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纪连海/赵书:年禧天天谈──老北京年俗

纪连海/赵书:年禧天天谈──老北京年俗

【北京晚报:年禧天天谈】

纪连海:“腊月二十三”为什么“糖瓜儿粘”

来源: 北京晚报 2011年01月26日



      




  在老北京,腊月二十三为什么会受到格外的重视? “二十三,糖瓜儿粘”,到底有哪些讲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由来是什么?


  糖瓜儿“祭灶”

  纪连海



  “糖瓜儿”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叫做“关东糖”,如若拉制成扁圆形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糖瓜儿”了。冬天的时候,人们把“糖瓜儿”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儿”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而真正意义上的“关东糖”则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再来说说为什么老北京人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糖瓜儿粘”。

  老北京人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糖瓜儿粘”,是为了“祭灶”。这里的“灶”,指的是“灶王爷”。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称“灶王爷”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的灶房的北面或东面设置灶王龛,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人们还认为,每当“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下各家各户这一年来的工作与生活情况,然后,玉皇大帝再把各家各户应得的奖惩交由“灶王爷”来处理。领到了玉皇大帝命令的“灶王爷”再于腊月的最后一天(小年二十九,大年三十)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故而,这位小小的“灶王爷”被认为是天上诸神的引路神。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正是因为“灶王爷”如此重要,人们才会在“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这一天拍拍“灶王爷”的马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往灶王爷的嘴里塞上一块“糖瓜儿”,以便堵上“灶王爷”的嘴,不让“灶王爷”到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类的不是。这就是所谓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语的由来。也正是因为“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的重要性,才被老北京的人们称为了“小年儿”。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过的这个“年”,其实过的就是“灶王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纪连海:腊月二十四 除陈布新“扫房子”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7日 17:34 来源:北京晚报

  今儿是腊月二十四,民间有句俗语叫“二十四,扫房子”。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做“年终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小年儿”的习俗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儿?

  大扫除啦

  纪连海

  其实,在清朝之前的老北京人,并不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此前祭灶王的时间,应该是“腊月二十四”——换句话说,曾经的老北京人认为,“小年儿”应该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

  “小年儿”,可以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故而,“小年儿”的主要活动就应该有以下两项内容:“扫尘”和“祭灶”。“祭灶”,就是我们上一回说过的“二十三,糖瓜儿粘”。“祭灶”之后,就应该正式开始作迎接过年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扫尘”了。

  所谓“扫尘”,通俗的说,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子”,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大扫除之际,一般会准备据说是有辟邪清秽能力的青竹叶,清除高处的灰埃蛛网。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有钱无钱,打扫干净好过年”。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当然,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把“扫尘”的具体日期确定为“腊月二十四”。

  早在汉代以前,“祭灶”的时间还是在夏天。当然,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认为,“灶王爷”在人间有个特殊的责任,他是向上天报告屋主功罪的神明,“灶王爷”的报告会左右玉皇大帝对人的赏罚,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命运。故而,要在特定的时间“祭灶”。

  时至北宋,终于有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儿”的记载。也就是说,北宋的时候,人们要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同时进行“扫尘”和“祭灶”两项活动。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年儿”的习俗发生了变化呢?这还要从清朝说起。

  自清朝的雍正年间开始,皇帝每年都要于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各种神灵。那个时候的雍正皇帝,为了节省宫廷的开支,顺便就把“灶王爷”也祭拜了。从此之后,清朝的王族、贝勒纷纷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再后来,便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

TOP

纪连海:腊月二十五 糊窗户与做豆腐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8日 15:24  来源:北京晚报

  今儿是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习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糊窗户都有哪些讲儿?准备年货为什么要从做豆腐开始?豆腐这种东东最早始于何时?是谁发明的?

