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成果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施爱东 整理:《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



书名: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作者:施爱东 整理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页数:264
  印刷时间:2016-4-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外文书名:Field Study as Experiment
        ISBN: 9787516176665


内容简介
  《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中“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万能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作者简介
  施爱东,男,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民俗学学术史。代表性论著主要有《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等。

  目录

  上编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生活本身”?(一)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生活本身”?(二)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生活本身”?(三)

  网络论战花絮选录

  中编  民间故事的实验研究

  故事传播的实验报告及实验分析

  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
  ——故事记忆的重复再现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状元杀和尚:一个陌生故事的四次演述
  ——从情节增加引起的主题变化

  口头知识的不确定性
  ——以土城老人讲述的红色故事为例

  规范传说
  ——民俗精英的文艺理论与实践

  下编  田野研究中的科学与伦理

  告别田野
  ——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权宜之策

  民俗学学术伦理追问:谁给了我们窥探的权利?
  ——从个人田野研究的困惑谈起

  田野突发事件与田野伦理
  ——以一次田野作业“奇遇”为个案

  伤感的民俗学,或者如何成为一位民俗学者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巴莫曲布嫫访谈录

  代后记:一个技工与一群诗人的群殴

TOP

陈金文:《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书名:《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作者:陈金文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页数:224      
印刷时间:2016-7-29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外文书名:Folk beliefs among the Zhuang people: towards a perspective in studies of folk legend
ISBN: 9787516185278

内容简介
  壮族民间有多种多样的信仰。譬如始祖神崇拜、蛙崇拜、铜鼓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娅汪信仰、龙母信仰、马援信仰与李将公信仰等。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在壮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有某种民间信仰,往往就有与该信仰相应的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信仰催生民间传说,传说强化民间信仰,二者互为因果。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研究民间传说有可能了解和把握各种民间信仰的内涵或本质。陈金文著、朝戈金主编的《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对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壮族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前述民间信仰作深入透视、分析,力求把握其本质与内涵。

作者简介
  陈金文,1963年生,山东鱼台人,法学博士,先后任职于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曲阜师范大学,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说学。先后在《社会科学战线》《宗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中日合作课题1项;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民间文学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2008年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项目资助人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壮族始祖神崇拜的传说学透视

  第一节 壮族始祖神崇拜相关研究的学术小史
  第二节 壮族始祖神崇拜与口承民俗
  第三节 壮族始祖神崇拜与民间传说
  第四节 敢壮山壮族始祖神崇拜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传说创作
  第五节 敢壮山壮族始祖神传说编写的方法与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二章 壮族蛙崇拜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小史
  第二节 蛙崇拜文化概说
  第三节 壮族蛙崇拜文化
  第四节 壮族蛙崇拜与民间传说
  第三章 壮族民间传说与铜鼓崇拜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小史
  第二节 壮族铜鼓文化概说
  第三节 古代文献中的壮族地区铜鼓传说与民间信仰
  第四节 现代口头资料中的壮族铜鼓传说与民间信仰
  第五节 铜鼓信仰的淡化与铜鼓文化的保护
  第四章 壮族民间传说与莫一大王崇拜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小史
  第二节 “莫一大王”传说的情节介绍与分析
  第三节 莫一大王崇拜与壮族民间传说
  第四节 余论
  第五章 壮族娅汪信仰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相关研究学术小史
  第二节 壮族娅汪信仰与娅汪传说
  第三节 壮族民间信仰中的另一位娅汪女神及其传说
  第四节 余论
  第六章 岭南地区龙母信仰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岭南地区龙母信仰与传说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中华龙文化概述
  第三节 岭南地区龙母信仰与传说
  第四节 岭南地区龙母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第七章 马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相关学术小史
  第二节 马援信仰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古代文献中的马援传说
  第四节 现代文字资料与民间口头传承中的马援传说
  第五节 民间传说与马援崇拜的本质、内涵
  第六节 马援传说与伏波信仰文化重建
  第八章 李将公信仰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李将公信仰
  第二节 李将公传说
  第三节 从民间传说看李将公信仰
  第四节 李将公信仰与德保地方社会文化
  结语
  附录 田野考察杂记
  一 再访敢壮山
  二 武鸣县罗波镇龙母信仰考察小记
  三 寻找“莫一大王”
  四 访横县伏波庙
  五 德保访李将公
  后记

