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畲族端午故事——黄巢畲山过端阳

传说唐朝年间,有一年端午节快到了,黄巢带领义军从江西进入福建。队伍走到罗源县境佳湖后山岗时,天已经黑了。黄巢知道这一带山头多是畲民聚居的村庄,便命令队伍在山地冈坪扎营过夜,不许进村惊动百姓。
    天亮后,黄巢从队伍中挑选一些畲族将士,吩咐他们分头到周围各个畲村联系百姓。他们分头进到各村,唱起畲歌,以歌代言,义军与畲民的感情很快沟通了。畲家人知道黄巢是“冲天大将军”,带领的队伍是专与朝廷富豪做对头的起义军,个个欢天喜地,迎接义军进村。
    黄巢生得高大威武,身背一把长剑。他平易近人,走到哪里,畲族兄弟都围上他说这说那。当他畲民口中得知三十里外有几户作恶多端的官家富豪后,便立即命令部将带兵去征讨,没收他们的牲口钱粮与布匹,分给畲乡人民,让他们好好过个端午节。畲家人喜笑颜开,各村寨响起的歌声不断:
    山客今日歌声杨,
    村村户户宰猪羊;
    美酒山歌敬义军,
    黄巢畲山过端阳……
    五月初三早晨,黄巢从大冈坪练兵场回到帅营,忽见挂在柱上的宝剑跳动起来。军营传说,每逢剑跳时,就是要黄巢挥剑斩除坏人。说也巧,黄巢刚入帅营坐下,探马就飞报有官兵在四十里外地方扎营;接着畲民亦来报告,说看到许多官兵在营地上准备火箭、火物……
    黄巢根据多方情报,判断官兵会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来火攻义军。他召集众部将商议对策。大家都瞧着黄巢,只见他按剑漫步,两眼看着桌上畲民送来过节的长圆型菅叶粽,深思片刻,说:
    “大家看,这粽子四扎五节。四扎、五节,初四过端午节吧。”立即传令:明日初四全军提前一天多端阳,吃过午饭就去袭击官军。
初四这日吃过午饭,义军准备就绪,每人都带上两个菅叶粽做干粮,兵分三路去袭击敌人。不少有武艺的畲民也提刀握矛地走在前引路。傍晚时分,三路义军已从小道包抄到官兵营帐周围的山边,从上面可以看到官兵正在吃晚饭。这时中军螺号一声长鸣,紧接周围山头的螺号齐声响起,立时杀声震耳,义军像潮水一样突然从三面杀进官兵营帐。官兵乱成一团,连忙夺路逃命,半路上又被埋伏在山头的畲民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一仗从黄昏打到天黑,义军大获全胜,得到了很多战利品,当夜便收军回到后山冈。
    初五这天,义军和畲民们热热闹闹地重新欢度端午节,共庆胜利。不久黄巢便率领义军继续难进了。从那以后,黄巢练兵的那片大岗坪,就被称为“黄巢坪”;这一带畲山长出许多茂盛的菖蒲草,如同黄巢所佩的长剑,每年端午节,畲民都要上山挖两束菖蒲草,用红纸包扎在好像剑柄的草兜地方,挂在门前象征黄巢剑,表示除恶驱邪,也表示畲人对黄巢的纪念。

流川地区:福建罗源


搜集整理:萧正孝


来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 畲族·高山族·拉祜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评:在我看来,这则故事属于习俗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的结合品。它一方面点出了作为地名“黄巢坪”的来历,也点出了畲族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期间挂菖蒲的习俗来历。黄巢起义是历史上实有的事情,对它的故事传诵也不觉史书,更在民众的口头流传至今。在唐代,畲族尚未被定名为“畲”,而是在宋代时才在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中第一次出现,而在“畲”字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字予以表示,其中流传最广的两个,一个是“上山中大下车”的“she”字,另一个则是“上余下田”的“yu”字,这在不少历史书中都有所反映,并且在电视剧《刘伯温传奇》中出现。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隋唐之前就已经为闽粤赣三省交接地生活,比后来的汉族客家人要早很多成为这一地区的土著,但在唐代由于开漳圣王陈远光三代的平蛮战争,导致他们从原本的土地上四散迁徙,主要是一路北上,直到清朝中期才形成闽粤赣浙皖五省百余个县的定居之势,因此他们自称为“畲客”或“山哈”、“山客”,不过与汉族客家人是不同的。他们长期从事刀耕火种与狩猎的生产方式,直到明清时才可算真正意义上过上了农耕的生活,而狩猎则作为农耕外的辅助经济得以持续至今,所以他们直到现在还保留对猎神的信奉。畲族究竟和黄巢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从民众的口述历史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畲族民众曾经经受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强烈的希望有人能为他们铲奸除恶,给予他们安定的生活,同时也能看出畲族先民在面对恶势力时的反抗行为,这也是他们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被迫手段。因此《黄巢畲山过端阳》在这里也许只是一种借历史附会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愿望而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