  糊窗户与做豆腐

  纪连海

  二十五,糊窗户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

  此外,我们还要知道的是,那个时候的人们,都是通过在房间里烧火做饭的办法取暖。因此,一年下来,不但前一年用上好的纸张糊过的窗户被弄得尘土飞扬,就连所有房屋的顶棚也都被熏得黑咕隆咚——也就是说,腊月二十四扫完的房子,也就是没有了蜘蛛网和尘土而已,要是想让诸位神仙看着顺眼呀,这老北京人,还是要做上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才可以的。而这也正是我们老北京人“二十五,糊窗户”习俗的由来——当然啦,我们老北京人家家户户“糊窗户”可不光是为了“对付”诸位神仙,更多的,还是自己看着顺眼。

  您想啊,谁不想在被修饰得焕然一新的环境里过新年啊。您要知道,这扫房子,那是“内功”;而这糊窗户,那可是“外面儿”。老北京人,最注重这“面子”了。此时,过了腊月二十五以后,您再看看各家各户,这窗户,是新糊的;这顶棚,是新裱的;这各式各样的窗花,是新贴上的。这被扫掉的,是去年的不顺心;这新糊上的,是来年的好盼头。另外,家里干净了,再忙着置办年货也显得从容了许多,这就是我们过年的精气神儿。在这一扫一糊一裱一贴之间,“新年”的“年味儿”不就一下子全都出来了、全都尽在眼底了么?

  这可跟我们今天的人们家家户户都住在楼房里完全不同。住在楼房里的人,都是窗明几净通透的玻璃,完全没有糊窗户的必要。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啦,但在我看来,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TOP

纪连海: 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与洗福禄

北京晚报 2011年1月29日 第27版

  今儿是腊月二十六,老北京的民间谚语说得好,“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当然,此话也可以简化为“二十六,炖大肉”,说的是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老北京人的主要任务是筹备过年的肉食。为什么要从这一天开始“炖大肉”?“二十六,洗福禄”是怎么回事儿?

  炖大肉与洗福禄

  纪连海

  但凡上了点儿年纪的老北京人都知道,早先那个时代,一般人家的日子都比较清苦,而且家里的人口又都比较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外出讨些吃的。即使是条件稍微好点儿的人家,也不过是在平日里,能保证天天吃上点儿窝头咸菜什么的,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改善改善生活。

  好不容易盼到了腊月二十六,终于快过年了。此时,忙碌了一年的家里的劳力们——不管是穷苦人家儿的也好,还是稍微富裕些的人家儿也罢,纷纷开始宰杀自家儿养的猪;而没有养猪的人家儿,也要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过年——这就是所谓的“年肉”。这里的“大肉”,其实指的也是“猪肉”。因此,腊月二十六这一天的习俗就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炖大肉”。

  讲究一点儿的老北京人家儿,在“炖大肉”的时候,一定要做成红烧肉,因为“大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期盼的。

  即使到了今天,人们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在腊月二十六这天置办点儿“大肉”也仍然是许多老北京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发生了变化的,只是昔日的“大肉”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

  在过去的那个年月,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是所有的孩子们都热切期盼的节日——因为,盼望了一年的他们,终于可以第一次吃到一点儿荤腥儿了——即使他们吃到的,就是那可怜的一点儿点儿用“大肉”的肥膘儿熬完了“大油”之后剩下的油渣儿而已,就更甭说看着那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大肉”了。此时,即使是那些个肚子里面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着点儿小酒儿,拣块儿肥的,解馋。这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过瘾、更实惠,也更有家的感觉。吃着吃着,年味也渐渐浓了。

  与此同时,除了“杀猪割年肉”之外,从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开始,丰盛的其他种类的年夜饭也要陆陆续续地“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

  除此之外,老北京人在这一天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这些,被称为“洗福禄”。

  在老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和乡下,这一天绝对是个赶大集的日子,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到了腊月二十六,“年味儿”渐渐浓了起来。

TOP

纪连海:腊月二十七 杀公鸡与洗疚疾

2011年01月30日 15:14 来源:北京晚报

  今儿是腊月二十七,老北京的民间谚语中有“二十七,杀公鸡”一说。在这一天,老北京人有宰杀公鸡的习俗。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宰杀公鸡呢?这两天沐浴洗澡,真的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吗?带着“形、声、色、香、味”扑面而来的年,是通常所说的年味儿吗?

