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学特聘教授在美被捕记录曝光 污点人才受质疑

方舟子还指暨南大学金融学特聘教授苏冬蔚在美国有盗用他人名义开信用卡透支的犯罪服刑前科呢。

其实用这些个案来遍说“海归”,也未免有失公允,就像笼而统之说80后90后如何不成器,怎么也难让人口服心服一样。

各国学术界的制度安排和学术文化差异挺大的,不了解细情的难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己度人,出现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这帐不能都记在海归身上。举一个例子:德国马普学会下属的研究所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人员有两种薪水,一种是拿奖学金,不交社会保险;另外一种是拿工作合同,交社会保险。到个人手里的钱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拿工作合同的人有权利拿失业金,拿奖学金的人就没有这个权利。拿奖学金的人因此抗议同工不同酬,觉得吃了亏。但是在求职履历上,有人就把奖学金列在获得的奖项(Prize)中,——也不能算完全错误。在有些情况下,这个先前的“大亏”就成了“大便宜”,因为获得“奖项”和打工糊口(工作合同留给人的印象)在质量判定上还大有区别的。类似的“文化误读”很多。求职路上总是“炒的比吃的热”,哪个国家哪个专业都一样,不独中国,也不限于海归。如果用人单位的负责人缺少判断力,一厢情愿地错误解读海归的学术履历,硬要把人家都说成天人,那么错不在海归。就算有人看走眼了,也没必要因为几条腥鱼搅了满锅汤。

还有吹嘘的问题,也未必全是因为说话者没有学术道德底线。不排除有人故意愚弄众生,但我宁愿相信大多数人说不着边际的话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无知者无畏嘛,何愁不出言生猛。最好的办法就是谁也别强迫谁说自己不懂的事,于是大家都很着调。

算是站在“不敢海归”的立场上替海归们“辩污”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