨后,他靠30万元借款办起了武义中盛工艺品制造厂,靠搞外贸的亲戚提供的一条信息,开始生产出口欧美的沙滩遮阳伞。随着订单的增加,“中盛”周围出现了24家配套小企业,分别为其加工钢管塑料配件、印刷、包装等。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中盛工艺制造有限公司已成为武义一家专业生产各种旅游休闲用品的外贸出口龙头企业,企业园区占地50000平方米,拥有300多名员工和近千万的固定资产,年加工能力达亿元,被评为浙江省行业5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在中盛公司的带动下,目前武义已出现了一大批旅游休闲用品生产企业,休闲椅、遮阳伞等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市场,全县外贸增幅连续几年都接近100%。这些企业之间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下配套,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图34:中盛工艺品旅游休闲用品)
  改制还为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企业改制中,武义县坚持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改制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企业改制,一方面加快了资产变现,为职工转换身份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获得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原武义造纸厂破产后,近6万平方米的土地经统一规划后由9家民营企业购买并利用,生产规模达到原来的5倍;原三保公司厂房拍卖后,成为了民营企业恒友机电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恒友机电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经营机制的转变使原有的国有企业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武义棉纺织厂是全县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省扭亏脱困重点企业。针对该企业职工多、社会影响大、市场转旺的特点,县计经委等部门大胆探索改制新模式,确定了“职工转换身份、企业破产重组、生产平稳过渡”的改革思路,坚持边生产边改制。改制工作从2000年5月开始,7月7日职代会通过企业破产拍卖重组的决议;8月底,1000多名职工转换身份;9月3日,生产厂区整体资产以3820万元拍卖成功,成交价比拍卖底价高出2020万元;9月18日,新组建的武义棉纺织有限公司挂牌投产。整个改制只停产8天。短短5年时间,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2005年产值达2.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洼地效应:栽好梧桐引凤凰
  “水往低处流”是一个物理现象。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发达地区的资本密集,土地、人力价格以及经营成本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人力资源价格便宜,经营成本也较低,资本为实现产出既定时的成本最小化和成本既定时产出的效益最大化,会流向欠发达地区。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发达区域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区域的经济运动称之为洼地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武义周边的义乌、永康的迅速崛起,既对武义的发展产生挤压,也为武义接受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洼地效应”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为打破资金、人才这两个工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武义根据具体县情,制定了“借势发展”的战略方针,利用周边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造成资本、产业、人才溢出所带来的机遇,精心构筑“一中心两翼”区域工业布局框架,承载周边产业转移,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
  在构筑“一中心两翼”格局的基础上,武义县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使用费低和劳动力价格便宜(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武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仅为发达县市的1/3至1/4,劳动力价格仅为发达县市的2/3至1/2)的优势,吸引周边企业来武义投资落户;另一方面,通过大力营造优惠的政策空间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使投资洼地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洼地效应成为了没有丰厚民间资本、缺乏工业基础的武义撬动工业经济的第一根杠杆。(图35:武义工业园区分布图)
  原县委书记金中梁在一次谈话中,强调武义应利用“洼地效应”的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水往低处流’。欠发达地区能不能借好势,能不能吸引大批的外来投资者,关键看自身的“池塘”挖得深不深,有没有形成创业洼地,营造起低成本的投资环境。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的初始阶段,要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勇气,敢于大胆让利给投资者。1998年,我县凤凰山工业园区引进第一、二家外地企业时,以“生地”出让,每平方米只要40元左右。现在工业园区都是“熟地”出让了,我们也基本上是收取成本价。对于重大项目,我们还可以根据企业定地价,予以更大的优惠。可以这样算一笔帐,在我们周边的义乌、永康等地仅可买地皮的资金,投资到武义,不仅可以买地皮、建厂房,甚至还可以有流动资金。在保持企业低成本投资的同时,我们努力营造企业低成本运作环境。凡入园企业,能免的收费一律免除,实行一个口子收费,未纳入收费管理体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园区企业可以拒付。对年上交税金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采取一厂一策,在工业发展扶持资金、技改贴息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