  杀公鸡与洗疚疾

  纪连海

  老北京在腊月二十七有宰杀公鸡的习俗,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解释:第一,在以男子为主导的父系社会,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男子为大的观点,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第二,家庭主妇是舍不得宰杀母鸡的。因为乡村夫妇常常和鸡鸭相依为命。家里少了油盐钱,拿几个鸡蛋鸭蛋去换油盐。女人要买个针头线脑的,也是打鸡蛋鸭蛋的主意。有些家庭甚至把孩子的学费都寄托在鸡鸭身上。但是要过年了,到了杀鸡宰鸭的节骨眼儿上了,别人家杀了,咱能不杀?!别人家飘出鸡鸭香味儿了,咱能没有?于是也就只能事先挑出那些暂时没有太大用处的公鸡宰杀而已。

  当然,实在没有办法时,这相依为命了多年的老母鸡也得被杀掉一两只。既然杀都杀了,就不能悄悄地杀,就要撵得鸡鸭乱飞乱叫,撵得一村人都听见了大响动。那意思就是在向乡邻们宣告:今年这个“年”,俺家也有肉吃——而且,是代表着“大吉大利”的鸡肉。

  除了必须要宰杀鸡鸭之外,老北京人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的时候享用。通常必须准备的肉菜主要有:炖肘子、炖牛肉、坛子肉、米粉肉、回锅肉、松肉、扣肉、炖吊子、炸饹馇等。除了荤菜外,老北京的家庭主妇们还要特意准备芥末墩儿、酱瓜丁、豆豉豆腐、豆儿酱这四样小菜。

  芥末墩儿是以大白菜为原料,把大白菜切成寸断,状似小墩儿。烧好一锅水,将一碗白菜墩儿放在笊篱上,用开水冲浇白菜墩儿,这样连浇三下后,趁热将白菜墩儿码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瓦盆内,盖上盖子,等码过一层后,撒上芥末粉、白糖,再码第二层,一直码到瓦盆的顶端,最后倒入米醋,注意保温。两天后,再放到室外,随吃随取。

  豆儿酱的做法也很简单。先用猪蹄煮好白汤,再将适量的熏干、胡萝卜、水疙瘩、炖熟的猪蹄切成丁儿,和青豆一同煮熟,煮时可以放少许的红辣椒。捞出来后放入肉汤中再煮一开,再放入适量的葱姜、蒜末、酱油、盐等,然后拿到屋外放凉,冷却后在低温中自然会变成冻儿——这是一道下酒的好菜。

  当然,年禧歌谣由于地域不同,版本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地方年禧歌是 “二十七,看黄历”——春节前,要把历书买回家,农家则要根据节气安排来年的农耕生产;还有“二十七,洗疚疾”——老北京人在这两天还要继续洗衣服、洗澡。在民间的传说中,这两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总之,到了腊月二十七,老北京的人家儿,家家户户,每天的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

  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

TOP

纪连海: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与贴花花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31日 15:24 来源:北京晚报

  今儿是腊月二十八,老北京的民间谚语中有“二十八,把面发”一说。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为什么只有老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所谓“贴花花”,都要贴些啥?国人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何时?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谁题写的?

  把面发与贴花花

  纪连海

  “二十八,把面发”,指的是准备主食。按老北京人的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春节期间绝对不能说出口的“不吉利”的“破话儿”。

  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破话儿”和“破事儿”一一避开。

  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这天“把面发”,开始做有关主食的准备工作。

  为什么老北京人要比其他地方的人慢上半拍,在“二十八”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呢?

  因为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普通的白面在老北京冬季的常温下,很不容易发酵成功,只能是在“二十六,炖大肉”和“二十七,杀公鸡”之后,家里面已经热气腾腾的条件下,才最容易把面发酵好。这发酵好的面,才能在第二天蒸出上好的馒头。

  在年前的这两天,老北京的人家,家家户户还要继续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这两天的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

  各种必备物品买回来了之后,老北京人还要张贴上各种各样的具有浓浓的年味儿色彩的年画、春联、窗花、福字和各种神符,称为“贴花花”——也就是老北京口中的“年纸”。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中国古代,人们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窗花又称“窗户花儿”,是民间一种纸剪艺术品,一般人家是用红毛边纸剪刻成镂空的各式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表示迎春。

TOP

纪连海:腊月二十九,蒸馒头与贴倒酉

  纪连海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01日

  新桃换旧符啦

  纪连海

  今儿是腊月二十九,老北京的民间谚语中有“二十九,蒸馒头”一说。北方还有不少地方的年禧歌谣是“二十九,贴倒酉”。这一天,蒸馒头都有哪些讲究?为什么要在蒸好的馒头上面点上五个红点儿?蒸出的馒头如果裂开个口子有什么寓意?“倒酉”是什么东东?贴“倒酉”象征着什么?