TOP

王宪昭:《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



书名: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
作者:王宪昭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30日
丛书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
丛书主编:朝戈金
平装: 198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6190074
定价:398元


内容简介
  王宪昭著的《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是为了适应当今大数据背景下学术研究方法变革而进行的学术创新,基本依据是《中国神 话母题W编目》,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又对原来的母题编 目作出新的修正和补充。本书列举的母题为《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中划分的10大类型中的W2,本类母题 实例与索引共分为11个类型,4个母题层级,5000多个母题。
  本书从2万余篇中国各民族神话中提取8000多个母题实例,对母题实例的表述包括母题编码、母题描 述、关联性母题提示、母题实例的描述,以及实例的 民族属性、流传地区、详细出处等多种信息。本书全面展示中国各民族人类起源与特征神话母题实例的研究成果,也是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中有资料集成性质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王宪昭,1966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硕士,民族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在神话母题学方面着力较多。曾主持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化母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共性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6项,出版《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中国各民族创世神话基本母题索引》等12部著作,发表神话学学术论文80余篇。


目录

说明
凡例(简本)
凡例(详本)
基本母题检索目录
正文

TOP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书名: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作者:刁统菊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页数:297页
印刷时间:2016-6-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外文书名:Affinal Relationship and Rural Society: A Field Study in North China
ISBN: 7516181331, 9787516181331


内容简介
  《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明显没有加以制度化的、而是仅仅在行为层面上得到习俗化的宗族外部的姻亲关系,并对姻亲关系的运行机制本身及其作用和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估计,以加强对中国农村亲属制度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乡土社会结构的理解。围绕通婚圈、相关仪式活动、婚姻偿付机制、礼物交流、交往秩序、嫁女位置等多个方面,清晰、全面地展示了姻亲关系的复杂特征,深入论述了姻亲关系如何作为重要的建构力量构织乡村社会关系之网,进而揭示了乡土社会结构的多面性。  

作者简介
  刁统菊,1976年生,文学学士,法学(民俗学专业)硕士、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民俗研究》副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亲属制度研究、民间文献研究。代表性论文主要有《民俗学学术伦理追问:谁给了我们窥探的权利?》《土地拥有、流动与家庭的土著化》《娘家人还是婆家人:嫁女归属问题的民俗学研究》《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庭组织的一种影响》《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等。

目录
导论
一亲属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径:姻亲关系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通婚圈:姻亲交往观念的空间投影
一物理距离:“远了香,近了殃”
二村落的社会位置与通婚
三通婚圈与象征的公共性
四通婚圈映射姻亲交往观念
第二章姻亲关系的仪式性表达(上)
一婚礼:婚姻缔结
二回门:从“女儿”到“亲戚”
三生育:姻亲关系的稳定与延续
第三章姻亲关系的仪式性表达(下)
一丧葬仪式:姻亲关系的展演与重组
二姻亲关系对不同仪式的参与范围与参与程度
三仪式:表达与维护社会结构的活动文本
第四章婚姻偿付制度:姻亲之间的礼物交流
一嫁妆与聘礼的多样性
二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三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
第五章嫁女归属问题的民俗学研究
一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二从回娘家习俗看嫁女身份的转变
三娘家人还是婆家人?
第六章姻亲关系与家族组织
一多姓聚居与联姻关系——姻亲关系对杂姓村落的聚合作用
二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三姻亲对家族组织的补充、调适和维护
第七章姻亲交往秩序
一姻亲称谓的有序性
二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三“不对称的平衡性”:华北乡村联姻宗族之间的阶序性关系
结语反思汉族亲属制度的单系偏重性质
后记