  在洼地效应的推动下,大批资本从四面八方流入武义,使武义的后发优势得到充分显现。位于桐琴镇的五金机械工业园区,1000多亩土地仅3天时间就被18家外地企业争购一空,每家企业投资额都在千万元以上。近几年来,全县共引进、新办工业企业1000余家。在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外来企业已占了5成,并成为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武义县五大支柱产业中,40%的重点企业从外地引进,其中五金机械行业大部分被外来企业所占据。
  据相关资料,由于武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条件,1999年永康就有14个乡镇的58家企业向武义转移。2000年一季度,永康全市又有10多家企业到武义投资兴建加工基地。在前期,外来企业主要集中在武义靠近永康市的桐琴、泉溪、武阳等镇。这些乡镇,有着和永康山水相连的区位优势。武义的桐琴镇,专门创办了凤凰山工业小区,为永康5家电动工具企业和一家铜加工企业提供了17.2万平方米的土地,土建工程投资达2000多万元。其中某电器厂占地1.7万平方米,投资260多万元,仅1999年前10个月出口额就达3810万元,自营出口166.6万美元,成了当地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再如泉溪镇创办的王山头工业小区,吸引了永康10多家企业,1999年产值即达3.6亿元。还有武阳镇,在为永康某电动工具企业提供了10万平方米的土地兴建厂房,吸引永康企业来武义后,武阳镇1999年的产值达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1%。据武义县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底,全县累计进区企业977家,其中外来企业有537家,占55%。前100强企业中,外来企业有65家,占65%;其中永康的有60家。
  洼地效应还为武义与周边县市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周边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武义落户,既带动了武义的工业化,又为发达地区腾出了发展新产业、新经济的空间,有利于其产业升级。桐琴镇一位领导在接受访谈时说到了这种“双赢”的好处:
  用我们的工业园区来发展永康的企业,可以达到双赢。把我们武义和永康融在一起,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对武义有利,对永康也有利。永康老板在我们这里投资办企业成本低,服务好,赚钱也容易,他们赚了钱可以拿到永康去花,促进永康的消费和发展,而我们武义也获得很大的社会效益:大量的武义人在企业里工作,周边农民的房屋出租,整个第三产业都带动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对武义人观念转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武义人提供了一个办企业的“实习”机会,在老师的带动下,从一般的打工者到变成懂得技术,懂得销路,到最后武义人自己当起了老板。可以说,就是通过永康企业的进入为我们武义培育了一批老板。武义在引进永康的企业之后,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四、鲶鱼效应:本土企业的再生
  挪威有位精明的船长,为防止捕获的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亡,总在鱼槽里放上几条凶猛的鲶鱼。娇贵的沙丁鱼由于惧怕和躲避鲶鱼的攻击,一改以往懒洋洋的习性,一直在紧张而快速地游动,结果激发了自身活力,反而长久存活。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1998年,武义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得一批批外来企业纷纷落户武义,短短一二年时间,其中一些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便大大超过了本地企业,而且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全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前20位里,外来企业占了一半,外向型经济“龙头老大”的地位基本被外来企业所垄断。外来企业就像凶猛、好斗的“鲶鱼”放进了原本平静的池塘,极大地增加了武义本地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逼迫本土地企业再一次萌发了创业冲动,并促使他们纷纷加快二次创业的步伐,由此产生了“鲶鱼效应”。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的发展就是“鲶鱼效应”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该公司创立于1994年,是一家产品以电锤为主,其他电动工具与汽车齿轮、高档织机齿轮为辅的机电制造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销售额都徘徊在2000万元左右。1998年以后,随着海阔公司、工力公司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外来电动工具企业纷纷落户武义,其中有的企业销售额迅速逼近1亿元,恒友公司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企业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经理吕志辉坦言:“以前一直没有什么压力,直到‘重量级’的外地同行来到家门口,我才急了。”于是,在“鲶鱼效应”的激发下,恒友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新时期。一方面,恒友公司开始频频参加国际博览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公司也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2001年,恒友公司买下7万平方米土地,投资1850万元兴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此后,企业的发展一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1-2003年连续三年被县委、县府授予“首强私营企业”称号,2003年成为金华市民营企业50强和全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排名优秀企业。据统计,“九五”期间,恒友的销售产值平均增长达46.5%,2004年比2000年增长3.37倍。恒友公司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01年和2002-2003年斥资4000多万元在现址进行二次电锤扩产技改,形成年产300万台电锤生产和出口能力。目前,该公司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资产近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值5400万元。2005工业总产值2.35亿元,销售收入2.2亿元,自营出口创汇432万美元,上交税金1100万元,实现税利1300万元。自2001年起,公司电锤产量销售额和出口额均居国内同行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锤生产和出口基地,被称为国内“电锤大王”。(图36:恒友机电有限公司)
