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

    "第一庙"与"第一匾" 太庙:活着的珍贵文物



中新网  2009年05月17日 15:34 来源:北京日报








  太庙是全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祖建筑群。因为它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而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天下第一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政务院会议批准,将封建王朝的太庙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作为首都职工和劳动人民文化活动的场所,这件事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这块大气磅礴的匾额,堪称“新中国第一匾”,因为它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劳动人民文化宫1950年5月1日正式开放,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活着的珍贵文物
  太庙的古树有710多棵,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这些古柏千姿百态,浓密苍翠,绵延成林,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庄严、清幽的环境。
  太庙有一株最为神奇的古柏——神柏。这棵古柏相传为太庙始建时,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树。太庙刚刚建成的时候,在庙内遍植新柏,但是一连种了三次都没有成活。后来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发现了种不活的原因,是因为太庙的土质不好,于是他献了一个计策:将太庙不好的砂土与皇城东北角的好土对换,并请明成祖朱棣亲自栽下了这第一棵树,这次真的种活了。于是老百姓就传说这棵柏树是“神柏”。以后不论是皇帝、亲王,还是贵族、大臣们祭祖来到这里,都必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而运去太庙砂土的那个地方从此就叫“沙滩”了。
  太庙最为形象的古柏——鹿形柏。这棵柏树位于太庙西区,也是明代所植。从东北方向观看,其枝干树冠形如一梅花鹿,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太庙平时十分幽静,树旁原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常青,鹿鹤同春的吉象。
  人们往东边看,那里有一片古柏被叫做“太子林”。相传为明朝的太子种的。太子年幼调皮,随意栽植,不循行距,随从的官员和太监也不敢阻拦,任其所为,所以成林后与它处柏林不同,纵横排列参差不齐,形成独特之景观。
  此外,太庙还有几棵重要的古柏:太庙最为高大的古柏——明成祖手植柏、太庙最为特别的古柏——树上柏。

  巧变高与矮
  太庙的中心区——太庙广场。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主场地,大家可以看到,太庙大殿雄伟庄严,我们体验到了帝王尊严。但是,太庙真的比太和殿高三尺吗?确实,连在故宫工作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太庙似乎比太和殿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太庙既没有太和殿高,又比太和殿高。从天安门广场往北看,太庙大殿确实比太和殿高不少,那是由于“近大远小”的视觉误差所造成的。实际测量的高度太和殿确实比太庙大殿高。但是,太庙又确实比太和殿高,问题出在汉白玉的基座上。太和殿的汉白玉基座8米多高,太庙大殿的汉白玉基座3米多高,这样,从地面测量的整体高度,太和殿比太庙大殿高,而从汉白玉基座以上比,太庙大殿比太和殿就高多了。这体现了古代人在礼仪上的智慧,皇帝是当即圣上,他主理朝政的大殿自然是最高的,这样可以体现皇帝的绝对权威。但是,皇帝再高也是祖宗的后代,辈分小,位高不能压祖。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于是,在总体高度上,太和殿高于太庙大殿,在局部高度上,即汉白玉基座以上的部分,太庙大殿高于太和殿,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矛盾。
  在古都太庙的功能十分独特,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太庙的建筑无与伦比,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高峰——明朝永乐时期的禁宫杰作。太庙的价值当之无愧地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瑰丽的世界遗产。所以,对太庙的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建国以来太庙进行了多次修缮,近些年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太庙将以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崭新的园林景观迎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TOP

萨尔茨堡博物馆获欧洲博物馆年度最佳奖

中新网  2009年05月13日 15: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5月9日,来自欧洲25个国家的52家博物馆在土耳其布尔萨市参加了欧洲博物馆年度最佳奖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的内容包括展品陈列、展厅设施、展馆经营、财务管理和社会职责等。萨尔茨堡博物馆最终摘得桂冠。

  萨尔茨堡博物馆原名为卡罗利诺·奥古斯顿博物馆,于两年前更名为萨尔茨堡博物馆,并在彻底大修后重新开放。从那时起,这座博物馆便开始尝试用不同艺术品的交叉展示以及展品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横向联系来吸引观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前,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荷兰安海姆的露天博物馆和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库穆艺术博物馆都曾获得欧洲博物馆年度最佳奖的称号。

  作者:王娟

TOP

奥地利博物馆归还掠夺来的捷克艺术品

中新网  2009年05月13日 15:04 来源:中国文化网

 


  最近奥地利上奥州博物馆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纳粹分子掠夺来的180件捷克艺术品归还给捷克南波希米亚地区的霍恩福特市修道院。

  1941年霍恩福特市修道院被纳粹德国占领并关闭。当时有不少捷克艺术品被掠夺到当时由林茨市的纳粹分子控制的“多瑙河上游大区博物馆”,既现在的上奥州博物馆。其中保留到1945年的艺术品有180件之多,这里既有乐器、兵器、实用工艺品也有科技制品和法律史上的珍贵书籍,总价值超过四十五万五千欧元。

  以史为鉴的上奥州博物馆并没有掩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而是彻底地知错改错并坚定地将它公布出来。在过去几年中上奥州博物馆对这批艺术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做了鉴定和分类。最近上奥州博物馆已将这批艺术品完璧归赵。(王娟)

TOP

国家动物博物馆将开馆 汇集5000多件动物标本

中新网  2009年05月13日 15:12 来源:北京晚报

 

  汇集5000多件动物标本,几乎覆盖我国所有动物种类

  国家动物博物馆周日开馆

  “这里汇集了5000多件国产真实动物标本,几乎覆盖了中国版图上出现的所有动物种类。”昨天,站在紧锣密鼓收尾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工地上,馆长黄乘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骄傲。他说,这所中国最大的动物类专业博物馆将于5月17日对外开放,相信它一定会以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带给观众震撼和流连忘返的感觉。

  标本超过5000件

  昨天记者来到坐落于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在黄馆长带领下,记者一进大门就看到一个高达3米的亚洲象标本。37米高的中央大厅贯穿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半空中,一条24米长的蓝鲸标本“横空出世”。“亚洲象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动物,蓝鲸是海洋中体形最大的动物,最先进入观众视线的两个动物就极具代表性。”黄馆长介绍。步入地下一层,三组雕塑表现了动物从古生代到新生代进化的历程,大厅地面上一组蓝色背景的鲸、海豚似乎正遨游在蔚蓝色大海里。

  黄馆长介绍,动物博物馆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共有1个流动展厅、9个固定展厅和1个4D动感影院,其中9个固定展厅囊括了动物学的所有类群和基础的分类、进化、生态学和行为学知识,展品包括珍稀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蝴蝶类和贝壳、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共计5000多个动物种类,黄馆长说:“以一个动物种类用一个标本来展示计,这里的标本至少有5000多件。”