  老北京人“二十九,蒸馒头”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蒸馒头”的讲究可多了:蒸好的馒头上面要点上五个红点儿,以示鸿运当头。点红点儿所用的东西,就是先把一小块儿红纸蘸上点儿水,然后再用一头儿很齐的、五根儿高粱秸秆儿捆在一起的东西,蘸上一点儿这被水浸湿了的红纸,最后再点到即将成熟的馒头上面。几分钟之后,上好的馒头出锅啦,一切就OK啦。

  过年的馒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佛手形的面饼为“福”、桃形的豆包为“寿”,还有名目繁多的雕刻精细的面模可以制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饼、喜庆丰收的双鱼饼、富贵满堂的园福饼等面食。“忙年”是一个充满喜悦、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除了“蒸馒头”之外,还要蒸些带枣的,带馅的,带花儿的,诸如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如若因为火候太大导致蒸出的馒头裂开了口子,得马上说上一句,“瞧,馒头都笑了”。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还是有不少人仍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作“小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过去的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腊月二十九早晨请祖。

  老北京人认为,因为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王爷已经上登天界,一直要等到大年三十才会回到人间视察工作,故而从腊月二十五到腊月二十九的这些天里,人间百无禁忌——所以,此时的人们,可以趁神灵不在家的机会随意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

  其实,此时操办婚姻大事的真正原因在于,岁末年终之际,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为孩子们操办婚姻大事,既有时间和精力,又有丰盛的食物作为支撑,这绝对是一个好时机。

  除了“二十九,蒸馒头”,有些地方还有“二十九,贴倒酉”和“二十九,查风斗”等说法儿。

  “倒酉”是年禧期间民间粘贴的一种吉祥物,“贴倒酉”即指新桃换旧符。“倒酉”俗称“小挂钱儿”,上端是一涂以金粉的红色菱形方块,印有“福”字,表示“福到了”。除夕前一日,买卖家的幌子、钱柜、货箱;一般居民家里的箱、柜等器物上;农家的牲口车车辕、大车轱辘、篱墙、草垛、碾台上、手推车、筐……均贴这种“倒酉”,以象征“财宝到了”、“金钱有了”。有的“倒酉”制作比较简单,只是在小挂钱儿上写一“有”字。

  “二十九,查风斗”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过去北方冬季大多靠烧煤炉取暖,查风斗是为防煤气中毒,同时也要查查其他安全隐患,特别是防放鞭炮时不要引起火灾。

TOP

纪连海:除夕夜“熬一宿”

  北京晚报 2011-02-02

  今儿是大年三十,今夜,庚寅远去辛卯将至。老北京的民间谚语中有“三十晚上,熬一宿”之说。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守岁?守岁有哪些老例儿?年夜饭有哪些讲究?为什么要分成两顿吃?“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什么意思?“更岁饺子”应该哪个时辰吃?饺子形状有什么寓意?燃放鞭炮有哪些说道儿?

  除夕夜“熬一宿”

  纪连海

  俗话说得好,“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一天。因为,只有这一天,孩子们才可以穿上新买的或新做的衣服,放肆地点着炮仗,信马由缰地哼着吉庆的歌儿,玩儿啊,乐啊。

  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和报账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实际上,老北京人的年夜饭是分成两顿的。

  晚上五点多钟开始,老北京人就开始吃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了。

  在吃这一顿饭之前,老北京人还有很多事情要办。其中,必须要办的事情就是贴“春联”、“福”、“抬头见喜”、“肥猪拱门”、“牛羊满圈”、“出门见喜”有新婚夫妇或考试得中的人家,还要贴上“双喜临门”等吉庆祝福的话。然后便是放鞭炮这个鞭炮一般都要由家里的男性家长或长子或长孙来主放。

  此后,便是家家户户最为热闹愉快的时候了。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象征着年年“吉庆有余”的鸡和鱼。主食一般是以馒头和米饭为主。这一天,即使不会喝酒的孩子,家长也要让他们多少喝一点,以示全家人长长久久。

