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节:综合信息汇集贴

引用:
原帖由 侯法花 于 2009-5-23 19:32 发表
研究类归到研究专题中哈~~

这里汇集综合信息和动态。

TOP

彝族 “都阳节”



《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  






节日中的彝族美女 侯蓉华 摄



  农历五月初五,是彝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都阳节”。这个节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年天气极其炎热,彝族寨子里发生了病疫,传染迅速,人们恐慌万分。因为有些地方的汉族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会有采艾叶和雄黄的习俗。彝族寨子附近的汉族人听说彝族兄弟的灾难后,用菖蒲、艾叶熬水给他们洗澡,用雄黄酒给他们擦身,很快感染疫病的彝族人就都康复了。从此,彝族人知道了端午节采的草药可以祛病防邪,所以也过起了端午节。彝族把“端”念“都”,所以将端午节(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在节日的这一天,每家都要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 ,以防生疮,避免灾害发生。包粽子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在这一天的活动。他们会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 ,尽情娱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2009年06月01日 11: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李汉秋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例如,清明节前的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则与水网地区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的代代流传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是根据自己时代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先民遗风做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起源”当然不是,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至今不息,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以此,端午节又成为“诗人节”,屈原就是诗魂。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前后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不是既合传统又合时宜吗?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几十万年的阴阳转化化育人类,人身上有着大自然的密码,人类和自然界有统一性。《易传·文言》就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相应”的精神设立的,与大自然的节律相适应。“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这种理念明显地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形成中。

  《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这是大自然节律的节点,也应当是人生节律的节点。“端午邻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人,需要避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