  件件展品皆精品

  据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前身是中科院动物所标本馆,这里的标本原先更多用作科研,而现在“转型”面向公众,动物博物馆在展品陈列方式和标本布置方面都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鸟类展厅中400多种鸟类让人大开眼界,鸟类形形色色的羽毛和姿态各异的翅膀则有分类展示,此外还精心布置了湿地鸟景窗、高原鸟景窗和海洋鸟景窗,还原了特定的鸟类生长环境,将所有常见的湿地鸟、高原鸟和海洋鸟都浓缩在一个窗口中集中展示。无脊椎动物展厅里有一个长达8米的水族箱,里面盛满海水,各种贝壳、海葵、海星等小型海洋动物生长其间。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的墙上有用34种不同种类的动物标本组成一个问号,吸引观众去了解地球上现生动物的分类知识。昆虫厅的一个玻璃窗中有棵枝叶茂盛的树,上面“趴”着许多小昆虫,但需要仔细找才能找到,观众可在这个游戏中了解昆虫“保护色”的知识。蝴蝶厅用2500种悬挂起来的蝴蝶标本营造出群蝶翩翩起舞的氛围,还精心布置了一面写有数字和字母的展示墙。

  马王堆昆虫有故事

  展示有白鳍豚、中华鲟等珍稀动物和大型食肉动物、蹄类动物的濒危动物展厅中,每种动物的神态表情都各不相同,栩栩如生;而精品厅则更让人感觉不虚此行,不仅有毛主席看过的大开本《动物学》杂志,某非洲国家国王送给周总理的乌龟标本,还有我国第一批克隆牛标本和马王堆出土的昆虫标本,件件展品都有故事。

  链接

  国家动物博物馆在朝阳大屯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内,每周二到周日9时到16时开馆,门票成人40元,4D影院每人40元。团体和学生有优惠。

  (记者蔡文清)

TOP

博物馆日:北京58家博物馆不闭馆

中新网  2009年05月13日 10:13 来源:北京日报



 
  每周一都是本市博物馆“闭馆检修日”,而下周一本市58家博物馆将开馆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其中鲁迅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等37家博物馆还将免费开放。

  古建馆回顾博物馆六十年

  今年本市将以“魅力博物馆 人文北京城”为口号,在5月18日前后持续举办一周丰富多彩的活动。18日当天,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将成为“重头戏”,本市64家博物馆在此“摆摊设点”,并举办名为“辉煌的历程 华彩的乐章——北京博物馆60年”的大型图片展。

  “由于场地限制,当日古建馆门票已经先期发放给千余名观众,散客参观暂不接待。”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介绍,这个展览将在古建馆持续三日,之后将“周游”本市18个区县,市民通过登录文物局官方网站可以了解到展览“行踪”。

  37家博物馆免费开

  博物馆日当天,本市将有37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团城演武厅、自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10家已纳入首批免费开放名单的博物馆。

  除了37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本市其余博物馆也将有相应优惠,其中郭沫若故居的门票折扣最低,达4.5 折。市民可登录市文物局官方网站查询博物馆优惠详情。另外,市文物局还将举办多场文博讲座和“博物馆寻宝游”等活动。届时,由市文物局和京报集团等联合举办的“我看博物馆”摄影大赛,也将揭晓获奖名单,优秀作品将“进驻”首博。

  专家鉴宝提前领票

  一年一度的专家鉴宝活动今年将继续举行。15日,叶佩兰、马希桂、张茹兰、王春城等十余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将齐聚北京古建馆,为收藏爱好者鉴宝。每件藏品鉴定收费20元,专家只鉴定真伪及年代,不做市场估价,不出具书面鉴定证书。

  市文物局提醒市民,今年采取凭号鉴定的原则,14日上午9时起在古代建筑博物馆北广场发放鉴定号,鉴定号分陶瓷、书画、杂项三类,每类各150张(上午号100个,下午号50个),领号人凭有效证件领取票号,每人限领一张,每张票号限鉴定三件藏品,发完为止。

  (记者 刘冕)

TOP

国际博物馆日:欢迎旅游者走进博物馆

中新网  2009年05月08日 14: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际博物馆日:欢迎旅游者走进博物馆

  自 庶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又要到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这是一个不错的主题。在现代社会,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暂时离开自己的定居地点,旅行到较远的地方逗留,以达到休息消遣、文化娱乐、寻幽探奇、增长见闻等目的。吸引旅游的资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一是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方面,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往往成为旅游人群的首选。因此,把博物馆与旅游挂起钩来,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于提醒人们,博物馆是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博物馆通过展示收藏的实物或图片鲜活记忆、传承文明。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证,给人以科学的、正确的知识,体现了一个“真”字;博物馆在展示国家、民族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时候,体现了一个“善”字;博物馆以艺术的手段打造的精品展览,又突出了一个“美”字。博物馆集真、善、美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殿堂;博物馆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又是人民大众欢乐的家园。在这里,人们可以学习,可以研究,可以欣赏,可以对话,可以沉思默想,也可以消遣休息。博物馆以文化的魂魄,科学的滋养,社会的良知良能,给人以启迪,以思考,以慰藉,以愉悦。博物馆的这些本质特性,亲切直观的效果,与旅游活动衔接起来,一定会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素质,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现实情况表明,国内旅游活动,的确需要博物馆文化的支撑。一些旅游团体带领游客除了游山逛水(当然是必要的)外,就是到商场购物,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罕有把博物馆设计在旅游线路之中。这种情况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公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必须予以改变。应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把参观博物馆作为旅游首选项目之一,纳入其中。对国内旅游业来说,这是一场改革,从理念、机制到管理的改革。作为博物馆,对此给以响应和支持,也是责无旁贷的。

  博物馆的支持,就是欢迎旅游者走进博物馆,要以极大的热情服务好观众。博物馆不仅要向观众提供精品展览,做好导引讲解,还要提供诸如生活服务、安全服务、资料服务、儿童及残疾人服务等。博物馆要真正成为观众之家,使观众在这里能感受真情,收获善待,欣赏美丽。这一层面“真、善、美”的互动,营造出博物馆文明博雅的气象,使博物馆获得社会的认同,赢得社会的尊敬,从而提高影响力,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

  我国许多博物馆在实行免费参观之后,观众大增,博物馆接待压力增大;旅游观众的加入,对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更是个挑战。对此,博物馆更要善于谋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热情接待,让旅游人群走进博物馆之后,爱上博物馆,并成为博物馆的忠实观众,把参观博物馆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TOP

香港将举行“国际博物馆日”32间博物馆免费开放

2009年05月06日 0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五月五日电(记者 晓萍)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博物馆日”将于五月十六及十七日举行;届时三十多间博物馆及文博单位除了提供多项教育及推广活动外,还将以全新设计的动感博物馆车队巡游港九、新界各地,将欢乐的气氛带到全城每一角落。

  香港国际博物馆日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重要文化活动,以响应国际博物馆协会自一九七八年将每年五月十八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的构思,今年已是第九次举办,参与机构来自京、粤、港、澳四地的文博单位。

  康文署发言人对记者表示,香港国际博物馆日举行期间,本地三十二间参与的博物馆将免费开放,主办方同时精心策划了一百多项教育及娱乐并重的节目,包括介绍博物馆服务的导游、展览导赏、讲座、工作坊、示范、亲子活动、录像节目及幕后游等,让市民透过亲身参与,加深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