  这顿饭吃完之后,就到了“守岁与接神”的时候了。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人家儿都吃得起纯白面做皮儿的饺子的,饺子馅儿里面肉的多少也会因为各自家庭的状况而多少不等。之后便围坐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瘟病邪疫赶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老北京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需要简单交代一下的是,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一般而言,老北京人是在“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此时,就到了老北京人吃“更岁饺子”的时候了。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TOP

纪连海:正月初一“三元”“三朝”拜大年

  北京晚报 2011-02-03

  今儿是正月初一,老北京的民间谚语中有“正月初一,拜大年”一说。也有一些地方的年禧歌谣是“正月初一,扭一扭”。正月初一为什么又称“元旦”?拜年都有哪些老例儿?作揖为什么要用左手握右手?什么情况下要行叩拜大礼?啥时该道万福?压岁钱有什么寓意?

  “三元”“三朝”拜大年

  纪连海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和贺年,是我国行之已久的一项重要习俗。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老北京人的拜年方式是文明、卫生、庄重、大方且没有身体上的接触的。

  具体而言,清朝以前,人们的拜年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种: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的拜年习俗逐渐在老北京流行起来,此时,人们的拜年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种:一是蹲安。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晚辈给长辈行这种礼仪的时候,具体姿势是作为晚辈的男子左脚先向前迈一步,左手顺势扶膝;右腿跪下,右手顺势下垂。平辈之间在行这种礼仪的时候,姿势不必到位。二是跪安。只可在“天地君亲师”五者面前行此大礼。具体姿势是男子左脚先向前迈一步,左手顺势扶膝;右腿跪下,右手顺势下垂;左腿再下跪,右手顺势扶膝。

  20世纪以后,鞠躬逐渐成为老北京人的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此外,万福是老北京古代妇女通用的礼仪,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很少有人如此了。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大年初一扭一扭,一般是指初一下午可以去逛庙会,人们可以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打太平鼓等,尽情地放松身心。

TOP

纪连海: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北京晚报 2011-02-04

  今儿(2月4日)是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年禧歌谣中还有“正月初二,回娘家”一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请的财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赵公明元帅?还有的地方是关圣帝君?大年初二当天早晨的家宴为什么要吃馄饨?正月初二回娘家时,有哪些老例儿?

  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纪连海

  关于正月初二祭财神的情形,《中华全国风俗志》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正月初二各家祭财神,其所祭财神,有由店铺购买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来。此类童子大半为贫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文钱,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送财神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既满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时所供为鸡和活鲤鱼,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须赴彰仪门及财神庙烧香,并借元宝,惟借一枚需还十枚。”

  老北京人由于身份和职业各有不同,所以在供奉和祭祀财神上也是各有不同。老北京人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每到大年初二,都要临时从香蜡铺中“请”来一幅名为“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纸像上印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干丞相。除了“增福积宝财神”外,南方各省客居北京的商人则祭祀武财神,一般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印有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的纸像。而山西人及北京附近省份的人在京城开的小作坊、小商店供奉的则是关圣帝君。

  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不论平时是否供奉财神,也不论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财神,都要在正月初二祭财神,为取新年进宝得财之意。初二当天早晨的家宴必须是馄饨,也叫“元宝汤”。因为馄饨的形状像元宝。吃馄饨就是招财进宝,取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的意思。

  一般元宝汤的馅儿有两种:一是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一种是以羊肉、白菜为馅。

  王府宅门及绅商富贾在供品上是相当讲究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号,在历年祭财神时都用五宗大供:一、整猪或用猪头、前后爪、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猪;二、整羊或者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鸡;四、整鸭(鸡鸭煺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五、红色活鲤鱼两条,用红绿线拴上,供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又叫“一鱼二龙”,有借水得财之意。

  正月初二当天,除了在家里祭祀财神外,还不能算是完全了却心愿。有条件的还要郑重其事地去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内进香。每当这时候,三更半夜就会有人起床等候在城门口,等到开城门后争取去烧“头炷香”。

  初二早上天刚破晓,街市上祭财神的爆竹声就会响成一片。街道上车水马龙,有钱人驾马车、轿子车,一般人家骑着驴,还有的干脆步行,大家都朝五显财神庙奔去。一些喜欢耗财的富裕人家,刚进广安门就开始从车窗往外撒铜板,表示进香的路上大做济贫的善事。

