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龙年说龙事┃网评汇│大家聊┃

学者称“龙是穿山甲” 为何演变成神话?

中新网 2012年02月03日 13:49 来源:云南日报 

  龙与穿山甲

  ■ 崔茂成

  中华民族对龙情有独钟,形成了一整套龙文化。本文所说的龙,是十二属相中的龙。2012年,是十二属相中的龙年,天干地支中的壬辰年,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水年。人们对龙年有很多的祝福和向往,如龙年大吉、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总之,人们希望在龙年中,一家人清吉平安、心想事成、财源猛进。

  但是,人们在茶余饭后难免会想:十二属相中,除了龙以外,都有活生生的实物,为什么龙没有实物呢?龙究竟是什么?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刘尧汉教授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写道:“衷牢山南涧县虎街山神庙中,神龛正壁,绘有一个黑虎头,两侧绘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全身图像。左起为虎、兔、龙(穿山甲)、蛇、马、羊六图;左边为猴、鸡、狗、猪、鼠、牛六图。乌蒙山禄丰高丰区,有些山神庙中,亦曾有类似壁画。”龙是穿山甲!刘教授的这一发现,使人眼前一亮,看到的不是腾云驾雾、虚无缥缈的龙,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种。这些山神庙中,把龙的图像画为穿山甲,不是当地人不会画传说中那种张牙舞爪的龙,而应该是这些地区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认为龙就是穿山甲的样子。

  龙的繁体字是“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龍”字是“从肉之形,童省声。”笔者认为,“龍”字是个形意字,左边意为立于月下,反映的是穿山甲白天藏于洞中,晚上月明时外出觅食的活动规律;右边是由穿山甲的图像逐步演化而成的,上半部分,反映穿山甲性格胆小,走起路来,头和颈部一伸一缩的形状,下半部分是穿山甲的身子和尾巴,三小横是穿山甲全身甲片的简写。

  不管人们怎样神话龙,但它始终保留着穿山甲的基本形体特征。穿山甲是热带、亚热带丛林中的陆地动物,从头到尾长满坚硬的鳞甲,头小,吻尖,口、耳、眼都小,无牙齿,舌细长,能从口孔中伸出舐取食物,主食蚁类,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搔地觅食和掘洞穴居,尾短而扁平,体长一般40-60公分。它性格胆小,遇到刮风下雨和打雷,均被吓得逃回洞中,无攻击力,遇敌如逃避不及,会将身体蜷缩为球状,靠坚硬的鳞护身。它的活动有规律,昼常伏处,夜晚还要月明时才出来觅食,对人畜和农作物均无伤害。鳞甲可入药,已被列入珍稀物种受到保护。被神化了的龙,仍然保留着穿山甲的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龙和穿山甲一样,从头到尾都披满了坚硬的鳞甲;二是龙和穿山甲一样,都有四条短粗的腿和锋利的爪子;三是龙和穿山甲一样,都能曲身弯体。只是被神化了的龙,能上天,能入渊,能兴云播雨。而穿山甲却保留着动物的特征,深藏在亚热带丛林中。

  龙为什么会被人们神话呢?其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由于古人类的迁移活动造成的。扶永发在《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一书中认为,我国尧舜之前的古先民,是居住在古昆仑山上;现在地图上的昆仑山,是汉武帝时才命名的,古昆仑山在云南西部横断山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就有大量穿山甲存在。作为“中央”的古先民,大规模地离开昆仑山,迁往外地,是尧舜之后的事。汉朝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考证了前人的大量著述、论对,认为尧舜之时,还有擅长捕龙的人。从王充的观点可以看出,尧舜之前的古先民捕龙、吃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到了夏王朝中后期,一位名叫孔甲的夏王时,有人送给他两条龙,他和周围的都不知道做了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名叫刘累的人,把龙做成食品,送给孔甲吃了。这说明,古人吃的龙,很可能就是穿山甲。

  认为龙是穿山甲的观点,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本文仅是给出一种说法,以期进行深入探讨和争鸣。

  (作者单位:省委省级机关工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