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6)(7)(8)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6)(7)(8)



六、刁统菊和郭海红

这两个女士同是民俗学博士。同时供职在山东大学,一个在山大文史哲研究院民俗所,一个在外语学院。从外形上看一高一矮。从性格分析,前者豪爽大气有山东大女人的气息,说话大咧、喜怒都形于色;后者文静瘦弱颇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娇俏。因为参加此次年会的缘故,我与两女子结伴而行,年会结束相约到庐山一游。亲眼见两女子一刚一柔,磕磕绊绊地在山涧中艰难而颇有兴致的跋涉,每每在冰雪湿滑处,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一路上惊叫声,威吓声,互相责备声不断。因为两女子封建思想弥漫周身,再困难都不愿一位男人的手来帮扶,只有她们互相搀扶。无奈郭海红这位有留日本背景的女博士本没有爬山的计划,穿着高跟皮靴就上了高山,以为上山就是坐车观光,不想山路及其漫长。所以她几乎是进入了民间社火的角色,踩着高跷,扶着高大而略有依靠感的刁女士“蚁步潜行”。而在狭窄的山道上,刁女士也常感自身难保,一面责备一面扶持,一面保持自己脚步的稳定性,一面被郭女士一次次因为脚下不稳发出的惊呼而弄得神经紧张。

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很快地我们就被庐山冬日的宁静和秀丽而吸引。即使是在冬天,满山上翠绿的毛竹和那些常青的植物让山不显得单调,那从天而降的瀑布,沸腾跳跃,从山顶一直溅落到山谷,真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摹。闲话少说,单表刁女士一路行一路在欢跃中露出难色。原因是她非常想念她远在济南家中的儿子,儿子两岁多点,听说夜夜入睡前都要哭着要妈妈,这让她每每独自神伤,内心反省之,伤心之,自责之,思念之,总之,边游边想,边想边游,表情也就时好时坏,阴晴变化无常;而那个郭女士则放胆出来玩了。因为出门前老公有交代,既然到了南昌庐山是一定要去的,所以她在游山时完全放飞了自己,每到景致优美处,总能摆出超水平发挥后的POSE让自己融入景中。从这一点上看,她外面的柔弱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平安和刚强,相比较高大的刁老师变化不定的情绪,她倒有了刚强的一面。所以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在山光水色中,看似有男儿气的刁老师显示出多愁善感,眼角眉梢都是一个“爱”。母爱的柔情可以让人顿容,以至于当她在讲述儿子天真可爱和聪明的故事时,听者也要受其感染红上一圈眼。
而穿着高跟鞋的郭女士将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保持到了最后,据说不得不在一段山路上跌倒,甚至滚了几圈,竟然毫发无伤地继续前行。

在天生一个仙人洞旁,在秀丽的石门涧,两位女性竟然全然不顾寒冷,要求脱出棉服配合秀美的风景卓然一把。风采顿然定格。我说:这庐山一定是男性,所以那么吸引女性的目光和拥抱。甚至在高耸的山顶,两位女士要以《泰坦尼克》中男女主角的造型留一个奇怪的创意。我知道,那也是因为庐山之美。

暴露野性的时候是在结束了庐山之行后,第二天上飞机。推着行李车的刁老师突然本性唤醒,豪迈地帮大家推着行李,而且大步流星地领头,那豪放那开朗不是一般的,此刻她内心里已经回到了家,快要拥抱自己的儿子了。所以,那脚步是轻快的,那身子带着节奏地飞驰。有一阵,她甚至在进飞机的通道里狂奔,说自己因为惯性身体的刹车已经失灵。

:P :P :P 一个怀着思念行山路,一个穿着高跟鞋穿林海,两位民俗学女博士这身体一定得益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只有热爱田野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在爱和痛的边缘中,完成精神的升华。;P ;P ;P

预告人物:英古阿哥
李建宗
张润平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6 08:39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25 16:47 发表
还是俺们山东大嫚儿可人儿爱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25 16:47 发表
脸系列是得拆开来发了,否则大家以为知遥马老师没更新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5 16:50 发表
一稿多发~一稿多发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习习凉风 于 2009-12-25 23:14 发表
马老师的笔啊!好像带着思念又惊险地爬了一次庐山。
我这里有很多马老师的搞怪照片,脸部特写!
如果你出卖了我的肖像,我将血淋淋地表达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TOP

引用:
原帖由 hermony 于 2009-12-25 22:05 发表
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
忍不住说这句话太传神了
哈哈