  配合“全城投入‧博物馆动感巡礼”的主题,今年的香港国际博物馆日将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博物馆具活力的一面。重点节目为“动感博物馆”车队巡游,由三辆特别设计的车辆带领表演队伍穿梭港岛、九龙和新界的闹市和游客景点,主动接触本地居民及访港游客,介绍博物馆的多元化服务,以增加他们对文博活动的兴趣。

  参与“2009香港国际博物馆日”的单位包括香港历史博物馆及其属馆、香港艺术馆及其属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其属馆、香港科学馆、香港太空馆、香港电影资料馆等;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文化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及北京市文物局也将参与这项盛事。(完)

TOP

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09:22 来源:光明日报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与旅游”为主题有何特殊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顾晓园及京城各旅行社负责人。

  博物馆与旅游业能够相辅相成

  近年来,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其“文化窗口”形象为旅游业注入活力。“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游山玩水,而更多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新去处。”顾晓园说。博物馆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促进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等莫不如此。

  “博物馆是城市或国家的历史缩影。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游览博物馆。”北京大众旅行社经理张信说。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境内外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顾晓园说。

  博物馆游仍面临众多难题

  我国从2008年初开始进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试点。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博物馆正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新选择。随着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也感受到了提升整体服务质量的迫切需要。

  “完全沿袭过去,或完全商业化,都是不可取的。”顾晓园说,博物馆的服务应相对地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个观众。随着国内外游客人数的增加,博物馆的观众呈现“类型多样化”,观众需求呈现“多元化”。因此要及时地调整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质量,以顺应旅游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据介绍,我国博物馆旅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消费群体还没有形成一种博物馆文化体验和文化旅游意识。”顾晓园说。

  “目前只存在自发的、个体对个体的合作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体系长效机制,这样就不能让本地的博物馆和外省市的旅行社进行联系合作。”北京万通旅行社经理高京丽说。

  有专家特别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博物馆而言,基于自身的国家城市文化窗口的形象定位,既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文化体验需求,也能节约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开支,恰好正是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契机。

  怎样才能互利共赢

  专家指出,博物馆要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坐标,需要博物馆、旅行社和消费者都作出改变。

  “博物馆作为非赢利事业机构,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公众或公众利益,而不是追求利润,那么博物馆的经营显然应更加重视行销的运用。”顾晓园表示,从先进国家的博

  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引用先进的企业营销策略来助推博物馆发展的做法,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作为旅游系统的一部分,博物馆应该研究并遵循旅游市场的规律,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张信表示,目前国内鲜有博物馆把宣传工作直接贯通到宾馆、酒店之中。其实这可以成为博物馆争取过夜旅游者的良好手段。

  高京丽认为,作为旅游系统的渠道机构,旅行社应更主动地与博物馆进行针对性的合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注重信息共享,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在节假日与黄金周期间落实旅游者的需求;旅行社可以与博物馆进行市场调研活动,联手博物馆合理推出符合市场的旅游项目以及旅游线路;最后,旅行社可以更多针对市场需求,主动在经典线路中添加博物馆旅游项目,培养消费群体的博物馆消费理念。

TOP

2009年中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将达总数的77%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09:29 来源:人民日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今天从国家文物局获悉:2009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预计新增325个,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将达到1332个,约占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7%。

  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试点。截至2008年底,全国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其中500个试点单位的观众达1.18亿人次,是2007年的1.74倍。有的博物馆、纪念馆观众人数甚至增长了10倍之多。

  考虑到文物安全及承载能力,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仍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但继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免费开放专项经费,重点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所需资金,鼓励改善陈列布展和举办临时展览,同时支持重点博物馆纪念馆提升服务能力。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刘琼)

TOP

    探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2009年05月18日 10:03 来源:光明日报 








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效果图)







昔日的白鹤梁将在水下再露真容。(资料照片)






  5月18日开馆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长江水下40米处。经过安检后,游客通过一条88米长电梯,经过约150米长的走廊,迈过钢制舱门,进入环形参观走廊——



  探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水下碑林”……集这些美誉于一身的,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白鹤梁题刻”。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这一天,“白鹤梁题刻”在长江水下“沉睡”6年之后,在水下40米深处与人们再度相会。



  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白鹤梁题刻矗立在重庆涪陵区长江江中心的砂岩天然石梁上。白鹤梁的得名,一说是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一说是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得道,乘鹤仙去。


  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自然形成的,长约1600米,宽约10到15米,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背脊标高约为138米,比当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梁体分为上、中、下三段,题刻位于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迄今发现有题刻约165段,文字约3万余字。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终于1963年。现存最早明确纪年的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梁上的18尾石鱼雕刻,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曾经以此为依据,白鹤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长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白鹤梁题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白鹤梁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的石鱼,它的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当地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称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石鱼出水”是当地人期盼丰年的“吉兆”。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说,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暂别是为了今天的再会

  三峡工程的开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然而,当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鹤梁题刻也将永远眠于水下40米深处。如何保护好这一“国宝”,成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


  为保护这一世界奇观,来自水工、建筑、航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10多位工程院院士和行业权威,早在1994年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用了近10年时间开展了大量研究论证工作,试图寻找出一种最科学的保护白鹤梁的方式。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和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威尼斯宪章》精神,白鹤梁题刻不能移位,不应脱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原地建造“水下博物馆”成为保护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符合以上原则的两个方案,是天津大学提出的“水下博物馆”方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都是原址保护。前者虽然是保护白鹤梁题刻的最为理想方式,但是预计工程投资达到3亿元,几乎相当于三峡文物保护的所有资金。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后采用了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方案。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这种方法实际就是给白鹤梁题刻穿上一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外套”。


  白鹤梁的题刻长约220米,宽约15米,要全部把它保护在“外套”之下难度很大。专家从题刻的重要性角度分析,决定把保护体的长、宽、高设计为70米、25米和143米,在水下40米的深处罩住白鹤梁中段东区长约55米、宽约18米的区域。这段包括九成以上的精华题刻。其他区域零散的题刻将搬到岸上陈列馆中,少量题刻则由自然淤积掩埋。



  白鹤梁的“水下新家”

  白鹤梁保护工程是史无前例的。环境特殊、条件复杂,又没有同类工程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工程的技术难度极大。从2003年正式开工,到2006年9月三峡大坝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两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压缩为一年,期间又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漫长停工期。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
  现在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给人的是一种“深水奇幻旅程”。


  水下博物馆在水下40米处,环境极为特殊。要进入水下博物馆,必须要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之后踏上一条长88米的电梯,进入水深40米处。再通过一条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在迈过一道宽约一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后,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


  参观走廊上的一侧有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从视窗望去,石鱼、书刻等都展现在面前,最近的题刻只有一米远,最远的也不过8米左右。水下题刻周围安装了6排共1万多盏节能灯,可以保证游客清晰地看到题刻。


