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事件里的“岁月神偷”
中新网 2010年07月16日 08: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年逛天涯论坛时,我看到一名很活跃的网友“邝海炎”。读了他几篇帖子后,感觉这个年轻人还有些思想。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他的思想启蒙导师是朱学勤,他公开声称想考朱学勤的研究生。然而几年后,无意间浏览帖子,发现“邝海炎”对朱学勤关于民粹思想的阐述已经很不屑了。岁月流转,曾经的被启蒙者已开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了。
朱学勤事件出来后,即使举报者Isaiah对《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穷追猛打,但最后,Isaiah还是不无感慨地说,这些“问题书籍,无论他们怎样瑕疵,或者直接用耻辱去定义,但这些书籍又确实是我们这代人的启蒙读物”。确实如其所言,朱学勤这代学者对中国新生代学者的思想启蒙意义,是任何时候也无法抹杀的。比如,朱学勤们让我们知道了,以卢梭为代表的大陆式浪漫主义,可能让政治滑向极权主义。接着,以哈耶克的英美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区分,这更是深深影响了许多后学者。
然而,在学者张汝伦等学人的努力引介下,在奥克肖特等人的保守主义思想逐渐为国人熟悉后,对哈耶克的二分法,又让我们怀疑起来。薪火相传与新陈代谢,永远是中国西学治学方法的二重奏。
学者刘小枫曾说:“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与共的伴枕书。”无疑,可能有很多新生代学者都像Isaiah那样,是读着这些“学术权威”的书籍长大的。在思想最饥渴的岁月里,《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等具有语言美感的学术书籍,曾经冲撞着他们的精神,催化着他们的思想。现在,媒体上,学界中,不管是站在哪个角度,凭借怎样的态度,提供如何的方法,在讨论汪晖与朱学勤事件时,要么洋洋得意,要么幸灾乐祸,要么深沉理性,要么诙谐俏皮,这些评论者往往都摆出一副高屋建瓴的面孔。然而,又有谁能体会到那些依然奔跑在“被启蒙”路途上的思想青年,体味到他们听说这些启蒙导师可能存在的龌龊之后,那份突如其来的迷茫与感伤?
笔者前年得知青年才俊林国荣被爆学术不端时,心中那份失望感腾然而升,除了一种被侮辱的愤怒,更有一种刻骨的悲哀。设想,与Isaiah同辈甚至更年轻的新生代学者,刚刚逃离多年的固化教育,偶然在图书馆里翻到朱学勤式富有语言美感又不失思想魅力的书籍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朱学勤的作品涉嫌抄袭而大倒胃口?
和王彬彬相比,Isaiah在语言上更克制。我并不认为这是Isaiah刻意而为的低调,也不是派系斗争中的策略。相反,我认为或者说我更希望,Isaiah的态度代表了新生代学者的宽容心态。也许,汪晖与朱学勤事件会进一步升级,也许会有更多学术著作被刨到祖坟,甚至中国学术圈里的权力关系也会因此而重新洗牌。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依然希望中国的学术尊严与学术荣耀,不要因为此次事件而消耗殆尽。朱学勤曾认为自己是“1968年代人”,而这代人往往只是“问题中人”,却不是“学术中人”。并且,“一代人本身有怎样的历史,总是在影响这代人如何理解以往的历史”。所以,在我看来,新生代学者更应该以同情的眼光来看朱学勤这代学者,其实他们已完成他们的使命。
任何“学界领袖”的学术不端,都应被严正对待和彻底追查,但新生代学者更应承担起重整学术规范的重任,续接中国学术的香火。在旧的“学界领袖”慢慢老去和新的学术生命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薪火相传,更有新陈代谢。如果说,岁月偷走了汪晖、朱学勤等学者的最佳读书时光,但岁月却又给了他们太多权力,积淀或夸大了他们的学术荣耀。
朱学勤为了自己的荣誉,已主动向复旦大学申请调查;而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也可能顶不住舆论压力,应该会就汪晖事件给公众一个正式说法。我们期待着最终调查结果在适当时间尽快浮出水面,然而,无论如何,我不希望以学术为志业的年轻学友,因为这几次事件就对汉语学术完全绝望。相反,像Isaiah这样受过较好教育、掌握多门外语的学术新秀,更应有所担当,成为新一代汉语学术的中坚。
不管如何艰辛,我们都应该对未来中国的学术发展充满期待: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