  初期进入武义的外来企业多是机电生产企业。因此,武义张氏包装有限公司、武义正点实业有限公司、武义隆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并没有恒友公司那种直面近在身边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的焦虑,但外来企业的急速扩张还是给他们造成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纷纷加大技改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档次,快步进入“二次创业”时期。
  浙江武义张氏包装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1年,是国家一类纸箱生产企业,主营纸箱、纸盒、印刷及纸板、浪纸销售。1998年,经省商检局、省外贸厅等部门严格考核,公司被认定为省出口包装定点企业。当时的“张氏包装”即已名声雀起,永康、金华、义乌等地客户纷纷慕名前来洽谈业务,企业呈现出一片红火的景象,在一般人眼里,已经是一家很不错的企业了。然而,面对外来企业迅速扩张带来的压力,张氏包装的创业激情被再次激发出来。1999年,公司作出重大决策:投资引进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巨大的投资使这一决策在当时完全是一种冒险行为,弄不好整个企业将前功尽弃、全军覆没。被激发出来的再次创业的激情却已经使企业无法停息前进的步伐。新的设备投产后,公司如虎添翼,产品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产值连年稳步增长。2001年,公司又进行了三次创业,征用了10万平方土地,建造了5万多平方的花园式新厂房,进行了七层瓦楞纸箱及彩印纸盒生产线技改,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增强了公司在包装行业的竞争力,产值一下子由原来的1000万元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5000多万元,并在200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目标。
  “恒友机电”、“张氏包装”的发展轨迹,只是武义工业园区 “鲶鱼效应”的一个缩影。在武义工业园区,像这样被“鲶鱼”逼成的“蛟龙”或正在被赶着跳龙门的“鲤鱼”还有许多。“鲶鱼效应”的出现,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再生,使得原来外来企业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武义工业园区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本土企业的面孔,带动了武义工业经济的良性竞争和快速发展。
  五、蛟龙效应:龙头企业的脱颖而出
  产业的提升与发展,离不开优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在洼地效应和鲶鱼效应的推动下,武义一大批“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武义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孵化出了一大批相关的中小企业,促进了本地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和相应产业的迅速集聚,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蛟龙效应”。
  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和浙江宏马铜业有限公司作为武义化工和冶金方面的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凭借工业园区迅速发展的东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不少产品产销量已经在国内产业界居于领先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义县本土企业家胡荣达,原来从事莹石采选加工。1999年,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莹石资源优势,胡荣达创办了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凭借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经营理念进军氟化工生产领域。由于以人为本,注重科技,严格管理、诚信经营,企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十五”期间以年均增长100%的速度发展,被同行誉为氟化行业的“黑马”。目前,公司HCFC-141b(二氯一氟乙烷)和AHF(无水氟化氢)的生产能力及销量分别列全国同行业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产品销往国内三十个省市和日、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公司产值达6.2亿元,销售收入达6.1亿元,自营出口创汇2700多万美元,上缴国家税5116万元,员工年平均收入2万多元,在武义县民营企业的“龙虎榜”中独占鳌头。(图37:正点集团生产车间)、(图38:三美化工一角)
  在武义“洼地效应”的吸引下,永康老板应宏标于1998年投资4000多万元,在武义桐琴凤凰山工业园区,创办了浙江宏马铜业有限公司。伴随着武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宏马铜业有限公司不断实现着自身的扩展完善,从早期单一从事铜材加工到进入金融担保、汽车销售和房地产等领域,成为武义的一大龙头企业。2003年5月成立武义宏马中信担保有限公司;2003年6月成立武义宏马置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成立武义宏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截至2004年底,应宏标的宏马集团已位居国内铜材产业界的前列,总资产达到5亿元。2004年,浙江武义宏马置业有限公司斥资2.5亿元兴建宏马·时代广场。该工程占地总面积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集时尚购物、商务办公、上流会所、高档住宅为一体,成为武义标志性的商业中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营配套、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并创下开盘两天,一期住宅销售即告售磬的武义楼市记录。“宏马”实业在武义发展蒸蒸日上,2005年,“宏马铜业”、“宏马置业”双双荣登武义县纳税大户行列。