  在视窗之外的水中还安装了28个可旋转摄像机,游客通过触摸屏调节可以欣赏到题刻的细致部位,还能通过电脑数据库调集与眼前景观相关的录像资料等。倘若参观者是潜水爱好者,还能到水中和题刻做“亲密接触”。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岸上博物馆参观从白鹤梁转移上来的题刻。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水下博物馆优良的安全措施,水下博物馆参观丝毫不会受到往来船只的影响,同时自身安全也可以得到保证。禁航和禁泊的措施则完全保护着水下保护体周围1万平方米的水域。

  2006年,重庆就开始着手准备将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白鹤梁题刻已被列入国家申报预备名录。


  本报记者 张国圣 通讯员 吴晋娜

TOP

北京151座博物馆世界第二多 30年新馆增9倍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10:15 来源:北京日报



  上半年新注册三座博物馆

  北京151座博物馆世界第二多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本市博物馆注册数量被刷新到151座,仅今年上半年就新注册三座博物馆。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一扇扇展示京城特色历史文化的窗口,蓬勃发展。

  30年新馆增9倍

  1978年,本市正式开放的博物馆仅14座;1988年,本市开放博物馆达56家;1998年,本市已有107座博物馆;2008年,北京注册博物馆达148家……30年间,博物馆建设每十年一提速,从大步走到加速跑,新馆比1949年后的30年增加9倍有余。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市博物馆以年注册3至4座的速度发展,到2007年年新注册博物馆翻番到8座,截至今年本市注册博物馆总数达151家。

  “这相当于每10万北京人就可以享有一座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介绍,在国际大都市中,北京博物馆数量和门类仅次于英国伦敦,位列世界第二。

  博物馆门类全国之最

  改革开放30余年间,《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北京市馆藏文物管理办法》、《北京博物馆条例》…… 一系列法规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本市博物馆门类从最初的仅有历史、自然科技、军事三大类,发展到历史、军事、天文、航天、文化、艺术、古建、宗教、通讯、铁路等十余类;公民个人博物馆由零增长为20余家。

  “北京的博物馆门类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之最。”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举例说:“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的3家博物馆就分属三类,怀柔博物馆属于综合类地志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主要展现高校自己特色和历史,空竹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全面介绍空竹的一本‘字典’。”

  7年征集文物2000余件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藏品是展览的立足点。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决策下,每年市财政拨出1500万元专款用于市属博物馆征集文物。截至2008年,市财政共计投资专项经费10350万元,征集文物2405件。

  市政府的决心带动了市民的热情,免费捐赠已成为一种潮流逐渐兴起。转产的火柴厂将老账簿送到博物馆;远在美国的华侨捐出了民国时期的嫁衣……博物馆不再是一座冷冰冰的课堂,而转变为充满人情味的客厅,里面承载着这座城市人们的记忆和憧憬。“随着北京天文馆新馆等一批大中型博物馆改扩建完成,互动项目成为每个馆的主打。”于平介绍,2008年,本市33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市民可以随时近距离接触博物馆;博物馆也动了起来,下社区、访学校,百姓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北京3000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畅想新北京发展美景。

  (记者刘冕)

TOP

首博营建记:吴晗、郑振铎提议创建首博(图)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10:23 来源:北京日报 













  “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
  无论古代先人们曾经创造过多么辉煌的文明,终将都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再创造、再湮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文明的永恒和魅力。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穿过时空的阻隔,管窥历史的变迁,对接先人的臆想。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城市的物化发展史,它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史志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精神的浓缩和表达。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以至未来,正是从博物馆开始。
  从1953年吴晗、郑振铎提议创建首都博物馆,到1979年在孔庙挂牌,再到2006年新首博出现在长安街畔成为北京新标志性文化建筑……半个世纪里,首都博物馆建设的起起落落,折射着北京的发展,铭刻着时代的足迹。首博中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是历史与文化的永恒印记,而首博自身的建设历程则浓缩着北京人对文明的执着追求。




  (一)1953年,访苏归来的吴晗、郑振铎提议创建首博,其后25年间项目几上几下,首博无处安身
  首都博物馆的营建要追溯到1953年。
  其时,全国上下正沉浸在一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中。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时任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在刚刚结束的访苏行程中参观了“莫斯科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很是振奋。
  当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一股建设新型博物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北京地区也先后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天文馆筹备处,开放了鲁迅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等。于是,一个想法在吴晗和郑振铎心中萌生:参照苏联的作法,在全国的建馆热潮中,北京也要建一座“首都历史与城市建设博物馆!”
  不过,还需要听听文化名人的意见。
  4月27日上午,西长安街市政府东厅。吴晗和郑振铎召集开了一个关于建立“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即首都博物馆的前身)的座谈会。
  那天,作为与会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时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的罗哲文一早就赶到会场,他选了个角落坐下来,随后叶恭绰、邢赞亭、常任侠、侯仁之、王松声、马衡、常惠、傅振伦、刘开渠、苏秉琦、启功、何达、萧军等20多位历史、文化、教育、艺术界知名人士悉数到场。
  吴晗在会上介绍了出访感受,开门见山地提出想在北京建立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的设想。他说,建设博物馆的工作是为了明天,这是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博物馆一定是地方性的,与北京没有关系的不陈列。郑振铎更是着重从北京的历史、文化和地位的角度解释了筹建这座博物馆的意义。
  对于这个提议,与会专家都很兴奋,讨论热烈。大家达成共识: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的文化底蕴之厚重无可比拟;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成就令人瞩目,的确需要建一座地方性的博物馆阐释城市精髓,展示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文化遗存、多彩的民居风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振奋人心。在展陈内容上,吴晗认为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应比照苏联,分为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
  整整一上午,罗哲文一直专注地听着、记录着。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博物馆的蓝图。现在看来,他想象中博物馆,很接近今天前门附近的北京城市规划馆。但1953年的北京百废待兴,国家正处在上升期,处处需要用钱,政府不可能拨款建设一座新博物馆,要建博物馆最现实的方案就是利用北京现成的古建筑。
  1954年2月,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
  此后25年间,“首博”的命运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运动”中沉浮起落。
  编制8人的首博筹备处先是在北海公园的画舫斋,与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合署办公,后又搬到北海天王殿。市政府还将天坛公园内的七十二长廊和宰牲亭划归筹备处作为展览地点。
  考虑到当时北京史研究方面尚缺少系统成果,文物藏品数量不足,要在短期内完成历史、自然部分的陈列任务难以办到,而当时面临艰巨的建设任务,更迫切需要用取得的成就教育和鼓舞人民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提高民族自信心,于是市领导决定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首先是社会主义建设部分。为了加快首博筹建的速度,文化部还从湖南、四川、天津、云南、山东、上海和重庆等地博物馆抽调业务干部支援首博的建馆和陈列工作。
  百忙之中的吴晗亲自主持召开了关于“首都历史与建设展览”的分期、对象和有关问题的座谈会,会后首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列大纲开始编写。就在大纲已基本完成,并征集了一批“社建文物”时,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各地兄弟馆借调的人员不得不先后返回,陈列计划成了空架子。
  1958年,向世界证实新中国新面貌及实力的十大建筑开始动工,仅用了一年时间全部完成,其中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占到一半。与此同时,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定陵博物馆、周口店北京猿人展览馆……一座座新博物馆先后建成,火热的博物馆建设浪潮中,专家们再次呼吁筹建“首博”新馆。
  然而,三年困难时期很快来临了,“首博”计划只能搁置。
  1960年12月,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被撤销,与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合并成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人员缩减,文物移交。
  转眼三年过去,国家逐渐走出经济困难期,首都博物馆筹备处再次批准恢复,地点仍在北海后门的天王殿。只是将原本照搬“苏联老大哥”的“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正式更名为“首都博物馆”。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马希桂、郑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张宁……七八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被挑选进馆。
  接下来,历史的风向再次陡转。还未及施展才华,懵懂的大学生们有的被派去搞“四清运动”,有的只能“赋闲”在馆。
  1966年“文革”开始了。一些博物馆迫于政治压力,只好闭馆躲避风险,即使开馆纳客,也只能办些“上头”授意的“红卫兵破四旧战果”、“批林批孔”、“儒法斗争”等展览。
  1969年9月,首博筹备处再一次被撤销。