  正月初二这天,嫁出去的女儿们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义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回娘家这天,丈母娘要给女婿煮两只荷包蛋,家境好的也有煮四只六只的不等,而且煮好荷包蛋后要亲手端着,笑眯眯地望着进门的女婿,只待姑爷亲亲热热地喊一声“妈,您老过年好”,便答应着赶紧递给姑爷享用。

TOP

纪连海:正月初三 走亲访友逛庙会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05日


  今儿是正月初三,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三是走亲访友和逛庙会的日子。正月初三为什么又叫“小年朝”?北京的庙会始于什么时候?北京的庙会都有哪些活动?

  逛庙会啦

  纪连海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民间对正月初三很重视。据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后又称“小年朝”。所谓“小年朝”,就是初三再掀“年味儿”高潮。初一、初二未办之事,这一天可以补办,人们又多了一个走亲访友“拜年”的日子。 “年味儿”亦即人情味。春节拜年,就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吃的方面,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的说法,饼是圆形象征团圆, 蛋饼相粘,象征骨肉相连。这一天,有些地方有禁食米饭和豆类的习俗,因为“豆”与“斗”同音,不吉利。

  现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也会举办传统的庙会或花会,主要有地坛的文化庙会、白云观的民俗庙会和龙潭湖的大型花会,还有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等。各个庙会都依然保留着传统特色,像地坛庙会,有“祭地”表演;白云观庙会上有“摸石猴”、“打金钱眼”等传统节目;厂甸庙会还保持着庙会的最初形式,不售门票等。

  而始于辽代的老北京庙会,最早被称为“上巳春游”,其真正兴起则是明代的事情。旧时的庙会与现在的庙会不同,现在的庙会,多是每年春节一次,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八左右结束。而旧时的庙会不局限于春节才有,据《都门纪略》载,每月逢三在土地庙,逢四在花儿市,逢七、八在护国寺,逢九、十在隆福寺,每月初一、十五、十六在东岳庙,每月逢初一、十五在药王庙;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在火神庙厂甸、曹老公观,正月十五在黄寺、二十三在黑寺,正月十八、十九在白云观,三月初一至十五在蟠桃宫,四月初一在西鼎,五月初一在南鼎,五月在都城隍庙,此外,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在南城隍庙都有庙会,但最热闹的还是春节期间的庙会。

  因为老北京的寺庙多,所以老北京的庙会也多。根据1930年调查统计,当时较大的庙会,城区就有20处,郊区有16处,在这些庙会中,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合称五大庙会。这五大庙会中若再以大而热闹者来论,则当推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

  老北京庙会的情境可以说不是“热闹非凡”四个字就能形容得了的,这里不但有风味小吃,民间花会,还有星卜和技艺表演。风味小吃中有扒糕、糖葫芦、羊霜肠、煎焖子、八宝茶汤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技艺中有摔跤、双簧、拉洋片等。

  当然啦,老北京庙会上不仅有吃有玩,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还有许多日用之物,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大庙会在经营上还有自己的特色,隆福寺以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交换洋烟画为主,还兼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护国寺、白塔寺庙会以百货、花鸟鱼虫为主;土地庙以土产、百货为主;花市则以鲜花和各种人工制作的花卉为主。

  每到庙会时,京城各处的百姓汇聚而来,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有参加宗教活动的,还有观看花会表演的,十分热闹。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TOP

纪连海:正月初四:吃“折箩”与表孝心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06日

  今儿是正月初四,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折箩”。“折箩”是什么?老话儿里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这里的“官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大年初四格外强调儿女要向父母表达孝心?