  (图39:圣奇公司生产车间)
  “蛟龙效应”的出现,使得武义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以保康公司、中润公司为龙头的金属制品业,以恒友、工力等企业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张氏包装为龙头的印刷业,以钓鱼扑克为龙头的文教用品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武义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洼地效应、鲶鱼效应、蛟龙效应,使武义工业经济快速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2005年,武义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95.48亿元,同比增长30.4%,增速名列金华市前茅。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全县累计进区企业977家。规模型工业的出现,使武义工业经济增展的极点向龙头企业转移。2005年武义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特色产业占了75.8%的份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了55.9%的份额。一批“小巨人”企业迅速涌现,全县销售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2005年达23家,其中位居第一位的三美化工公司实现产值6.2亿元。另有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3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规模以上企业[2]已达341家。2005年纳税额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76家,一大批新进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令人刮目相看。
  六、三大战略:向思路要出路
  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发展战略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发展的客观规律。
  1.“三大战略、三个接轨、三大布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武义工业园区的发展并不是没有走过弯路。长期落后于他人带来的压抑与急于致富的迫切交织在一起,一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景象。先发达地区发展工业造成环境破坏的警示迫使刚刚实现第一步跨越的武义重新定位发展道路。
  20001年,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细致地调研,认识到当时武义的发展存在三大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后发型特征。从发展阶段来看,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作为后发展地区的武义,也存在着区位优势、土地优势、生态优势、人力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五大后发优势。二是外力支撑型特征。与永康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而永康的企业正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欲望十分强烈,一些企业和产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为主动承接永康的产业转移,通过外力支撑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环境差异型特征。县内北部、中部、南部地形、气候、经济基础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北部交通相对便捷,距离经济辐射源较近,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的荒山坡地,比较适宜发展规模工业;中部和南部交通相对闭塞,山多地少,但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
  在准确把握了县情和周边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武义逐步廓清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将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点,主动接收周边发达县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强化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并把它作为“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在这基础上,根据周边发展环境和不同区域特色,武义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接轨、三大布局”的工作思路。三个接轨:产业接轨永康,积极融入到永康小五金产业链中去,与永康联手打造国内最大的小五金制造业基地;市场接轨义乌,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力争建成中国小商品城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城市接轨金华,从金华中心城市卫星城的角度,把武义建设成生态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三大布局: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地区满目葱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
  “三大战略、三个接轨、三大布局”的全面实施使武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新跨越。自此,武义走上了一条“向思路要出路”的“自我跨越”之路。
  2.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
  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一字之差,足以彰显发展理念的变化。
  工业园区兴建之初,武义一反当时的招商引资就是“招外国商、引外国资”的主流观念,提出了“县域以外就是外,落户武义就是功”的思路,开展全民招商,“牛皮糖的粘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使周边发达地区的大量企业在短时间内汇聚到武义,促使工业经济开始了第一次飞跃。