  (二)1979年,寄居孔庙,首博有了第一个家
  1979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当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成立。不久,首博的重建工作第三次启动。当时,最现实的办法仍是利用北京现有的古建筑。9月,首博筹备处主任梁丹进驻在“文革”中保护尚好的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准备以庙为馆址,为首博正式对外开放做先期准备。原属首博编制的干部也重新归队,蛰伏于心20多年的愿望和热情终于有了释放的地方。
  几经推敲,开馆首展被确定为《北京简史陈列展》。
  北京历史悠久,且不去追溯六七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代,就从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代算起,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几个重要的阶段怎么划分?序幕如何拉开?展览的重点和高潮在哪儿出现?开会无数,专家们最后终于确定按“燕蓟遗址”、“北方重镇”、“统治半个中国的都城”、“元大都——全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明、清北京城”的划分来展示。现在的新首博史展中仍借鉴沿用这一脉络。
  经过两年多紧张筹备,1981年10月1日,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的孔庙里,历经了三起两落的首都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
  早上九时,一位退休工人第一个走进了首博的大门。馆长梁丹亲自将他迎进大门,带着他参观了《北京简史陈列展(古代历史部分)》、《北京民俗展》、《李大钊纪念展》三个展览和孔庙古迹。老工人紧紧握住梁丹的手,说:“真希望让大家都来看看。”
  “借宿”古建中,首博借了孔庙的“光儿”:有700年历史,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砚水湖,大成殿……观众流连在古建筑群中品味文物,审视历史,与数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对话,恍如隔世。
  但是,孔庙带给首博的尴尬也很快显现。开馆两年后,孔庙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意味着从此这里不宜大兴土木,必须保存历史原貌。从那时候起,首博展厅从未展开过大规模修缮。
  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闭门谢客;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可利用的展览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工作人员不得不把十余座碑亭封存起来作文物库房。由于达不到文物恒温恒湿的保存标准,每年夏天最闷热的时候,工作人员每天早晨都要打开书画库房——崇圣祠内的抽湿机,水一抽就是一大桶。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迈进快速发展时期,各省市掀起了新一轮博物馆新建、重建、改造浪潮,其中起步比较早的以陕西博物馆为代表,90年代后,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馆相继落成。
  而此时,首博“馆庙合一”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经过几十年不懈的收藏,首博馆藏文物已达到12.6万件,由于展厅面积小,展品总数不及二十分之一,丰富的馆藏和逼仄的展厅矛盾日益尖锐;中外交流无法进行,一些有心合作的国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到此一转,就放弃了合作的打算。首都博物馆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994年,北京市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刚到任,首博馆长马希桂就跑去“诉苦”,还三次请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希望可以在自己退休之前为“首博”找个新家。建筑大师张开济等专家也为“首博”建新馆四处奔走,多次呼吁。但是,建设一座新馆当时至少需要5000万元!马希桂回忆,当年北京市政府同意建新馆,但需要资金自筹。“首博”的新馆梦只能作罢。


  (三)1997年,半年内6份立项报告,市政府拨专款,新首博建设启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各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增长,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与热情与日俱增——美术馆、音乐厅不再门庭冷落,民间“收藏热”在悄然升温,私人博物馆也开始发芽。1997年元旦刚过,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家经过合法注册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就在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开门迎客。随后非公办博物馆像雨后春笋般大规模兴建。同年9月,位于宣武区湖广会馆内戏曲博物馆正式挂牌开放,这标志着本市注册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座……北京的博物馆迎来了又一次发展良机。
  此时,摆在时任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面前的是一道必答题——在首都经济、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发展,门类众多、体制多样的一批中小型博物馆纷纷开放的情况下,北京究竟还需不需要建设一座新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馆庙合一”与首都的地位是否相称?
  当时,围绕着该不该建新馆众说纷纭,争论激烈:
  ——“北京有历博、革博、故宫等知名大馆,有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专业馆,还需要建新的首都博物馆么?花这么多钱值不值?”
  ——“建这么大的博物馆,里面放什么?”
  ——“几十年了,几代人都在努力,想把建设新首博的事情办成,都徒劳。”
  为了给出最合理的答案,市文物局经过一年细致调查后得出结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大都市,首都北京需要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城市形象及内涵,展现璀璨的历史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1998年上半年,市文物局一口气向市政府递送了6份请求建设首都博物馆新馆的立项报告。
  来自市领导的回复令人兴奋。此时,北京的经济实力早已是今非昔比,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的贾庆林在一次办公会上明确表示:“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四大建筑一个都不能少,植物园、图书馆、歌剧院,还要有一个大的博物馆。”刚从冶金部调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的刘淇听了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方案后说:“我对北京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很感兴趣。”
  市政府的决心、市财政的支持,终于令新首博的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7月,北京市政府做出了有关筹建首博新馆的决定,选址和调研几乎同步开展。
  一开始,新馆选址备选地有五个,最后集中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北京古观象台南侧;另一个方案在北京市中轴线钟鼓楼北端的居民区。
  但这两个方案的缺陷都很明显:古观象台南侧建筑空间比较狭小,不易展开;中轴线钟鼓楼北端方案文物局曾想引进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但由于面临巨额拆迁补偿,建设成本过高,开发商谈了好几家,结果都知难而退了。
  首都博物馆新馆选址陷入僵局。一日,一个电话打进了市文物局局长办公室:“白云路有块地你们要不要?”听到市规划局传来的这个喜讯,办公室里沸腾了,能在长安街延长线上建首都博物馆新馆,真是意想不到的大好事!
  1999年2月24日,市政府在市文物局召开会议宣布,经过协商,国家机械工业局原则同意将原北京市机械工业局复兴门外大街16号院作为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用地。
  3月,石刻博物馆馆长韩永奉调出任首都博物馆第8任馆长。
  在此期间,市政府成立了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领导小组,时任市长刘淇亲自担任组长,下设项目协调办公室和建设业委会,正值退休当口的市委办公厅副主任秦德海出任了业主委员会主任。“当时定义要建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总拨款已经定了,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秦德海回忆说,“为了省钱,我们像给自己家干活一样,重要设备自己亲自招投标,花每笔钱都严格把关,公正透明。为这,我们和施工单位连‘朋友’都不做,一次,有位工程方的老朋友送了我一袋元宵,也被我退回去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对得起文博人几十年不懈的追求。”
  几乎同步,《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和审批完成。


