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9)(10)(11)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哈哈他刚从南昌回来,早知道就该这次让他讲了。我们也好去蹭课听听

TOP

引用:
原帖由 代启福 于 2009-12-30 19:25 发表
马老师抢了我们五子登科的人气,
不过,很幸福,大家都爱说话了。
五子登科?我去凑热闹。。。。。。。

TOP

哈哈,原来两位女侠已经解答了,从去年困惑到今年的问题,明白了,俺要坚决执行

TOP

我认为以上“五个在场”要素是考量田野工作及其学术质量的基本尺度,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这“五个”关联要素的“同构在场”,缺一不可;其间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可以视作一个4对1的等式,而非4加1或5减1。一则是因为研究主体的背景是一种既定的、不可能完全消失的边界;二则也是因为这道边界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场域中调整角度。如果无视这道边界,就会失去自己“在场”的学术理性,也就失去了视线的清晰与敏锐,甚至还会出现一种学术反讽:“研究萨满的人最后自己也成了萨满。”


                                                       摘自巴莫的文章,精辟

TOP

我也明白了,要真正地写好描摹和见证民俗学家,必须亲临现场而且必须多次的近距离接触,必须在不同的现场语境和场域获得尽可能多的丰富素材。巴莫老师是在委婉地指正呢,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0-1-9 19:35 发表
我是张润平,感谢马老师的生花妙笔!偏爱有加、勉励更嘉。我理解马老师的一片心意。诗人写民俗,会使民俗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情趣!几日的温馨相处,使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会受益终生的。再次致以诚挚的谢意!
张老师你终于来了。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