  进入2003年,国家宏观政策逐步显现,而武义经过前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优良的创业环境也已在投资者中享有了较高的口碑。于是,武义又开始了一次招商引资理念的更新:招商更需选商,建立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预报审批制度,对拟进入该县的外来企业以及县内原有企业新建扩建项目进行筛选。根据武义产业特色和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的能力大小、效益高低进行选商。把有利于延伸、完善产业链,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选进来,把有污染、能耗大的企业淘汰出局。此举有效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武义出步形成了五金机械、汽摩配、文体休闲用品三大特色行业。在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大行业企业数占了62%,工业产值占了近70%。产业集聚与特色有效增强了武义工业的区域竞争力。
  七、工业园区:以工促农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武义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工业,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武义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从财政上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工兴农。而在以工促农这一系统工程中,工业园区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
  1.工业征地:促进农村收入多元化
  近年来,武义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东北部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效应日益明显,已累计引进企业979家,企业累计征用土地17.6平方公里。据统计,武义县土地征用费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25个。针对这一情况,武义县又不失时机地推行征地留用地安置制度,根据征地面积给村集体一定比例的村留地,建设厂房、发展商业。工业园区征地的大量补偿费用,刚好可以作为启动资金。村留地成为了农民收益的“长流水”,有效地使农村收入多元化。
  位于白洋街道开发区的后陈村,近年来村集体土地被征1000多亩,因此获得了土地征用资金1900余万元,现有村集体总资产1000多万元。2004年,村里决定把土地征用费的一部分用于建标准工业厂房,通过厂房出租,村民每年可获利200多万元。
  2.打工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武义县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开发,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就近到企业打工,这种劳动力转移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方式简便,农民最易接受,因为其“进”可在企业打工,“退”可在家务农。为使缺乏技能训练的农民能尽快找到就业门路,武义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根据企业生产工艺设置了三四十种培训工种,“学啥自己点,学费政府掏”。受训后的农民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目前武义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共5.41万人(含外来农村劳动力),本县一些农村劳动力60%以上是在工业园区企业打工。桐琴、泉溪等中心集镇每天都要进出大量“上班族”,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每天早晚,数以千计的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从附近各村汇进出工业园区。
  武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申明,在访谈中谈到了园区企业发展对农民转移就业的贡献:
  我们的企业是从1993年开始创办的,到现在有13年的历史了。在这13年中,企业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现在企业资产达到1个多亿。在我们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方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得出来。第一,武精的发展招收了不少本地的农民,使他们迅速富裕起来。我们这个大田乡有一个虎头垅村,共有20几户人家,在我们厂工作的有10几个人,现在你去村里看看,在我们厂工作的好些人都盖上了三层、四层楼的房子,算是村里的“先富之家”了。我们企业现在有800多个职工,每个人年收入按1万5算,那就是一年的1200万啊!我们企业的这些情况能够说明因为工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农村的发展。第二,工厂就在农民家门口,农民可以就近打工,回去还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农忙的时候,公司还特地放几天假,不影响农活。打工的钱赚了,农田也没误,很受农民兄弟的欢迎。第三,农民有活干了,有钱挣了,不再偷树伐木了,山也清了,水也绿了,环境好了。而且农民有事干,有奔头,不再象以前那样打牌赌博无所事事了,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
  以往,武义农民去县外、省外打工的比例很高,随着武义县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开发,就业岗位增多,到县外、省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陆续回流。据《今日武义》报报导:武义县“去年转移劳动力近8000人,80%是外出打工的。如今,武义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工业区内有企业近1000家,以前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到家门口上班。”[3]
  3.来料加工:拓展劳动力转移渠道
  来料加工是指把工业生产环节中只需简单手工操作的工艺分散到农村各家各户进行的一种生产方式。