  (四)一杯酸奶给了不请自来的法国设计大师灵感
  2000年8月16日,经北京市政府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同意,首博业委会决定对首博新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国际招标。新馆建设工作终于进入“看得见”的过程。
  一个紧扣时代脉搏、收藏北京历史的“容器”,从理念上说,它不应是“文化孤岛”和“受机械规律制约的笨重的物质堆”,而应是鲜活的、人文的、有灵魂的。它的存在必将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城市气质,应是古都历史文化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为了这座建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顶级设计师集思广益,与首博工作人员开了无数次座谈会,讨论方案。
  2000年10月12日,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和国内著名设计单位共10家机构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获得票数最多。但首博馆长韩永提出了不同意见,理由是观众要走三层楼才能看到展览,方案创意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韩永的质疑令评委们举棋不定,因为被邀请的单位即使没有中标也可以获得一定设计费,如果废标意味着数百万元打了水漂。但大家对文化的追求是“苛求”完美,不允许建筑有一丝遗憾。
  正在两难,时任市委书记贾庆林的一句话给业委会吃了定心丸:“宁肯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也要找到最佳方案。”
  2001年7月,首博新馆第二轮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开始。这一次,业委会没有“广撒网”,而是邀请了四家国际知名的一流建筑设计机构。
  第五家不请自来——
  那天,法国铁路交通中转枢纽规划设计公司(AREP公司)杜地阳总裁正在美国南部一个工地上,接到来自中国的越洋电话,得知首博第二轮招投标已开始,站在一个深坑旁的他全然不顾安全,手舞足蹈地重复着:“参加,我们参加,赶紧报名!”
  这位对老庄思想颇感兴趣的法国设计师承诺:“自愿参加招标,没中标一分钱都不要!”当时,他的公司正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恺团队合作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工程。为了加大胜算,设计出真正的京味儿博物馆,他盛情邀请总设计师崔恺“加盟”,并当即得到满意的答复。
  他的热情和执着感动了评委,破格允许参加投标。
  这一轮竞标外松内紧,参与者都暗自发力。一位德国设计大师顶着京城三伏天的骄阳,穿着笔挺的西装在天安门广场步测了三天,希望能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融入到新馆的设计中;日本设计师跑到全国各地考察了半个多月,设计也很独特。
  当第二轮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摆上桌面,业委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感到庆幸。杜地阳送来的最后一个方案——青铜鼎的造型和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尤其令评委们眼前一亮。很快,他接到邀请,到业委会亲自阐述方案。
  灵感就在杜地阳飞抵北京的那个夜晚到来了——他在飞机上要了杯酸奶,看着液体缓缓沿着圆柱形杯壁倾斜,形成了一个美丽平滑的自然弧度,灵光一闪,他放下酸奶,立刻拿出笔画出了草图——新首博圆形专题展厅由原来的垂直状态变成向北缓缓倾斜,一尊青铜器破墙而出,寓意着中国文物沉睡地下千年一朝破土而出的奇妙。
  次日,浪漫的法国人阐述方案前,关掉了屋里所有的灯光,黑暗中,只拧亮一只手电筒,柔和的光在图纸上轻轻划过,移动跳跃的光束和大片的光影,神秘、立体而富有想象,强烈地冲击着专家们的视觉。
  杜地阳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新首博北临长安街,此面运用具有北京特色灰色的砖墙以及一个体积巨大的青铜器,提醒过往者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珍贵的艺术展品;东边则是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周围有办公楼、住宅,参观的人们则会有一种回味过去生活的感觉。这种特点的延伸,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时空隧道中。同时,也表现出北京如今正在飞速建设这一历史特点。博物馆还体现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宫殿类似的风格,巨大青铜器之间,有一个用木头和砖组成的空间。“一个城市应该有流露出城市思想的地方,让这个城市的人们因为此地感到骄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此地感受到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风貌。”
  最终,历时400天,首博新馆经过两轮建筑设计方案的征集终于尘埃落定。法国AREP公司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方案因汲取了中国建筑传统的精髓,又发挥了现代建筑的线条与结构方面的经验而中选。
  “虽然它尺度很大,但总的态度比较安静谦虚,不特别张扬。如果博物馆是伫立在公园里,或一个很开放的场地上,它会显得比较突出,但它现在放在长安街这条重要城市街道的一个片断上,它的位置应该服从于整体。”崔恺这样描述着首博的建筑理念。
  2001年12月25日,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开工仪式在白云路举行。
  很快,不少市民注意到这一大片空地拔地而起了一座大家伙。在绿色苫布严严实实的遮挡下,新首博开始慢慢“长大”。
  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让建设工程几近停滞,但新首博的功能细化仍然马不停蹄。除了展示功能,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尤其重要。12万件珍贵文物的新家保存条件能否达标?除了温湿基本要求,上展搬运过程,借展回库文物消毒过程……建筑工地空场上,保管部工作人员、建筑设计方、装修方、首博业委会,每天都像在“吵架”,因为大家知道这座建筑将承载北京的历史,是为子孙后代而建,因此绝对不能有丝毫偏差。
  “非典”过后,北京市政府召开的首个办公会讨论的就是有关首都博物馆工程建设问题。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2005年年底前开馆试运行的承诺书上签了字。
  2005年夏天,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来到中国,特地前往北京首都博物馆新馆施工现场。一番实地考察之后,他当即决定,要把2006年的大英博物馆全球巡展中国站的展览计划放在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里。
  2005年10月,在武警护送下,第一批文物离开了蜗居了多年的老家孔庙。


  (五)民族特色浓郁的现代化博物馆终于揭开面纱
  2005年最后一个月,在北京西长安街和白云路的交会处,这座历时4年建成的首博新馆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
  2005年12月16日,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凌晨3时50分,寒风凛冽,北京林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林征骑着车穿过浓重的夜色,赶往白云路,他迫不及待地希望了解这座海纳百川的博物馆。
  当晚,王岐山以北京市市长的身份在首博里招待各国使节。第二天,意犹未尽的美国大使就偕家人“二进馆”。
  人们看到的是一座兼具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现代感,造型新颖独特震撼人心的宏伟建筑——悬空大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挑檐;青灰色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了古代皇家宫殿高台建筑风格……
  人们看到的是数千件跨越50万年的文物精品。
  然而,人们看不到的是博物馆那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世界博物馆界最大的10吨液压电梯,使文物运输车直接开进地库;来到地下后,第一道安全关口就是装有指纹识别系统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门——防水、防火、防盗。展厅里,充满氮气的恒温恒湿现代化展柜,给文物更完善的呵护。我们在触摸屏上看到的文物全方位图,就是在这里的顶级专业摄影棚里拍摄的,每件文物都在一个自动步进的旋转摄影台上连续拍摄1260张图片,再由电脑将它们进行无缝合成……
  这些最先进的设备,保障了库房里古老文物的安全,方便了学者的研究,也让观众们更惬意地徜徉于奇珍异宝间。
  “首博新馆处处体现着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自首博新馆落成以来,业内人士好评如潮。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还特别批示:“首博新馆是一个精品工程,其积累的经验可以在行业内推广,可以对奥运工程有所启发和借鉴”。
  此时,业委会主任秦德海终于松了口气:“首博是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预算没有超过1分钱。钱没超,质量却是有目共睹的。建成以来,首博凭借其独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优秀的建筑质量,荣获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方面的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随后,又获詹天佑奖、建筑结构长城杯……建筑行业的奖杯几乎全部收入囊中。”
  试运行期间,首博门前观众每天都排起长龙。
  2006年3月,英国人兑现了诺言——来自大英博物馆的272件珍宝在这里向国人撩开神秘面纱,而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则赞叹不已:“首博独特的创意和精美绝伦的中国文物让我们感到震撼!”