封底推荐
《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将姻亲关系视为乡村社会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了系统、扎实的探讨,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均有重要创新,增进了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的深刻理解,是当代乡村亲属制度研究的鲜活个案。作者依靠长期的民俗学学术训练和扎实的田野作业,在考察姻亲关系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了局内入主位视角与研究者客位立场的相互支持、理解与参照;在观察个体婚姻生活史和具体人生仪礼时,注意将深入的系统观察与切片式的微观透视和透彻剖析相结合;在选取研究主题和田野作业范围时,力求做到根据具体对象选择调查范围,使得本研究显示出区域民俗志的意义和显著的学术史属性。这些对于当前民俗学的民俗志研究,具有方法上的启示意义。
——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姻亲关系不同于宗族制度的表现形式,没有较规范的规则和组织,在人类社会中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以往,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姻亲关系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从民俗学立场对其中不可测度的关系进行颇为系统的考察分析,尚不多见,而本书就是其中的先行探索者。作者将民众的姻亲关系作为聚焦点,以深入的田野作业为基础,在直接观察和“细渎”民众生活的“文本”中,对联姻宗族之间的关系、互动的秩序进行认真的缕析。作者将严谨的理性思辨与形象生动的人情场景描写相互结合,在“父系社会”的宗族理念中,反思了姻亲关系的独特作用和力量。本书为民俗学切入姻亲制度的研究和姻亲在当今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解析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的研究方法。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TOP

冯文开:《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



书名: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
作者:冯文开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页数:246
  印刷时间:2016-4-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
  外文书名: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pics Studies
  ISBN:9787516176658

内容简介
  《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共七个章节,主要章节内容是:首章晚清至新文化运动前中国学者的史诗观念;第二章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文学“史诗问题”的诸家论:鲁迅、胡适、闻一多及其他学者;第三章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前史诗与弹词、鼓词比较之种种:吴宓、郑振铎、陈寅恪及其他学者;第四章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学者的国外史诗研究;第五章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局形成和拓展;第六章中国史诗研究的新趋势与学术范式的转换;第七章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作者简介
  冯文开,197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俗学(含民间文学)博士。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与史诗学。发表论文《声音的再发现:〈捉季布传文〉的知识考古》《多重标识:史诗演述中歌手的身体语言》《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史诗学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论语境中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转换》《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史诗学与研究者的知识构成之关系》等。

目录
  导论
  第一节中国史诗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书写中国史诗学术史的思考
  第三节西方文论语境中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转换
  第四节中国文论视野中的史诗与叙事诗的关系
  第一章晚清至新文化运动前中国学者的史诗观念
  第一节艾约瑟:“唐杜甫作诗关系国事谓之诗史,西国则真有诗史也。”
  第二节梁启超:“数诗才而至词曲,则古代之屈、宋,岂让荷马、但丁?”
  第三节王国维:“史诗”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
  第四节章太炎:“韵文完备而后有笔语,史诗功善而后有舞诗”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文学“史诗问题”的诸家论:鲁迅、胡适、闻一多及其他学者
  第一节鲁迅:“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
  第二节胡适:“故事诗(Epic)在中国起来的很迟”
  第三节闻一多:“古本《五子之歌》或即史诗的残骸”
  第四节陆侃如:“作者也许有意组织一个大规模的‘周的史诗’”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前史诗与弹词、鼓词比较之种种:吴宓、郑振铎、陈寅恪及其他学者
  第一节吴宓:“以其大体精神及作成之法论之,弹词与荷马史诗极相类似”
  第二节郑振铎:“弹词可真不能不算是中国的史诗”
  第三节陈寅恪:就文体立论弹词与史诗“实未有差异”
  第四节茅盾:“荷马的史诗”“跟我们的鼓词实在差不多”
  第四章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学者的国外史诗研究
  第一节季羡林:《罗摩衍那》及其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黄宝生:《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和史诗理论的探讨
  第三节罗念生、王焕生、陈中梅等学者对荷马史诗的翻译与研究
  第五章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局形成和拓展
  第一节钟敬文:南方史诗传统与中国史诗学建设
  第二节降边嘉措、杨恩洪、王沂暖等学者的《格萨尔》研究
  第三节仁钦道尔吉、陈岗龙、斯钦巴图等学者的蒙古英雄史诗研究
  第四节郎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等学者的《玛纳斯》研究
  第五节陶阳、梁庭望、刘亚虎等学者的南方史诗研究
  第六章中国史诗研究的新趋势与学术范式的转换
  第一节巴·布林贝赫对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的建构
  第二节“活形态”史诗观的确立与学术中心的转换
  第三节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与其他学者的学术新范式及其影响
  第七章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术与政治变革
  第二节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术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术与研究者的知识构成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TOP

