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成都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 融入中国经验和智慧 (附全文)

成都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 融入中国经验和智慧 (附全文)

作者:记者 王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6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记者 王肖) 为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6月16日通过并发布的《成都展望》,这是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又一国际性非遗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全程参与制定上述两份文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杨治表示,《成都展望》通过融合“中国智慧”,解决了“开发”还是“保护”的纠结问题。

  他说:“这里边有中国经验——部级会议联席机制和各级保护单位的互动机制,经过了我们这十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中国哲学中正平和、平衡统一的思想来解决‘开发’还是‘保护’的冲突问题,也是得到了众多专家认可,被写进了《成都展望》中。”

  同时,杨治还表示,成都这些年在非遗保护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无愧于这份以“成都”命名的国际性文件。“从国际视野来说,成都的非遗保护做得非常出色,‘成都国际非遗节’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另外四川经历了两次大地震,汶川地震五年来,围绕灾后重建如何恢复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文化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四川也积累了非常宝贵和有效的经验,这些将来都会作为教材和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者进行分享”。

  巴西社会和人类学专家安东尼奥·奥古斯特·阿让特在大会上发言时也表示,当非遗保护向纵深推进时,保护的策略、方法同样需要向世界各国的文化汲取经验,才能充满创造性和可行性。“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我们需要更多创造性的东西,才能把它更好的传承下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非遗项目“开发”还是“保护”的平衡问题,一直是国际非遗保护争论的焦点。《成都展望》中的“建议部分”提到:“我们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也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我们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


--------------------------------------------------------------------------------



成都展望

  成都日报 2013-06-17 09:11:39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昨日上午在成都闭幕。大会通过并发布了《成都展望》,以下为全文。

  为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10周年,2013年6月14日至16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大会邀请了曾经在制定《公约》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专家和近年来积极参与履约工作的各界人士300余位专家参会。与会人员对《公约》通过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积极的回顾,就《公约》面临的挑战、机遇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我们与会人员对中国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对中外专家所提供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对他们长期以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坚守与执着,特别是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国际合作与对话的精神与举措表示赞赏。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通过了《公约》。我们对《公约》的制定者当年在起草《公约》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远见卓识与高超智慧表示赞赏,并一致认为《公约》高度地反映了时代的主题。

  《公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遍及全球各地。无论是在缔约国(153个)和非缔约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性的界定,重新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实践者与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官员、专家和相关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公约》通过强调相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及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了一种全新模式。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公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此,我们呼吁各方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以确保《公约》能够持续和健康的发展。我们在见证《公约》缔约国的数量在短期之内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确保《公约》得以有效实施的机制能力建设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约》框架下推动和实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战略表示敬意,并对一些国家为确保这一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中得以顺利实施提供资助表示赞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公约》的基本认识。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举办的“世界文化大会”将其主题定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会议成果文件《杭州宣言》认为“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应该……通过对遗产的持续性保护和促进来实现”。联合国制定的《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都应受到重视。我们呼吁国际社会重申基于上述认识的国际承诺。

  人类文化的演进,是与人的整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必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情感的充分表达,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生动写照,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是密切人际关系、进行文化交流和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包容性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具备在未来的世界中生存的技能,为此,包容性教育应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知识等相关内容。因此,我们呼吁教育工作者、相关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占据重要位置。

  《公约》的制定者也认识到,对那些面临着急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等严峻挑战的社会和社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资源。我们了解到,在全球范围内,各个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规避冲突和解决争端的机制。这些机制能为建设和维护和平作出贡献,因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社区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帮助受灾社区灾后重建恢复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在采取一系列灾后重建举措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中国相关社区、专家及政府机构可以与世界分享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今年四月芦山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为此,我们向四川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我们深信,四川人民定会从灾害中恢复过来,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再次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我们承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在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及生物多样性、协助社区确保粮食安全与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尤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宝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也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我们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我们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

  我们提倡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围绕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加强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并呼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行动。

  在庆祝《公约》通过10周年之际,我们坚信,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仍将是《公约》的核心使命,相关社区、群体及个人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我们再次承诺,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提升创造力、促进对话及相互尊重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业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展望《公约》未来十年,我们在此表达我们的共同愿望,并期待:

  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对其持有和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珍爱,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尊重;

  各国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公约》原则相结合;

  各国通过《公约》及其他国际交流活动,相互分享各自丰富多样的保护经验,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能够认同《公约》的宗旨,并投入有效践行《公约》的伟大事业中;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能力、传承与实践的各种消极因素将逐渐弱化,乃至消解;

  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为构建当今世界和谐、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成都

  2013年6月16日

  文章来源:华语广播网 2013-06-19 08:44: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