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新中国社会学家举隅

新中国社会学家举隅

  

新中国社会学家举隅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9-09-14 10:21 网络编辑: 邢晓春




  “国际教育之父”晏阳初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县人,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积极提倡“博士下乡”,探索农村建设、民族自强自救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晏将他的事业推向国际,在泰国、印度等国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被誉为“国际教育之父”。

  与潘光旦进行学术论战的孙本文

  孙本文(1891-1979),号时哲,江苏吴江县人。1926年留学回国后,潜心教学工作,出版了五部社会学专著,其中《文化与社会》掀起了与优生学者潘光旦教授友好的学术论战。1935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将西方社会学与中国经验材料融合在一处,提出了中国社会学建设的核心议题。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南京大学教授,讲授统计学、国民计划学和资产阶级社会学批判等课程,是中国社会学“学院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许士廉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

  许士廉(1896-),湖南湘潭人。主要著有《中国人口问题》、《人口论纲要》、《文化与政治》、《一个市镇的调查》(英文版)、《社会教育与社会理论》、《人口学纲要》等。他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乃人口问题,一个民族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的素质。

  吴泽霖,编译我国第一部《人类学辞典》

  吴泽霖(1898-1990),江苏常熟人。1946年筹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率先提出社会学必须成为经世致用之学,应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己任,并主张理论思考必须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常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活动,并积极推动民族学和民族学博物馆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年近90时,仍主持编译我国第一部《人类学辞典》。

  吴文藻,坚持社会学的中国化

  吴文藻(1901-1985),江苏江阴人。1929年任教燕京大学,针对当时国内社会学界照搬和移植西方理论模式的倾向,鲜明地提出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并大力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运动。他提倡社区研究,主张用人类学来改造社会,并把这一运动奠定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被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称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较早进行原始社会研究的杨堃

  杨堃(1901-1998),字象乾,河北大名县人。留学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云南大学任教,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除了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三大学科之外,还对民间宗教、民间文艺和民间神话深有研究,为民族识别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有《中国家族中的祖先崇拜》、《论中国的母系社会制度》、《中国民俗运动史》、《民族与民族学》、《原始社会发展史》等。

  盯着社会问题的雷洁琼

  雷洁琼(1905- ),广东台山人。1931年留学回国后,受聘燕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社会学研究并广泛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中国新政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1973年后,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社会学系教授。著有《中国家庭问题研究讨论》、《社会学与社会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与家庭的变革》、《五城市的家庭调查及其趋势》等著作。其《雷洁琼文集》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林耀华和他的《金翼》

  林耀华(1910-2000),福建古田人。1940年在哈佛师从著名人类学家胡顿,期间以文学体裁撰写《金翼》一书,反映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庭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林耀华长期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长期深入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表了令学术界瞩目的研究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原始社会史》一书,勾画了中国原始社会史的基本轮廓。

  (北京日报 林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