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韩锺恩]地方性语气音调的跨文化意义

[韩锺恩]地方性语气音调的跨文化意义

地方性语气音调的跨文化意义

韩锺恩

《人民日报》稿约(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第十四版文艺纵横发表)

中国音乐学网 :2007-12-10


整整一场演唱会下来,居然没有一句歌词能够听懂,但却又依然能够听下去。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驱动我的感性进程呢?日前,我应约去福州观摩中华首届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颁奖晚会,就在这样一种处境当中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夜晚。除此之外,我还被台上台下充满乡情的热烈奔放的气氛所感动,由此便萌生出这样一个意念,不管你走到哪里,也许,只有家乡是永远不可抹去的印迹,同样,也惟有家乡才是人可以不知羞耻的一种承诺。因为在这里有祖辈传习下来的根语,和世代延留下来的乡音。

回过头来,我又反反复复地想了又想这些奇妙的感受,形成了这样的体会,当你用一把标准尺子去丈量任何一种语气音调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语气音调会变形,甚至会错位。其实,理由十分简单,因为那把尺子是定性的,而那种语气音调是特性的。由此可见,驱动我感性进程,以及受制于那听不懂、又听懂了的状态,就是这具有特性的语气音调。

如果说,个性语气是印刻在自然躯体上的独特纹身,那么,个性音调就像是缠绕在固定树干上的独特枝蔓,虽然它们不可能完全融入其中,但由于独特的个性,已足以使它自由自在。闽南语在现有的语言谱系类别当中,仅仅是汉语系统中的一个方言,但目前全球范围说闽南语的人口则多达数以千万计,并且遍布世界各地。如此的规模以及分布广泛的状态,不仅显示了说这一方言的人对自己家乡的执着认同,而且更能够体现出之所以形成新文化格局的一种内在驱动,这就是地方性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乃至多元文化状态当中所充当的独特角色。进一步引申,之所以闽南语具有这样的世界性规模与范围,除了人口分布的原因之外,这里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中国意义。

毫无疑问,在20世纪末,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冲突,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物缘经济交往已经有所缓解。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经过世界贸易体制的过滤已然退降其位。再加根本意义上的血缘人种迁徙,国家的世界定位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是,就凸显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合理配置世界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区域性习俗与全球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处理好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规则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此同时,中国各民族各地方历史悠久植根深远的文化,同样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因此,闽南语所传递的决不仅仅是闽南人独特的乡音,更是体现出了中国人悠远强盛的根语。

由此引发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当今世界格局,一个明显的差异是,经济考量的依据在定性与标准化,而文化认同的依据则在特性与多样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入文化层面去进行思考,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20世纪上半叶,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就文化差异问题提出了不及的不同与不同的不同。后来,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又对不同的不同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每一个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历史发展、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发展趋势要有自觉的了解。我们既不复古,也不全盘西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近年,文化学者乐黛云先生又针对可能形成的文化对峙提问,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或者文化部落主义)能否彼此对话?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中国如何参与世界文化的重构?俗话说求同存异。然而,当我们处在一方面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日益多样化的态势当中,是否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以求异趋同的姿态去面对这些问题,即通过求异实现趋同,所谓求异就是分立发展,所谓趋同就是共同进步。就像用笔划构成的汉字也可以发声、用拼音构成的西语也可以书写一样。以真正达到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的境界。

因此关键在于,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的结果,能否真正使得文化力得以焕发与提升?果然能够实现的话,那么,这就应该是闽南语及其歌曲作为地方性语气与音调的跨文化意义了。虽然,非闽南人听不懂歌曲里所要诉说的是什么,但却从这种富有感性驱动的语气与音调里听懂了歌曲里所要诉求的是什么。于是,共鸣在乡音与根语的层面上发生了。尤其在家乡这样一个永远不可抹去的印迹和惟一可以不知羞耻的承诺中,人们可以跨越因人文制度划出的边界实现异体共振,一方面在文化本能的层面上,真正确定不同的不同如何并置共在,另一方面在文化事实的层面上,真正确证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如何平面相间。



2006/11/18

写在沪西新梅公寓



说明:该文日前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