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孩子伤不起 没了老游戏

【讨论】孩子伤不起 没了老游戏

孩子伤不起 没了老游戏

童年游戏没落 老北京感叹时代变迁   


北京晨报  2011-11-28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张十月 刘洋 摄影: 张十月



  
  如今的孩子格外娇贵,过家家这种和泥土打交道的游戏很难见到了。



          【解读】老游戏有大意义

  “现在有些俱乐部、度假村,都提供老游戏项目服务,我曾经在昌平见过,一个孩子带着四五个大人在玩呢。”著名民俗学者高巍说。如今,城市地面变硬了,楼层变高了,电脑变多了,很多传统游戏难以开展,“可惜啊。这种孩子们都乐于接受的游戏,它的重要内核在于不强制孩子们做一些动作,让他们凭借兴趣去锻炼。”在玩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过去的游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不像现在在网上。”孩子们的感情变得融洽,这种感情也正是老北京比较讲究的。“如果可能的话,人们应该关心一下老游戏的形式,如果能在形式上变通一下,让孩子们重新对一些游戏感兴趣,让这些传统游戏得以很好地继承。”

  时间能证明一切,也能改变一切。呼朋引伴的游戏还意犹未尽,童年的主人早已换了一拨又一拨。跳皮筋、砍包、弹球……对于70后、80后而言,这些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谁也记不准,什么时候开始不玩了。再回首时猛然发现,童年的游戏都已消失在时代的大潮中。如今,校园从黄土操场、花圃教室变成了塑胶跑道、水泥楼梯,孩子们都已习惯在教室里玩植物大战僵尸、纸牌游戏或者苹果电子产品。时间改变了游戏的形式,也证明了它的珍贵。

   
楼房越来越多,汽车越来越多,想“跳房子”的孩子们去哪里找地方?

   

  【回首】那些没落的游戏

  跳皮筋、砍包、逮人游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明星”游戏,用风靡一时来形容它们的流行度应该是很谦虚的说法了。如今,它们没有了往日的辉煌,纷纷没落了。

  跳皮筋:一玩就一个下午

  从70后到80后,要没跳过皮筋,那就等于说你没有童年。随便问问哪个地道的北京大妞,曾经的小学生时代谁不是跳皮筋高手?跳皮筋的段位高低甚至决定了你在玩伴中的地位。可是现如今在00后的天下却难觅跳皮筋的踪影。韩老师是朝阳区劲松四小“跳着皮筋长大的”80后教师,谈起现在的校园景象时感叹,“我从来没见过有人跳皮筋。”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万子营民族小学80后的赵老师是地道的老北京,“我们最爱玩的是三人抻筋跳,皮筋抻成一个三角形,三个人念一句儿歌,转一下位置。”赵老师说的儿歌就是开头这几句,一直到“七八七九八十一”.除了脚筋还有手筋,用手指头勾着皮筋,什么“五勾五卷五花蹦”、“三踢四钩五蹦”,在她的记忆中,姑娘们跳皮筋能玩上一个下午。

  砍包:费体力 但很刺激

  如果夸张点说,在女孩子当中,皮筋跳得好不好决定了你是女王还是小跟班,那在男孩子当中,砍包也具有同样的重量级作用。

  “砍包的乐趣太多了,绝不仅仅在于砍。”1985年生人的小佟最怀念的童年游戏就是砍包,两个人分站两边砍,几个人在中间躲避砍来的包,被砍中的遭淘汰。“砍包的学问大着呢,斗智斗勇。”小佟说,“从缝包开始,什么样的包好使?当然越沉的越好砍啊,一开始包里放石头子,砍到身上生疼,后来大多都装豆子。要想犯坏就装沙子,砍人身上一阵烟儿。”小佟说砍包的乐趣就在“策略”俩字,“别以为就是瞎砍瞎跑,砍的人得稳、准、狠,你得琢磨哪个角度既能砍到人,又让对方接不住包。被砍的人更要全神戒备,辗转腾挪、动作迅捷,让砍包的人找不准落点,还得接住砍来的包,这样就能多一条命。”随着游戏的进程,中间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砍包的速度逐渐加快,双方体力消耗都很大,大有一决胜负的刺激感。