  吃“折箩”啦

  纪连海

  大年初四这一天,老北京有全家在一起吃“折箩”的习俗。北京人口中的“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在过去,老北京一般的商店都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另外,一般商家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何要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才是俗传财神生日,因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早晨,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下午三点,接五路财神仪式的准备工作开始,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头一碗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

  接五路财神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此时,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据传,在远古时期没有生物,女娲用七天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和人。初一占鸡、初二占狗、初三占猪,初四则是羊的生日,羊“乳必跪”,是孝顺祥和之物。因此,儿女在这一天应为父母做一件体现孝道之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此外,逛庙会仍是人们春节活动的热点。说到逛老北京的庙会,那可是有非常多的讲究的。一般而言,要遵循下面的原则:“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这里,说的是不同的时间,老北京人可以逛不同的庙会。比如,到了正月十八和正月十九,那就一定要到白云观,因为这两天白云观有“神仙会”和“燕九会”。民间传说,正月十九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诞辰日。十八日,会有神仙化装来此,也有人传说是邱真人,化装成乞丐,或老者,或孩童来到观中,凡有缘者,可得相会。于是众多善男信女们便寄宿于白云观中,盼望着能与神仙结缘。

TOP

纪连海:正月初五:“破五”煮饽饽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07日

  今儿是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煮饽饽啦

  纪连海

  老北京人“破五”这一天的风俗有摆宴席、放鞭炮,吃象征“元宝”的饺子——“煮饽饽”。“饽饽”谐音勃勃,以取勃勃升起之意,寓意着招财进宝。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没有一家不“煮饽饽”的,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正如咬春的“咬”字一样,含有“剪彩”的意思。“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也有些地方又把大年初五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画句号了。其实,据传关于“破五”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第二种说法认为,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第三种说法是,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由于初五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五“送穷”,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除了送穷神迎财神,这一天也可以开市贸易了。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开市大吉、招财进宝。

TOP

纪连海:正月初六:走一走与祭厕神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08日

  今儿是正月初六,老北京“年初六,走一走”的习俗都有哪些讲儿?为什么要“祭厕神”?初六跟马到成功有啥关系?


  六六顺啦

  纪连海

  老北京有“年初六,走一走”的习俗,青年人可以陪着父母逛庙会或是到各处走走。初六还有看望老师、长辈的传统,以谢伯乐“马遇知音”之恩。

  虽然老北京人早在“破五”这天已经“送穷”了,将房里屋内的垃圾、破烂统统送走并付之一炬了,但厕所里的粪肥却还得等到正月初六才开始清理、打扫,并将粪肥送到秧田灌溉或送到菜园浇注。按照老北京人过去的传统,农家多在正月初六这一天开始下田耕地,以示春耕开始。“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尽人皆知的一句普通农谚。作为农耕民族,普通百姓对于农家肥格外依赖,对于主管厕所的神灵则更加崇拜。新年第一次挹肥,喜好拜神、敬神的老北京人自然要对厕神祭祀一番。这些习俗,老北京人美其名曰“祭厕神”。

  中国民间信仰普遍认为厕神即紫姑神。

  紫姑神信仰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至明清不衰。正月初六老北京人挹肥之后拜祭紫姑有以下三重寓意:其一,祈祷丰年;其二,感谢神恩;其三,问卜吉凶。世世代代以农为生、靠天吃饭的中国人,每一天都企盼着能够风调雨顺,一分耕耘必有一份丰厚的回报,以至于丰衣足食,岁岁吉祥,年年和美。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勤劳是应分的,所得来的丰收并非就是自己劳作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上天、土地、众神对自己的眷顾和恩惠。

  传说中初六占马,即马的生日。马为六畜之一,这一天,还有六六大顺,马到成功的美意。

TOP

赵书:正月十二:抖空竹与摇风车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14日 16:07 来源:北京晚报

  今儿是正月十二,老北京的习俗有抖空竹、摇风车、敲锣鼓等游乐活动。为什么说十二是个吉祥数字?寓意着好事成双?“正月十二,抖空竹、摇风车……”都有哪些讲儿?

  抖空竹与摇风车

  赵书

  正月十二,好事成双。十二这个数字正是“应天合人”的双数,因而成为国人特别喜欢的一个吉祥数字。人有十二生肖,天上星区有十二宫、古乐有十二律、 《红楼梦》中有十二金钗、八大处有十二胜景、一年有十二个月……古人认为十二反映了日月更迭、人体运行的规律。所以,在安排年禧活动时,人们喜欢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办理个人的社交事务。在这期间,北京的习俗有抖空竹(和谐之声)、摇风车(欢乐之声)、敲锣鼓(太平之声)等游乐活动,人们还可以走亲访友、结伴出游、制作灯笼、排练花会……

  (作者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