  (六)收购站的废铜山里拾回来的班簋,文物商店捡“漏”得来的“雪花蓝”……凝聚着几代文博人心血的宝贝在新首博悉数亮相
  建筑和设施只是外衣,文物才是博物馆的灵魂。
  终于告别了蜗居孔庙的局促,搬进6.3万平方米巨大面积的新首博,12万件(套)藏品可以舒展一下了——周口店北京人头盖骨,是“新首博”的基本展陈,是北京历史的起点。从那个遥远的洪荒年代开始,岁月在展线上划过50万年,讲述着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从无到有。10个常设展,5622件展品,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首次亮相,其中最“次”也是国家三级文物,光一级品就有186件,其中不乏罕世珍品。这样的豪华阵容怎能不让人震撼?
  这些精美的文物,记录着曾经辉煌或已湮没的文明与历史,也记录着北京文博人用虔诚、心血、渴望写就的不懈追求。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征集故事。
  在青铜器的展厅里,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班簋,它是从收购站的废铜山里捡回来的宝贝。
  “文革”对于文物而言是场名副其实的灾难,许多珍贵的瓷器、古书画、铜器被直接送进了废品站、造纸厂、炼铜厂。为了保住这些珍贵的遗存,以首都博物馆筹备处为班底组成了“文物清理拣选小组”,清理查抄文物并到全市各废品站、冶炼厂“寻宝”。
  1972年盛夏的一天,30多岁的华以武和师傅呼玉衡二人来到北京有色金属收购站翻捡废铜山。他们翻遍铜山找到了数十片青铜散片。将所有铜片拼合比对,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残片竟是消失了70余年的一件青铜重器——班簋。这件西周穆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98字,记载了毛伯班受到周天子的册封和赏赐,同时追述其父毛公生前平乱之功,并向周王请求追谥。曾经它是清宫藏品,深受乾隆钟爱,曾著录于《西清古鉴》。
  班簋重现,惊动了当时整个考古界。和它一样被从垃圾堆里“刨”出来的还有宣德金片三足桥耳铜炉、错金波斯文三足鬲氏炉、凤纹透腿菱花铜镜等。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十年间,文物清理小组从查抄物资中拣选出来的文物538500件,字画185300件,图书2357000册,从废品站中拣选图书314吨,青铜文物85吨其中包括班簋在内的59件珍贵文物,它们中的许多现存于首博。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物商店也捡了不少“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当作鸡食盆的国宝“洒蓝釉钵”。据文物商店的老职工回忆,当年捧着这只蓝色大碗走进北京市文物商店地安门收购部的是一个穿着极不起眼儿的老太太,她怯生生地问:“同志,我想卖了它换些钱,你们给看看能值多少?”老人说,这大碗在她家有年头了,盛过盐,喂过鸡,但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却说不清楚。
  当班曹书田接过大碗在手里掂了掂,沉甸甸的,再一细看,大碗釉色浓淡均匀,胎体厚重,蓝色底色中透出点点白色,略显粗糙,但愈显古朴深沉。工作人员初步鉴定这物件为清代乾隆时期的瓷器,当时以80元的价钱收购了。此后经过包括耿宝昌、付大卣等瓷器鉴定专家在内的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和国家文物局鉴定组多次“会诊”后断定,这件貌不惊人的“鸡食盆”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因为釉面犹如天空洒落的蓝水滴,因此叫做“洒蓝釉钵”;又因透出的白釉仿佛洁白的雪花飘散在蓝色的水面上,因此又称作“雪花蓝”。
  进入新世纪,博物馆收集藏品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出土的,也有捐赠的,海外拍卖也进入北京文博人的视野。许多喜爱文物、钟情收藏的北京人对2000年“乾隆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的回归还有印象。
  2000年4月初,市文物局文物公司总经理秦公获悉,“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连同3件铜喷水兽头等四件文物要在香港公开拍卖。作为国字号的文物公司,凭着高度职业敏感性,他首先感到了事态的紧迫。
  这件瓷瓶地位十分特殊。喜好风雅的乾隆皇帝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他决定在西洋楼摆上几件符合西洋建筑风格的精美陈设。很快,远在景德镇御窑的陶器工艺大师、督陶官唐英接到了圣旨。打开一看,“登峰造极”四个字令唐英大吃一惊。为了达到皇帝的要求,唐英把自己闷在屋子里苦心研究,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尝试,终于创烧成功了几款工艺精致的新式瓷器,粉彩六方套瓶就是其中之一。
  这款套瓶在烧制工艺极其复杂,施釉上粉青、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青花等无所不用,由于过于费工、费料,当时只烧制了一对。因此令乾隆皇帝爱不释手,立即传旨把这一对“粉彩六方套瓶”放在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供观赏陈列。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去。
  如此珍贵的文物现身拍场,很快引起了中国国家文物局的重视。按照有关国际法,国家文物部门召开了发布会,对英国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行为进行干涉,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使国宝回归祖国。
  遗憾的是,当时香港在文物保护方面还没有参加国际公约,外交途径未果。为了不让国宝再度流失海外,市文物局决定“夺宝”——由北京市文物公司火速派一代表到香港现场竞拍,秦公坐镇北京遥控指挥。
  5月2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人头攒动,暗藏杀机。六方套瓶的价格很快由420万港元被抬到1850万港元,这是同类拍品当时的最高价格。在北京的秦公在屋里不停地踱来踱去,机会可能转瞬即逝。
  竞拍到第44回合时,价格攀升到1900万港元。秦公通过电话果断下达指令:“拿下”!拍卖师连叫拍3次,无人应答。听到场上重重的一锤,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件中国瓷器登峰造极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终于回归了祖国。
  连续熬了五六个通宵的秦公终于松了口气,然而,也许是身心俱疲,竞拍成功后的第八天,秦公突发心脏病,他甚至没能来得及看一眼自己呕心沥血“抢”回来的宝贝,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后来,这件珍贵的宝瓶成为首博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从青花凤首扁壶,到李莲英墓葬里通体晶莹的翡翠扳指;从忽必烈敬仰的海运法师雕像,到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如今,在首博现代化的展厅里,这些凝聚着几代文博人心血的文物悉数亮相。
  三年前的今天,同样也是国际博物馆日,新首博告别试运营,正式开门迎客。
  三年来,300万余人次参观者流连其间,感慨万千。首博已逐渐成为北京这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都城的“缩影”。《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长江文明展》、《北京文物精品展》、《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展》……陆续揭幕,千余件精品文物展现东方古国的魅力。古老的历史在这里重现,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传承,北京人对文明的追求在这里凝聚发扬。
  它是透射北京的一扇窗,阅尽古都神韵,触摸勃勃生机。