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书名: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作者:黄任远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页数:311
  印刷时间:2016-5-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ISBN:7516176508,9787516176504

内容提要
  《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是作者在1975—1980年间,对伊玛堪歌手吴连贵长期田野采录调查所得大量的第壹手资料的基础上梳理研究而写成的,其中包括伊玛堪名称和形式、传承和价值研究;伊玛堪歌手吴连贵口述史的研究;伊玛堪情节模式、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研究;伊玛堪传承和曲调的研究。另外附录有歌手吴连贵生平和其绝唱伊玛堪作品,供民俗学界专家学者和民俗文化爱好者研究和欣赏。

作者简介
  黄任远,1947年出生,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结业,原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伊玛堪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代表作有:《中国伊玛堪——赫哲绝唱》《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赫哲那乃阿伊努原的宗教研究》《赫哲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赫哲族》《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韩文、日文和俄文出版。

目录
  绪论
  一伊玛堪名称的含义和文学形式
  二伊玛堪的主要特点和保护价值
  三伊玛堪歌手的传承和社会传承
  四伊玛堪的著名歌手和吴连贵的代表作品
  第一章伊玛堪歌手吴连贵口述史
  第一节童年渔猎生活的回忆
  第二节向莫特额玛发学唱伊玛堪
  第三节在三部落吞声哭的日子
  第四节拨云见日放声唱的岁月
  第五节为调查组吹《想情郎》曲
  第六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难忘记忆
  第七节为采录者讲述伊玛堪艺术的特点
  第八节民间谚语和歇后语
  第九节伊玛堪唱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第十节“要抓紧时间抢救伊玛堪!”
  第二章吴连贵传承伊玛堪的情节模式
  第一节关于英雄身世的模式及意义
  第二节关于获取神通的模式及意义
  第三节关于结拜兄弟的模式及意义
  第四节关于比武求婚的模式及意义
  第五节关于遇难获救的模式及意义
  第六节关于徒手搏斗的模式及意义
  第七节关于萨满祭神的模式及意义
  第三章吴连贵传承伊玛堪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莫日根形象
  第二节阔力形象
  第三节神灵形象
  第四节妖魔形象
  第四章吴连贵传承伊玛堪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节浓郁的地方性
  第三节生动的艺术性
  第五章吴连贵的伊玛堪传承人
  第一节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
  第二节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宝臣
  第六章吴连贵传承说胡力内容和艺术特色研究
  第一节说胡力的内容
  第二节说胡力的艺术特色
  结语
  附录一吴连贵说唱的伊玛堪(国际音标本)
  一希尔达鲁莫日根
  二莫特格格富真
  三土马温莫日根
  四依勒嘎德都
  五受气的富真
  六哈特莫日根
  七鳌花鱼德都
  八库玛卡德都
  九蛤蟆、耗子和四不像
  附录二吴连贵传承的伊玛堪曲调
  一吴连贵常用伊玛堪曲调
  二吴连贵专用伊玛堪曲调
  附录三吴连贵口述的说胡力(故事)
  附录四吴连贵生平要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TOP

