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陈金文老师谈做学问

冒昧的问一句:没有热爱谈何研究?陈老师这里的研究者是否应该具有这样的素质:热爱和理性应是研究者都应该具备的素养。只是在不同的角色和场域中应有不同表现。你可以热爱民俗,但在研究时保持起码的职业性即理性的探究和专研。你也可以热爱爷爷,但把爷爷当做研究对象时,应该将其最为理性评判和探究的对象儿不应该带有私情。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 一个很高的要求。

TOP

“不要热爱,热爱自己的研究对象要不得。”其实热爱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如果从事某方便的研究而不培养热爱的精神,那么那可能将成为精神煎熬。许多研究生在选择考研究生时为了今后延宕就业压力选择考研或者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考研,功利性质很明显。但带着这样的功利心儿不培养对研究对象热爱之心,注定不会成为长久的踏实的研究者。

美好的情感热爱的激情,是对研究对象起码的态度。这不代表研究历史就是因为热爱战争,研究杀人犯就代表热爱杀人。我们所说的热爱其实有很多含义:对事业的激情和热爱,所以表现出对研究对象的极度关心。对历史的热爱让我们热爱所有有关战争的资料;热爱心理学,所以有必要研究同性恋或者畸恋者等等。我们不能丧失热爱的能力。

TOP

昨天忙了一天才看到了回复,感谢金文兄的坦率,我细细读后,遥抛砖了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曳 于 2010-1-6 19:54 发表
一、自己觉得好玩的有:
原文:
他研究什么并不一定要热爱什么,就像研究佛教的不一定喜欢和尚,研究晚清史的不一定喜欢慈禧一样,研究民俗的也不需要热爱民俗。
即:
他研究A并不一定要热爱A,就像研究C的不一定 ...
发现天曳基本上已经提出了我要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啊,请陈兄解答??

TOP

陈兄说:“一个人研究什么有很大的偶然性,他研究什么并不一定要热爱什么,就像研究佛教的不一定喜欢和尚,研究晚清史的不一定喜欢慈禧一样,研究民俗的也不需要热爱民俗。不但不一定,不需要,而且一定不要,否则,你就把自己和研究对象混淆了,失去了研究者的主体性。要把学问做好,最主要的是你要适合这种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取决于你对研究对象的喜好程度。”

我以为:热爱什么和成为什么是两回事。热爱某个东西不一定就成为某个东西。先生似乎偷换了概念啊。

陈兄说:我说的是不要热爱自己的研究对象,不是说不让你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民俗学专业与热爱民俗是两码事,热爱心理学也不等于热爱精神病。不要偷换概念吆。随便说一句,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也不是先验的,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是,在那个时候想热爱别的专业也热爱不成了。

我以为:热爱民俗后才可能热爱民俗专业。如果不爱民俗关心民俗,却对专业非常热爱的人几乎罕见。因为民俗专业就是对民俗的研究,同时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热爱并不是要成为对象本身。这本来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然在研究中我们也会遇到研究对象不是我们所热爱的,但我们怀着探究和对真理的热情或者学术的操守还是要投入精神和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热爱已经超出了普通所谓热爱,上升到精神层面对真理的不舍追求,对研究者主体来看,这是对事业的激情和热爱。不论表层的还是深层的热爱,研究和做学问离不了热爱这一力量的源泉。

至于诗情判断这肯定不能进入理性思考的范畴,但他却能锻炼研究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产生创造力和灵感。而且激情和热情能涵养一个人的境界和情怀,作为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大抱负和大情怀能够让我们懂得我们从事的目的和意义。

我想陈兄所谓的不能热爱,意思是对研究对象保持“间离效果”,以保持人的理性和判断。这有点像世界戏剧理论中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所谓的第四堵墙。演员表演中要保持和观众的距离,保持和角色的距离,不能完全融入。如果是这样我表示同意。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0-1-7 18:34 编辑 ]

TOP

默默无言两眼泪。。。。。。。。。。。。。。

TOP

原来都是中了圈套的?傻家伙???

TOP

对待研究对象采取的态度问题,可能因人而异,我是个热情似火的人,做什么比较投入,所以我坚持我的“热爱”!!!

TOP

那就笑口常开吧,这里本来就是为了引起争夺,引人气的地方。不笑就怪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