TOP

北京首家空竹博物馆开馆迎客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15:25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上午9时,位于报国寺南广场的北京市首家空竹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多名老艺人在现场表演高难度的抖空竹技巧,引来参观者的阵阵掌声。

  空竹博物馆位于报国寺南广场西侧的一座小四合院里,共分三个展厅,从历史、工艺、技法等三个方面展示空竹的发展演变历程。主办方广内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部长许健介绍,空竹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博物馆内藏有老北京“真久记”空竹、瓷制的酒嘟噜空竹、“北京欢迎您奥运纪念空竹”等珍品。

  家住长椿街的梁德泉老人早早就来到了现场,他说很高兴博物馆能落户广内地区。自己今年66岁了,从小到大一直爱好抖空竹。“小时候我们玩的空竹都是竹子刻成的,男孩一般玩单轮的,难度较大,女孩一般玩双轮的。”看到博物馆内收藏的各式各样精美的空竹,梁德泉老人一个一个仔细地看,“你看,这种象棋形状的空竹多么精美,以后我得多来这学习学习。”

  博物馆内,记者还见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叫王桂琴,来自有名的空竹王家。当年,她的大姐王葵英和二姐王桂英就在天桥表演空竹,由于技艺超群,“王氏姐妹”声名远播。王桂琴透露,自己现在年龄大了,大姐二姐也先后去世了,但她们家对空竹的感情永远不会变,至今她仍在辅导学生表演空竹,节目还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听说筹建空竹博物馆,她特意捐出了王家的祖传空竹箱,也算为空竹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

  今后,国家级抖空竹技艺传人李连元将带领广内街道空竹队的志愿者们为博物馆做专职讲解。

  (记者 许前程)

TOP

中国摩梭人自建唯一母系氏族社会民俗博物馆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16:44 来源:新华网




  在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泸沽湖畔,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特点的摩梭人正在建设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梭民俗博物馆,以此向外界展示“正宗”的摩梭传统文化和发展变化史。

  “现在文化流失得很快,摩梭人的许多东西在逐渐消失,我们觉得应该做些什么,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摩梭。”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落水村的翁基次·尔青说道。

  位于泸沽湖畔落水村的摩梭民俗博物馆是国内民间唯一一家关于摩梭文化的博物馆,由当地村民翁基次·尔青和他的朋友汝亨·次仁多吉共同创办。

  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介入使摩梭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习俗已渐渐被现代文明同化。比如除了传统的“走婚”,在婚俗形式上也融入了与外界相同的一夫一妻制婚姻。

  多吉说:“提起摩梭人,许多人随即想到的就是神秘的‘走婚’,仿佛摩梭文化中就只有走婚,仿佛摩梭男女对待感情特别不专一,走婚甚至成为混乱性生活的代名词。”

  “这是对摩梭文化深深的误解,”今年38岁的尔青说,“走婚绝不是儿戏式婚姻,它以双方感情为基础,不受法律、宗教、地位和经济等因素制约。”

  正是外界对摩梭传统文化的扭曲和误解,激起了尔青和多吉开办摩梭民俗博物馆的想法。

  摩梭民俗博物馆自今年2月起正式修建,预计明年6月开门迎客,是在之前一个简单的陈列室基础上修建的。

  自1998年起,尔青和多吉走村串巷,四处收集摩梭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拍摄日常生活的照片等。经过3年多的筹备,耗资50多万元,2001年,陈列室对外开放。

  目前,陈列室有6名工作人员,占地近4亩,内有展品800多件,分为民俗陈列馆、祖母房、花房、喇嘛经堂、达巴馆、图片展览馆、茶马古道馆、服饰馆等。博物馆建成后将会增设摩梭名人馆、饮食馆、影片展览馆、真人展示劳动作坊等。

  摩梭人目前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4万余人。作为世界现存唯一的母系氏族社会,摩梭人仍然保留有“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被称为“东方女儿国”,走婚双方生下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摩梭人崇尚自然,主张保护居住周围的每一寸土地和山水,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陈列室在当地小有名气,门票20元。从陈列室到博物馆,大部分资金来源都是尔青、多吉和他们的摩梭朋友。至今,两人连贷款加借款,已花费近90万元人民币。

  谈及今后的打算,尔青很乐观,“博物馆建成后会更加丰富充实,我们打算一步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之后还要请英文讲解员、印外文手册、办民俗文化网站,让更多人了解摩梭文化。”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认为,创办博物馆的想法很好,“许多游客对摩梭文化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上,对当地风俗也有一些误解”。

  实际上,现在各地少数民族同胞保护传统和文化的意识日益强烈,积极收集即将在民间消失的东西,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体现了大环境下的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倾向。在云南孟连,傣族老人们自发编写村寨发展史;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设了国内首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还有孟连拉祜族生态博物馆等,它们都保留了原始风貌,展示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记者丁耘 施思思 李怀岩)

TOP

苏州藏宝于民 私人博物馆增多

中新网  2009年05月18日 2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苏州五月十八日电(记者 韩胜宝)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记者从苏州市汉风生和设计事务所获悉,该所负责人孟强将在学士街天官坊肃封里建一座砖雕博物馆,陈列他十年来收藏的三百多件苏式砖雕。

  像苏式砖雕馆这样的私人博物馆,散落在苏州各个角落,目前呈增多趋势。位于苏州山塘街的江南衣馆,是苏州第一家对外展出的私人博物馆,收藏了五百多件明清时期的服饰。二00六年,两位苏州市民斥资二亿元,开出中国首座私人明清家具雕刻艺术博物馆,其面积超过了当时苏州所有的博物馆,成为苏州众多私人博物馆中的“扛鼎之作”。

  据了解,古城苏州的收藏协会、民间收藏家和藏品在中国地级市中堪称佼佼者。制作蟋蟀盆的民间大师袁中平、船模大师徐福林等民间工艺家,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工作室里,形成另一种风格的博物馆;蔡晓岚“守候”三千扇明清时期的各色花窗,在苏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一幢小楼内办起了花窗陈列馆;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吴江静思园里,园主陈金根收藏了二千多块精美的灵璧石,其中高九点一米、重一百三十六吨的庆云峰,获得基尼斯灵璧石之最。

  苏州收藏家协会会长张正望表示,藏宝于民不失为一条文物保护出路,对于一些必须保护的文物,光靠政府还不够,要依靠广大的民间收藏力量。只要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不流传到国外,还在本土,并且保管恰当,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