马昌仪:《魂兮归来——中国灵魂信仰考察》



书名:《魂兮归来——中国灵魂信仰考察》
作者:马昌仪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页数:369      
印刷时间:2017-5-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外文书名: An investigation into soul beliefs in China
ISBN:7516192554, 9787516192559

内容简介
  《魂兮归来:中国灵魂信仰考察》介绍灵魂信仰是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和幼稚经验的产物。灵魂信仰的许多古老的因子至今仍然保留在人的头脑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中相当稳定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魂魄学说带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同时又有强烈的世俗特色,与鬼神崇拜、生死观念紧密相联。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整套以孝和道德伦理为核心,尊卑分明、长幼有序的礼俗制度;在下层文化中,制约着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规范着人的行为。作者以考古、文献和田野资料为依据,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视角对中国灵魂信仰观念和实践做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考察,建构了中国灵魂信仰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马昌仪,女,1936年出生。广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古本山海经图说》《全像山海经图比较》《中国灵魂信仰》《鼠咬天开》《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灵魂信仰概说
  第一节食人之风与灵魂观念
  第二节埋葬的出现与灵魂信仰
  第三节泰勒的万物有灵学说
  第四节希腊和中国哲人的灵魂阶梯学说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魂魄学说
  第一节魂魄是气
  第二节魂魄与形神的二元结构
  第三节魂魄相离与魂魄相即
  第四节盘古化身:人身魂魄返归大宇宙
  第五节道家的人身诸神观念

  第三章民间信仰中的灵魂世界(上)
  第一节万物有灵
  第二节灵魂与梦(上)
  第三节灵魂与梦(下)
  第四节灵魂与影子

  第四章民间信仰中的灵魂世界(下)
  第一节可离的灵魂
  第二节鸟形的灵魂及其进出口
  第三节两个世界的沟通者
  第四节寄魂信仰
  第五节三魂七魄与多魂信仰

  第五章招魂
  第一节为生者招魂
  第二节为死者招魂
  第三节为动植物等招魂
  第四节招魂工具
  第五节招魂的文化史意义

  第六章湘西土家族梯玛文化与灵魂信仰考察
  第一节巴文化遗存:灵图、魂舟、魂瓶
  第二节魂魄化虎——化归图腾祖先
  第三节土家梯玛“度生不度死”的生灵观
  第四节向祖灵祈福、祈求子孙兴旺的墓葬老鼠嫁女石刻
  (附录)土家族巫师——梯玛(调查报告)

  第七章原始返租:哈尼族亡魂返祖观透视
  第一节人死到哪里去——回到祖先的地方
  第二节什么人有资格返祖?
  第三节送魂返祖的丧葬仪式
  第四节亡灵返祖路线是民族历史迁徙的一种再现
  第五节二分世界——生死有别、人鬼异域
  第六节多神与祖灵信仰

  第八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与灵魂信仰
  第一节可离的灵魂与两个世界的观念
  第二节握血降生与寄魂信仰
  第三节从灵魂信仰的视角看梦授传承

  第九章西藏:一个当代的灵魂王国
  第一节迎请转世灵童
  第二节为活人灵魂开窍的盛典
  第三节为亡魂出窍的仪式
  第四节一个老僧在法师指引下从尘世进入灵界的过程
  第五节极乐世界在何方?
  第六节护送灵魂往极乐世界的天葬
  第七节灵魂升天与神鹰崇拜
  第八节葬式与灵魂观
  第九节守墓人制度与人魂中介
  第十节一个当代的灵魂王国

  第十章魂瓶——灵魂世界的象征
  第一节魂瓶的名称
  第二节考古出土的魂瓶
  第三节近现代的魂瓶遗俗
  第四节魂瓶探源  
    第五节壶形宇宙——寻找生命家园

TOP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作者:杨恩洪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28日
外文书名:Singer and Storyteller in Gesar Epic Tradition: A Follow-up Study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装帧:平装
页数:33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20306270

