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怎样让“礼”回归精神本质?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当代社会需要重塑“礼”文化

2011年01月26日 17:5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元旦刚过,春节将至。走在城市的街巷里,细心的民众都会留意到,一些店铺悄然挂上了“礼品回收”的牌子:高价回收名烟、名酒、冬虫夏草……。而且,除了在路边随处可见的“礼品回收”,如今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礼品回收”的网站、广告、邮件。(1月26日《宁波晚报》)

  从表面上看,“礼品回收”解决了一些人家里礼品太多,吃不完,用不完的难题,有利于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是件好事。但是隐藏在“礼品回收”后面的,却未必都是好事,比如一些掌权者借着逢年过节大肆收礼,然后再通过“礼品回收”把这些礼品换成现金,等于是把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灰色收入“洗白”了。

  很显然,这样的“礼品回收”,实际上是帮了国家反腐倡廉的倒忙,国家有关部门理应通过加强监督,甚至是采取措施对这一行业进行整治,以达到反腐倡廉,斩断这一灰色利益链条的目的。

  但是从根本上说,从“礼品回收”这一新兴行业上反映出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个别官员的贪污腐败,而是整个社会在“礼”文化上的严重错位。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重塑“礼”文化入手,在全社会树立正常、健康、符合传统观念的“礼”文化。

  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礼尚往来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在百姓自发的“礼尚往来”中的“礼”,往往只是“情”和“意”的代表,人们更为看重的是附着在“礼”身上的“情”和“意”,所以才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之说。但是再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礼品回收店回收的礼品,多是名烟、名酒、名茶,价格不菲,远远超过了一般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水平,送礼者和收礼者,更看重的是礼的价值而不是上面的情意,否则,也就不会把人家的“情意”拿来换钱了。

  社会“礼”文化的错位,不但给掌权者的腐败寻租提供了操作空间,而且也加重了普通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因为除了少数人有求于官,不得不送礼外,普通人之间也有通过送礼联络感情,拉近人际关系的需要,在重“礼”而轻情意,或者是礼的价值越高,代表情意越重的社会风气下,人人都只能选择“重礼”而无法送出“薄礼”。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很多人不堪重负,让“礼尚往来”越来越变味,变质,最终从情意沦为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

  所以说,不管是出于反腐倡廉的需要,抑或是扭转社会不正之风的目的,都应该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重塑我们的“礼”文化。 苑广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