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壮大城市综合实力
——访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专家学者
南昌日报 2009-12-20 10:54:52
文化是城市底气所在、实力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昨日,中国顶级民俗专家学者齐聚洪城,召开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共商民俗文化发展大计,共绘民俗文化发展宏图。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倾听他们纵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记者 徐蕾
刘魁立:让市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昨日,在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现场,记者见到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他穿着深色西装,打着条纹领带,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他说,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民众的生活幸福感。
“中国民俗文化就像一条千年流淌的‘母亲河’,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生生不息地融化到我们民众血液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刘魁立看来,实现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看重的是它们所体现的民间文化内涵,因为这些内核的东西损失起来是很快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就显得更加珍贵。保护民俗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刘魁立说:“人类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授得来的,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这些文化遗产,就会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有益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其意义大大超过了保护遗产本身”。
南昌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南昌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刘魁立认为,从民俗的角度应该看到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项事业,因此,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应该更多地让人民群众来参与。而民俗,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包括需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自己的民俗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自觉意识,这些都非常重要。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如何培育它、关注它,如何让它在今天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不仅仅是创作出几个剧本,或者是有几个像样的舞蹈,有这样的剧本和舞蹈固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关键的是南昌市所有的百姓过得幸福,使他们的文化生活,非常的有色彩,大家的幸福感非常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梅联华:南昌民俗文化要走向全国
“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民俗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昨日,出席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的南昌民俗文化专家梅联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民俗文化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国以民为本,俗以民为先’。”梅联华说,这里的俗就是指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民俗是文化的根源,是老百姓的生活根源,它散落在民间,是活动状态而不是静止状态的,像“年夜饭”、“放鞭炮”流传至今。去年,我市作出了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重要决定,梅联华认为,这对南昌民俗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南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南昌有4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联华认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对瓷版画、安义唢呐等这样的“非遗”品牌进行整合,产生全国性的影响,让全国了解南昌的“非遗”保护工作的进步。
梅联华表示,我们民俗博物馆承办此次年会,其实就是我们南昌民俗文化人对南昌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一次呐喊,举办这次会议,让全国的文化专家走进南昌,让思想在南昌交流,让新理念在这里搅动。
近年来,南昌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场、博物馆等新文化基础设施纷纷亮相。作为南昌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谈起近年来馆内的变化时说:“博物馆在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我们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从过去每年二三万人参观到现在每年十多万人参观,每年观众倍增,充分说明市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文化消费倾向有了崭新的变化。我们南昌市民不仅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还能够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刘德龙:立足当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作为民族的生活文化,会特别受到地域环境所决定,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对于南昌民俗文化的发展与趋势,民俗学专家刘德龙进行了精妙的解读。
“文化像河流,是不断流动、发展的,没有绝对的‘原生态’。”举凡山歌俚语、礼仪禁忌、村俗社祭、婚丧嫁娶,只要是发生或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俗,都是民俗学人研究的话题。如何开发民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热点话题。刘德龙说,抓文化最重要的是抓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保护、传承和弘扬。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最根本的是立足于当地的文化,江西历史文化非常悠久,资源丰富 ,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在全国都是为大家所公认的。正是当地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才勾勒出南昌特有的风俗画卷,表达了民众生活的历史。
当得知南昌市正在大力实施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战略时,刘德龙认为这是南昌市的远见卓识。当今世界格局下,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我认为将来更重要的是软实力的竞争,也就是文化的竞争,现在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竞争趋势上非常鲜明地看到这一点,同样在国内各个省市区之间,一个省一个地市县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看文化的竞争。南昌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南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南昌文化建设的发展。
万建中:民俗文化就是老百姓的生活
“一说起南昌话就格外亲切,一见到家乡人就格外高兴。”昨日,南昌籍民俗学家、北师大教授万建中显得尤为激动。他说,连早上听到的爆竹声都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舒心。“民俗文化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生活。”
万建中高兴地说,从北京到南昌,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里的民俗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就拿放鞭炮来说,南昌从来没有禁止燃放鞭炮,说明南昌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以及家庭结构、居住格局的改变,中国人过年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很多的变化。万建中认为,一些仪式、细节、规矩已经逐渐淡化、消失。但是,过年的核心本质,它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幸福团圆生活的信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祝福、对美好前景的企盼,都在中国人对“春节”、“新年”的期待中表露无遗。
南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就拿万寿宫来说,就是个非常值得研究、影响很大的民俗文化,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万寿宫,这令他非常为南昌人感到自豪,说明南昌的商业民俗非常发达。南昌还有许多有故事传说的小巷子,对待他们不能一拆了之,要把他们独特的地名延续下来,把他们独特的文化历史用文化牌树立在巷子口,用照片把他们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万建中看来,今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相关链接
南昌民俗小知识
朝仙会:相传大约1500年前,136岁的许真君得道升天。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八月初一)俗定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进贤、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等地乡民,自愿斋戒沐浴,前往西山万寿宫朝拜、进香。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民间舞蹈,经过“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时期定名“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生动活泼的小丑、小旦,倍受群众喜爱。
茶馆聚会:南昌人历来就有在茶馆聚会的习俗。据传南昌摆茶铺、开茶庄已有千年历史,江南一带数南昌茶馆最多,规模最大。每天,熙熙攘攘的人们聚集在茶馆听书喝茶、下棋聊天、洽谈生意、商定婚丧大事等。
婚嫁“传袋”:在南昌习俗中,婚嫁当中的“传袋”也颇有意思。所谓“传袋”,就是新娘下轿后要踩在铺着毡或麻袋的地上进房。当花轿来到男家,新郎站在大门外迎接。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地,要踩男家铺在地上的麻袋,方能进入喜堂。因铺地的毡袋或麻袋一个接一个铺地,谐音为“一代传一代”,故演变为“代代传”的求子习俗。
四季得鲜:自古南昌民间就有春钓鲫鱼、夏钓草鱼、秋钓鳊鱼的习俗,寓意四季得鲜。古时南昌家家有网、户户有钩,老少皆喜欢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钓,“万家灯火舞,渔船钓不收”,便是当时悠悠垂钓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南昌人的钓鱼习俗被沿袭至今。 (王海 记者 李江敏 整理)
来源:南昌新闻网——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