  遗憾的是,这么酣畅淋漓的游戏现在也难觅踪影了。   

    逮人:玩到最后汗流浃背

  当年小区里、胡同里、学校操场上,男孩女孩一窝蜂似的乱窜,这就是逮人游戏的盛大场面。被逮的人心里那股子紧张劲儿就别提了,逮的人一接近自己,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好像被对方那只手一碰,自己就会变成卸气的皮球一样。玩到最后,一个个灰头土脸、汗流浃背。

  这情境、这心气,恐怕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也想象不到了。逮人的玩法很多,“鸭子过河”、“摸墙到家”、“三个字”、“真假地雷”等等,总体上都是一个人来捉,另外几个人跑。逃跑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规则和说法,谁被逮住就去扮演逮人者的角色。韩老师说:“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逗,以前我们有种玩法,快被逮到了就喊‘冰棍',意思就是把自己冻住了,逮人者就问你’你是冻着还是化了?‘你要觉得自己逃得掉,就说’化了‘,然后赶紧跑,说’冻着‘就继续定在那儿,等着同伴过来拍你一下才能动,这叫’被解救了‘.”这种以“疯跑”取胜的游戏,在现代都市里也快绝迹了,“别说在学校,就在我们小区里我也没见过有孩子这么玩。”韩老师说,孩子们放了学都坐上私家车回家玩卡丁车了。

  
  弹球这个曾经风靡的游戏,如今成了80后们怀旧的活动。



  【现状】00后不再“长在外面”

  现在的小学校园里已经是00后的天下,他们有更时髦的父母,更前卫的高科技应用,也有更繁重的课业压力。十分钟的课间,他们都在干什么?没有了父辈们童年时“长在外面”的气魄,看上去,他们的童年“冷静”得多。

  写作业的课间十分钟

  小学教育“减负”以后,老师每天留多少作业就有了限额,但孩子们的作业还是永远都写不完似的。教四年级的赵老师说:“老师是按量留,但是家长会给孩子留更多的作业。”学生们放学后和周末都会上各种课外辅导班。赵老师说,自己班里有个孩子,除去睡觉的时间,周六日两天的休息时间加起来不到四小时,一天就要上四个辅导班。有的老师会在课上留8分钟的作业,要求中午之前交,淘气的孩子课上写不完就得课间写,老实的孩子课间也不出去玩。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自觉选择在课间10分钟里做作业,不愿意出去玩。因为写完老师留的作业,家里还有一堆。

  副科不副 学生没兴趣

  小王念小学四年级,80后上的自然课在他们这儿改叫“科学课”了。过去80后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要把老师发的小种子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施肥浇水,而现在小王和他的同学们电脑Flash一动画,几秒钟种子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全看见了。

  现在小学教材的编写比以前要难得多,10岁孩子学的是原来14岁孩子学的。赵老师说:“这是为了把中学的压力转嫁一部分到小学身上,因为孩子小,灵活性和记忆力都是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让他们多背背。”然而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理论多了,实践少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少了,副科不副,使孩子缺乏爱好,对什么都没兴趣。”

  课外书都从网上下载

  赵老师说,现在我一让孩子买什么课外书,他们就说:“我妈说了不用买,网上能下。”一次购买课外书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我让学生们买一本《爱的教育》作为统一课外读物,结果一读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书包里掏出的是阅读器。我都怕以后的孩子不读书了,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赵老师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小学都会设立课外阅读时间,在校的课间活动不再只是“体力活”.“孩子们喜欢有图画的,看书都从网上下载。”

  植物、僵尸爬上课桌

  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在电脑上的热度还未减退,就成了学生课桌上的“大红人”.一问现在小学生都玩什么,回答十之八九是“植物大战僵尸”、“纸牌游戏”,都快成了小学生游戏的标准答案了。

  你出一僵尸,我出一豌豆……把植物大战僵尸从电脑屏幕搬到桌子上,游戏中的各个角色被印成一套纸牌,在淘宝上已经出现了第11代,牌也从几十张到几百张。比较简单的一种是,由横向的9条草皮构成一个虚幻的草坪,草坪中间摆上9个僵尸最爱的“脑子”,游戏双方手持植物僵尸牌和特殊牌在草坪两侧,谁先连续吃掉3个“脑子”为赢。牌面上还有攻击力、防御力等数值,用来比较牌的大小。“纸牌图案都挺好看,现在是学生们最钟爱的游戏,一下课就聚在一堆,摆一课桌。”一位老师说。