内容简介

  作者杨恩洪持续30年对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地区的田野调查,见证了其间这一史诗口头传统发展与变化的历程。该书对史诗传承人一一民间说唱艺人进行了系统地概括、梳理与分类,对艺人的社会地位与贡献、说唱内容与形式、说唱艺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盲艺人记忆保存史诗的奥秘以及口头说唱与书面文本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同时,作者还关注了21世纪初我国涌现的一批年轻的藏族艺人,分析了他们产生的独特的文化与时代背景,并探讨了格萨尔口头传统延续与发展的趋势。

  本书记录了作者对24位藏族、蒙古族、土族艺人的访谈资料,展现了20世纪史诗《格萨尔王传》在我国流传的真实图景。如今老一辈艺人已相继辞世,书中田野调查所得的资料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编辑推荐

  该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论述了史诗的说唱艺术,分别对艺人和说唱、内容与形式、神授与传承、观念与情节、唱本与表演、延续与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艺人的出现及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发展、演变和新趋向的讨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下编主要是艺人传记以及作者的田野笔记。在刚刚过去的20年里,作者对老一辈艺人的跟踪调查一直没有中断,还为每位艺人传做了附记,以呈现这些艺人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也为这些“民间诗神”的史诗演述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

  杨恩洪,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藏语文专业。毕业后赴西藏那曲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学术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学与文化,涉及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及其说唱艺人研究、藏族妇女口述历史研究等方面。已出版学术专著《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藏族妇女口述历史》、《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合著)、《蒙藏文化关系史话》(合著)、《人在旅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寻访散记》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百余篇。

目录

上编 史诗说唱艺术论
第一章 艺人的地位与贡献
第一节 国之瑰宝
第二节 史诗《格萨尔》现象
第三节 艺人的贡献
第四节 艺人的地位
第二章 说唱内容及形式
第一节 他们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第二节 《格萨尔》的部数与顺序
第三节 形式、语言与曲调
第四节 环境、仪式与道具
第五节 史诗说唱的戏剧化倾向
第三章 艺人的分布与类型
第一节 艺人的分布
第二节 异曲同工的各族艺人
第三节 藏族说唱艺人类型辨析
第四章 梦幻与说唱
第一节 神授史诗释疑
第二节 记忆故事的奧秘
第三节 艺人产生的条件
第五章 传统观念的折光
第一节 《格萨尔》产生的宗教背景
第二节 原始本教观念对《格萨尔》的影响
第三节 《格萨尔》说唱仪式与本教
第六章 说唱与本子、整理与再现
第一节 艺术生产的萌动
第二节 整理者的历史功绩
第三节 说唱艺术的科学再现
第七章 21世纪年轻艺人调查概况
第一节 再次调查的缘起
第二节 年轻一代艺人概况
第三节 年轻艺人演述史诗特点
第八章 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第一节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格萨尔传播转向城镇化
第三节 独特的时代及社会文化背景孕育了新一代艺人
第四节 格萨尔口头传统发展的新趋势
下编 艺人传与寻访散记
雪域青松:记著名说唱家扎巴
他们出自同一片沃土
兼巫师与艺人于一身的阿达尔
他从唐古拉山来
堪称语言大师的说唱家桑珠
浪迹高原的艺人玉珠
昔日的民间艺人,今日的教授
年轻的掘藏艺人格日坚参
说唱艺人世家格桑多吉父子传
一个罕见的铜镜圆光者
果洛州活佛艺人昂日
藏北巴青说唱艺人次旺俊美
最年轻的神授艺人次仁占堆
辛巴的后代
从乞丐艺人到县人大主任
一位书写艺人的今昔
(格萨尔)抄本世家
名门贵族之女卓玛拉措
蒙古族说唱家琶杰
蒙古族说唱家参布拉.敖日布
枪手喇嘛土族艺人寻访记
土族艺人贡布
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王永福
后记
再版后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