TOP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5 23:16 发表
马老师的搞怪照片

哈哈 马老师又要成为潮男了
不要煽风点火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25 23:38 发表
强烈要求上传知遥马老师的潮男照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00:04 发表
一男二女三个人,那就是两房一厅的格局。
普通家庭装。
谁说不是呢?既做了保姆又做保镖。简直就是当年的赵子龙,,,,,,,,,,,,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12-26 02:40 发表
看到预告中有俺的名字,受宠若惊是正常的,以一天一个计,原以为要轮到后天的,不期马兄把前面的两花一并到位了,俺也就首当其冲了,这感觉犹如等着神判的结果呵!
等着吧,审判就在此间,不是上午就是下午,不会到黄昏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08:09 发表
习习如生啊!
浙江师大的设计师们所设计的民俗学会会徽中第二个方案,就是根据刁妹妹的发型设计的。
哈哈 ,刁老师的发型如此可爱,我觉得她一下子赶上了潮流。时髦时尚又不失典雅

TOP

七、英古阿格

纳西族小伙,住丽江。名字和丽江都透着神秘。英古阿格是本族名,问其姓,不知晓。这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有名无姓。“英古阿格”按照他本民族的意思是:强壮有力的男人。他还有汉名叫杨杰宏,问此名来历,说当年祖辈迁徙到丽江,祖上为汉人也。只是和他同车到安义县采风的那刻,这位真诚的兄弟就坦率地告诉了我他的全部来历,立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据他说,他们那里的女性名字后常带“姆”,我说这和藏族的习惯很像,他称他们民族其实很早就是藏族的一支,和藏民们生活和习惯很相似。

丽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关于那里的许多故事是老婆从那里旅游回来后说的。风景很好,但开发过度,已经成了一大片娱乐场所。英古阿格
也同意。他觉得自己本民族的生活秩序正在不断受到破坏。当地引进了许多投资者,全国各地的买卖人也都汇集到了那里,为了当地民俗的原生态问题,政府曾经做出努力,让生活在丽江村落的人继续生活,而且规定了外面的人不能到丽江当地人居住的小区和原生态规划区里从事经营活动。但巨大的经济诱惑,让很多人利用当地居民的名义,勾结起来,在当地受保护的地方以当地村民的名义建立了很多酒店商铺等等,现在受保护的地方已经被外地人的商业活动包围了。

过去来丽江主要是看原生态山水人文,现在已经有了其他的涵义。他感觉很无奈,一路上就这个话题他的表情显得极其严峻。这个著名的论坛筒子,本着对民俗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云南大学读博士,今年是三年级,很快就要毕业。作为一名民俗学研究者,作为丽江少数民族的一份子,他有得天独厚的田野,有着上天赐于他的先天的体验机会。这样的人迟早会出大成就。
对了我想起,在旅游的中途,他看到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去买特产,笑着说:禁不起诱惑啊。下车出去半晌,他带着一大堆东西上来,其中有一箱子橘子。我本想问:大老远来,带点什么东西回去不好,还要买橘子回去?!忍了忍没说。后来在晚上,民俗网团队加班开会时,我发现他正在从箱子里给大家散橘子吃,直到那时候,我才清晰地看到一个纳西族兄弟细腻的感情。原来他早就想到了晚上买点东西给大家吃,而这许多人包括我是想不到的。
我仍旧记得他憨厚的笑脸,丹田之气丰足的话语,以及我们相约明年的再见。

(附件:英古阿格的回复:马兄抬举,受之有愧!
愚本浅陋,何以僭而为之传也?
一个人的出生地及民族身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丽江,纳西这两个标签也是如此,但不能不为之承担,也为之牵累,无奈……尤其是丽江被神话、被放大的当下,更多的是灼痛与误解。“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马兄也。
有一二小疵在此唠叨一下:“英古阿格”一词也源于纳西族东巴经,系神谱中的大神;纳西系藏族一支之说源于藏族学者,本民族学者不大接受;甚至把彝语支民族说成藏族后裔。
据家谱记载,我祖先系湖南汉族移民,康熙时移至丽江,几代后融入纳西,但汉族俗制也并存不悖。从现在统计看,纳西族中移民是占了大头。
那件桔子是叶涛老师所买,只是委托我晚上开会时分发一下,我不能占这贪天之功呵!)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6 17:3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柱子 于 2009-12-26 12:33 发表
哎,好多老师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要是马老师能配上照片,就好了。
害怕侵犯肖像权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6 12:28 发表
ID是英古阿格 ~~~
改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