   

  
  对传统游戏进行一些形式上的变通,孩子们还是会感兴趣

 【分析】老游戏的六大杀手

  1.空间变小

  “胡同里有个碉堡,据说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我们就绕着它捉迷藏。”住在陶然桥东南角永建里的小唐说。

  捉迷藏这样的游戏,平房和楼房孩子各有自己的玩法,曾经住在北京市第二传染病医院宿舍的小杜回忆,“当时一家三口住在1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四层的小楼,每层都有二十来户。孩子们围绕着楼梯和两个楼门捉迷藏,只要在被抓住前回到约定地点,就算赢。”

  如今,小唐和小杜都已成家生子。小唐曾经生活的永建里2006年已经被拆平,小杜的宿舍楼也在上世纪90年代改造成了高层住宅。提起现在玩捉迷藏,“没这个条件了,楼房的楼道太狭窄,里面干干净净,也没地方躲藏啊。”不过二人也都承认,居住条件改善了,这是挺好的事情。

  2.学校变楼

  小唐的童年是在永建里小学度过的,提起那所学校,小唐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学校里面绿树成荫。回想起小学时光,“教室都是平房,外面是花池子。下课之后,男生女生围绕着花池子跑,非要跑到上课铃响起,才会回到教室里。”

  小杜就读的右安门大街第二小学里,情况则完全是两样,“我是1990年上小学的,那个学校在一栋五层的楼里,我记得下课最远能跑到楼下的小卖部,买袋可可奶。”其他的时间,“有时候我们几个男孩子会在楼道里跑两圈,更多人都是在教室里喝喝水,聊聊天。想去操场玩实在不太现实。”而楼道空间实在有限,砍包、跳皮筋都耍不开。

  3.土地消失

  “弹球?你在这个地上给我挖个坑看看。”小唐说。当年居住在胡同里,弹球是经久不衰的游戏。“挖坑也行,直接对杀也行。但是玩弹球很重要的条件是对路面的要求。”如今的胡同,全都变成了水泥地和柏油路,本报曾报道,几位怀旧的网友相约到拆迁废墟玩弹球,却发现连那里的地面都变成了柏油,弹球无法像在黄土地一样溜出一条直线了。

  4.电子产品

  iPad、iPhone、PSP,这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在孩子的世界里究竟占了多大的分量?在学校,手机以及其他一切电子产品是严禁学生带入校园的,孩子们在学校玩不到,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的魔力就消失了。很多小学老师提到过,现在的孩子课间会自觉做作业,一个是因为课业问题,另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孩子们想要在学校尽量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回到家有更多的时间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比课间十分钟能玩的东西诱惑大得多。”赵老师很无奈地说。

  5.大人太忙

  出生于1982年的小李说,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学会了跳皮筋,跟着爸爸学会了做柳哨、逮蛐蛐,然而这些玩法,直到现在他也没“传承”给自己的孩子。“那时候我爸妈都在家旁边的工厂上班,我就住在工厂大院。现在,我每天早上7点去上班,孩子妈妈8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也得去上班,回到家之后都懒得再动弹。教孩子几个单词已经是难得,更谈不上带他们出去跑。”到了周末,孩子又要上各种辅导班,家长也得忙着接送。

  6.孩子娇贵

  以前放学回家,腿上若是磕得青一块紫一块,爸妈也就说句“小孩恢复快,没事”.而今,恐怕很多家长都会拿起电话,责问学校和老师了。

  “谁都怕担责任,孩子一天比一天娇贵,既然怕受伤,那只能不给你受伤的机会。” 丰台区某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体育老师说,“作为学校,不让孩子乱跑,总比孩子受伤后家长找到学校索要赔偿好得多。现在,我的体育课上要是有孩子摔伤,放学之后就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问情况,有些时候那话说得真难听,体育老师真是难做。”这几乎是所有小学面临的问题,孩子伤不起,于是只能限制他们的课间活动,越低年级的孩子管得越严。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2011-11-28 A16版 (下载PDF→)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儿童游戏:看图说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