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马知遥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布老虎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由于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日前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组成田野普查小组前往山东、山西等地对布老虎这一民间工艺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时发现,近些年,由于受到市场化的冲击,布老虎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手工制作难以为继,机械化批量生产问题重重。
   手工制作:步履维艰 缺乏支撑
   在山东临沂、胶东一带的农村,由于受外界影响较晚,送小孩布老虎的习俗依然存在,所以这里还可以找到比较地道的布老虎工艺,传统手工制作布老虎依然存在,但现状令人担忧。据山东临沂莒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前几年,文化馆对当地布老虎制作手艺进行过文化普查,但所获甚微。有些会做布老虎的艺人已经不从事这行,其手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位在医院工作的人对笔者说,她的婆婆原先会做布老虎,但现在年事已高,不再做了,她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和婆婆学习手艺,学艺不精,并不能真正代表当地的布老虎传统手艺。还有一位七旬老者,虽然保留着最传统的当地布老虎制作技术和工艺,但也多年不做布老虎了。即使还在从事手工制作的艺人也屈指可数。谢祥芳是山东临沂高桥镇人。她的作品精工细作,完全靠手工制作,而且刺绣技术高超,布老虎造型独特。但由于手工制作工期长、成本高,卖出去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比如,市场化的布老虎一个10元,一年可以卖几万个。而她的布老虎远达不到这样的销量。“虽然自己掌握的是祖传布老虎技艺,但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谢祥芳对自己布老虎前景并不乐观,缺乏信心。
   和谢祥芳境遇相仿的还有山东胶州的李进花。79岁的她做布老虎纯属爱好。本来只是闲着没事做好以后送给生了孩子的人家。后来发现这东西受国家重视而且能卖钱就接着做。在她所在的村从事布老虎制作的只有她一个,“因为当地外企比较多,进企业打工的村民也多。45岁以下的人几乎都去外面打工,很少人愿意做布老虎。”当地文化馆的人对笔者说,如果就这样的发展态势,百年之后,这个村就不会再有人制作布老虎了。
   
   机械化生产:销量可观 但工艺变形
   由于受市场化的影响,不少布老虎制作已经开始机械化地批量生产,机械化生产的布老虎量大,可以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与传统手工制作萧条境遇反差较大。在山东潍坊,孙爱美孙秀兰母女的布老虎专营店可谓生意火爆。她们的布老虎工作坊于2010年9月开业,迎来的第一笔订单数目庞大,需要每天生产4000只布老虎,60台缝纫机同时工作才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王永训的布老虎生意收入同样很可观,年销售总额在四五十万只,利润在10万元以上。在山西长治,有的人试图将手工制作与机械生产兼容并蓄,张建旺很早就有从事布老虎生产的意识,从大江南北搜集了大量布老虎造型,然后进行改造加工。他基本上走了两条道路:手工制作,价位高,走收藏品路线;另一条是市场化,机器批量复制,价位低。生产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他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而且市场化产业化生产能更好地反过来为非遗保护服务。而且他认为传统的造型加上现代的工艺,恰如其分地借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他所经营的布老虎收入基本来自机械化制作。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在看似红火的机械化生产的背后,布老虎的传统工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批量复制生产制作出来的只是千虎一面的布老虎,没有了传统工艺的特色,失去了原有的神韵。

    如何保护布老虎工艺
    传统无以为继,机械化生产虽迎合市场需求但失去了应有的工艺价值,布老虎的保护该何去何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多样性。比如山西长治,光布老虎有几百种,风俗非常多,有辟邪的,有小孩满月送的。各个村落民俗都不一样,“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进入市场后,开始往布老虎上面加亮片,所有的布老虎基本上跟明星大腕在舞台上一样,文化的丰富内容没有了,成了一个商品的包装性的东西。实际文化的地域性没了,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很大损失。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尽力去保护布老虎的传统工艺。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鼓励、支持布老虎艺人举办培训班、定期为传承人发放补贴、帮助他们联系商家等。黎侯虎的传承人高秋英对笔者说,当地政府专门拨款让她办培训班,每培训一个学员政府给她300元补贴,目前,在她的培训班学成的学员有几百个。

刊登于2011年4月28日《中国文化报》“非遗”专版

TOP

回复 2# 的帖子

淮阳布老虎是我目前看到做工最粗糙的,造型也略过简单,它依托当地隆重的百年老会,所以从不担心销路,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还有一点,它和别地不同的是,布老虎一年一换,而别地的布老虎一生可能就这一个。淮阳周边的人年年来赶会,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TOP

回复 5# 的帖子

潍坊布老虎已经去了,看了好多天,那里没有虎文化信仰也没有关于虎的生育民俗,但布老虎却卖得很好,因为它们全部在走市场化的路子。在山东潍坊,孙爱美孙秀兰母女的布老虎专营店可谓生意火爆。她们的布老虎工作坊于2010年9月开业,迎来的第一笔订单数目庞大,需要每天生产4000只布老虎,60台缝纫机同时工作才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王永训的布老虎生意收入同样很可观,年销售总额在四五十万只,利润在10万元以上。文章中已经说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齐鲁青未了 于 2011-4-30 14:39 发表
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想请教马老师:如果潍坊对虎文化和虎的生育民俗没有关联,那为何在乡间依旧多见虎头鞋和虎头帽呢?这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另外我想说孙爱美和孙秀兰母女所做的布老虎是经过改造的布老虎,不 ...
据我们了解的是:孙爱美母女的手艺来自最早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郝贵君的传授,而当地比较有名的几个艺人也都是郝的徒弟,而郝的手艺来自自己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的结果。所以从根上说,潍坊布老虎的起源不是来自本地而是来自郝对民间美术的自觉,博彩众家所致。潍坊布老虎的吊眼和粽叶眉都有点山西布老虎的特点,其中刺绣工艺相对比较简单。

你关于乡间虎头鞋和虎头帽的习俗以及虎文化的问题提的好。就我们田野调查中的发现,当地艺人能说出的无非是老虎辟邪,而关于当地布老虎风俗和虎崇拜的习俗在潍坊县志上几乎寥寥无几,通过当地史志办找到民国时期的县志上只发现一则老虎报恩的传说。孩子百岁是否送虎头帽虎头鞋,乡民大多摇头,而有此风俗的大多来自胶州一代,潍坊和胶州地区空间距离近,风俗是否从胶州传过来的也未可知。目前从众多艺人口中得知的是,当地原来虎文化崇拜的信息极少。

潍坊布老虎能生存并卖钱与和当地有一个国际有名的风筝节有关系,所谓会展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1-4-30 14:49 发表
手工制作,技艺精湛,造型传统,但没市场。
机械化制作,流水线生产,不结实,无神韵,但它卖得火啊。
假如村里的年轻人想学制布老虎,该跟着谁学?
还是“每天生产4000只布老虎,60台缝纫机同时工作才能保证按时 ...
所以在非遗保护中需要两条腿走路:一则是沿袭传统走高端收藏路线,一则是集体的规模化生产。前者高精尖,纯手工技术,审美含量大;后则量大工艺简单,机械化生产。

专家所要做的是:对传统文化工艺的记录和存档,是对保护工作的引导。高秋英作为传人不是已经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开班授课了吗,这应该是一条保护的成功路线。至于发展如何利用文化发财,那是地方政府的长项,不用说都有挣钱的新点子。所以警惕所有的传统文化被利益驱使成为变形变种的文化。从根上进行源头记录就显得非常必要。

总之保护文化又不阻碍发展,两全之路,需要智慧的引导和开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