  武义的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一定程度上造成县域内南北发展不均衡。能够进入企业打工的又多是年轻劳动力。为有效拓展南部欠发达乡镇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途径,尤其是实现一些年龄较大农民的转移,武义自2003年起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并在积极对接义乌小商品市场同时,不断挖掘县内潜力,将县域内企业的一些小配件加工逐渐纳入来料加工网络体系。2005年,武义县内企业扩散加工业务达6806万元。形成全县拥有来料加工点800多个,从业人员达近2万人,年加工收入上亿元的可喜局面。不少城里人也加入到了来料加工的大军中。一些来料经纪人、加工户还从中学会了如何在商海中畅游,转而创立企业。工业园区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跨越地域限制,惠及到了远离工业园区的南部偏远乡镇。
  顾青柏,大田乡代石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从购买一台小机器代为加工耳环初胚开始创业。
  规模扩大后,他又把耳环装配的业务外发给其他农户,逐步已经发展到吸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发放加工费200多万元的规模,还把外发加工的网络从武义扩散省内的丽水、衢州等地区乃至江西、湖南等省。在他的带领下,代石村现在已经有40余家耳环加工点,加工的耳环已经垄断义乌市场,国外客商甚至直接到代石村联系业务。
  4.第三产业:工业园区的边际效应
  工业园区的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人员聚集在其周边,人口急剧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武义不少工业园区附近的村庄都已是外来人口多于当地村民,村民通过出租房屋、从事商贸活动获得大量收入,有效拓展了增收渠道。工业园区的边际效应逐步显现。
  在武义县第一个引进外来企业的泉溪镇王山头工业园区,目前有入园企业36家,2002年实现工业产值1.4亿元,不仅全村的200多名劳动力成了这些企业的工人,还有3000多名外来打工仔涌入工业园区,王山头村闲置的农房成了紧俏品。去年,王山头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多元,全村6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都可以从村里领上一笔养老金。
  桐琴镇东皋村,通过兴建凤凰山工业园区,吸纳了50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该村人口从1998年1800多剧增至6000多,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增长到4400元,目前村民80%的收入来自二、三产业。靠近百花山工业区的白洋街道金畈村全村四分之一村民在工业区打工,三分之二农户出租房屋,村里开了5家饭店,2001年村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00余元。
  5.财政转移支付: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哺育“三农”成为可能。2005年武义县财政共筹集安排支农资金3118万元,比年初支农支出财政预算超出144%,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武义县已经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也享受到了药费报销这一以前可望不可即的“城里人的待遇”;全面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公园、文体设施在农村到处可见……
  2006年武义还将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确保全年县财政用于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的扶持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不少于1500万元。农民真正从工业园区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对此,桐琴镇又是一个好例子,镇党委书记何俊友说:
  桐琴镇政府通过实施工业区开发、旧村拆迁的土地出让收益中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2002年以来,镇政府支付贴农资金达630万元,从2002年起,政府每年拨款10万元作为农业发展奖励基金扶持农民种、养业,所有水利灌溉费由政府承担,三年内共补助各村道路建设资金达278.7万元,投入教育经费187万元。从去年下半年,为了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21个困难村的有线电视安装镇政府补助33.5万元资金,全镇投资3000多万元的康庄工程,除上级的补助资金外,其余都由镇政府承担,目前止已支付170万元,在今、明两年内将陆续支付。真正实现了农民零负担。
  该镇的旧村改造,桐琴一期、东干一期的拆迁工程共有拆迁户375户,拆除建筑面积67781.3平方米,镇政府支付的拆迁补偿费达3106万元。同时,对安置房实行低于成本售给拆迁户,以中套幢房(占地95.1平方米)户型为例,实际成本为16万元,售价仅12万元,仅此一项每幢让利给拆迁户4万元,共有安置房228幢,60套套房每户让利1.5万元,政府让利总额达1002万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安置房幢屋的转让售价已从原来的12万元炒至目前的32万元,增值速度之快,利润空间之大是连拆迁户也始料不及的。
  6.工业园区企业工人调查问卷分析
  针对武义工业园区企业工人就业收入等情况,笔者在三美化工有限公司、张氏包装集团股公司、武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放1000份问卷,有效收回问卷为865份,有效回收率为86.5%,问卷有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我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工业园区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企业工人原来的具体职业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5名园区企业工人中,有527人原来的职业是农民,占61%,其他原来的职业为下岗工人、个体劳动者、学生、国家干部等,这说明,工业园区企业的工人主体是农民,工业园区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了解与原来的职业相比,进厂之后企业工人对现在工作岗位的收入的满意程度。
  其中,69%的工人认为他们进了企业之后的收入比原来有了改善,仅有4%的人认为比原来更差。这说明,大部分工人对进入企业之后的收入状况感到满意,收入的增长,也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原来相比也有了一定提高。
  在企业工人工资收入方面情况又是怎样呢?下面是所调查企业工人2005年收入图:
  问卷调查显示,所调查工人在2005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792人,占92%,其中,年均人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451人,占55%。据县委办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武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40元,其中来自农业的仅为1472元。这说明,相当于普通农民一年的农业收入而言,园区企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较高,是一般农民所无法比拟的。这说明,在工业园区打工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除了在企业打工的工资性收入之外,企业工人的家庭其他收入来源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外,企业工人的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见下图所示:
  除企业打工外,39%的其他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5%的其他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出租房屋,4%的家庭依靠开店,52%的家庭选择其他。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农民占主体的现代武义企业工人的家庭收入渠道较多,农业已经不是其中最主要的收入,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不少家庭开始依赖于出租房屋和开店的收入便是明证。
  随着武义“工业强县”这一战略的确立,武义工业园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发展势头良好。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状况,工人是如何评价的呢?他们的信心指数如何呢?另外,工人对现在的工作状况满意吗?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了解企业工人对本企业的发展的看法和工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79%的工人对本企业的发展表示“有信心”和“很有信心”,18%的工人表示“无法回答”,仅有3%的人表示“没有信心”。这说明工业园区企业发展不断呈现上升势头,由于政府充分提供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前景大好,绝大部分工人对此抱以乐观的态度。另外,在“对工作是否满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的工人回答是“一般”,39%的表示“满意”、“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仅有7%的人表示“不满意”。这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工人的收入比原来的岗位所得有了改善,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工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这也反映了企业工人们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39%的工人对现有的工作持“满意”或更高的评价,表明了他们对本企业及所在工作岗位和待遇的积极认同。上述两类人群占了93%,说明绝大部分企业工人还是对所担任工作持正面的态度,他们的努力和拼搏将是园区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仅有7%的人表示对工作“不满意”,是工作待遇低或是工作环境或其他因素所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如图所示,在“你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吗?”这一问题上,3%的被调查工人感到“非常幸福”,25%的被调查工人感到“幸福”,12%的被调查工人感到“比较幸福”,54%的被调查工人感到“一般”,仅有6%的被调查工人感到“不幸福”。从幸福、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这三个层面上看,合计有40%的工人对生活感到“幸福”,对现在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仅有极少数(6%)的被调查工人感到“不幸福”,有一半以上(54%)被调查工人对现在生活感到“一般”。由于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涉及到生活压力、精神状态、家庭和谐等多方面的情况,并不单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为唯一标准。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工人(94%)对目前的生活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
  从这次对武义工业园区企业工人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工业园区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民通过就近打工、转移就业,收入大大增加了,远远超过了仅依靠农业生产的单一收入来源;工业园区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多种收入来源,如在工业园区附近出租房屋,开办商店等,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工业园区还让工人接触了更多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工的思想意识发生了转变,增强了他们的现代化意识和不断进取、勤劳致富的信心。从这次对企业工人的1000份问卷分析可以看出,武义工业园区的发展,实实在在地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武义的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
  总之,工业园区的发展,早已把武义抓“农”还是抓“工”的争论送进了记忆的博物馆,工业园区不仅已是武义强县的载体,也是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
  [1] 吴敬琏:《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2] 规模以上的企业指500产值万元以上的企业。
  [3] 朱喜传:《五股回乡热助推我县经济》,载《今日武义》,2006年8月7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