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家来说说春联。。。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大家来说说春联。。。

大家来说一说你跟春联的故事?贴一贴您家今年的春联?


转几个新闻帖当作“小引”──

中国春联文化前景堪忧 孩童竟不知春联可手书

2010年01月24日 2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茂名一月二十四日电 (梁盛 肖子力)二十四日上午,广东湛江有关部门举行“迎新春、送春联”活动,众多书法家冒着寒风现场挥毫,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

  现场市民感慨,多年没有见过手写的春联了,有一种亲切的怀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也有不少前来围观的孩童疑惑:咱家门口贴春联都是印刷的啊,手写的行吗?

  市民肖先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他一边给孙子讲解中国春联的历史由来,还不停解答旁边小朋友的疑问。肖先生感叹:“现在的孩童都不知道春联原来是手写的,认为印刷的春联才是正规的,手写倒成了‘盗版’的。”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过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宋代开始盛行,非常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以喜庆寓意为主。

  “在过去,如果你能写一手好字,每到贴春联的时候,乡里的亲戚朋友都会拿着春联纸、排着队在门口等着给他们写对联,可近年来,这种习俗开始消失了。”有民间学者对手写春联濒临“退出”历史舞台深感遗憾。

  市民郑小姐告诉记者,她所在小区居民家张贴的春联,全部都是印刷品,且内容大都雷同,“春回大地光景美人逢盛世喜事多”、“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随处可见。

  从事书法艺术研究的陈老先生表示,他曾在农村给人写了二十年春联。与传统的手写春联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样式,印刷的春联千篇一律,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

  有学者指出,中国贴春联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当前印刷品春联“一统江山”是春联文化的萎缩,这种“快餐式”春联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冲击的是个人自身创作的欲望。“这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也是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危险信号。”(完)

TOP

东岳庙送春联“虎”句受欢迎
2010/02/06 21:5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本报讯(夜线报道组)今天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日子,市民一早在东岳庙门前排起长队,等着领春联。

  今天早晨8时许,记者来到朝阳门外东岳庙时,等着领春联的市民已经排起长队。上午9时,10位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大师现场创作春联和“福”字。

  记者注意到,此次由北京民俗博物馆专家挑选出的十余对春联词句中,过半词句都会出现“虎”字,这样“应景”的春联很受市民欢迎,“中选率”非常高。

  东岳庙的工作人员表示,小年送春联是这里的传统,已经持续了十余年,很受市民欢迎。

  “虎联”精选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春风浩荡神州绿虎气升腾岳麓雄四海龙腾抒壮志千山虎啸振雄风人逢盛世精神壮虎跃奇峰气势雄

TOP

难忘的手写春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 07:21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冯 硕

  每年春年前,人们总能看到一版版印制精美的春联,镶着金边、镀着金粉、精致华美,无论内容还是工艺都无可挑剔。但总感觉少了一点儿什么,就像超市里卖的饺子,虽然可口,却远不及家人包的饺子亲切、温馨。

  过年贴春联,是自古相传的习俗,大红春联一上墙,年的喜气就出来了。小时候在农村,对贴春联非常重视,院里每间房的门口、窗户以及院墙、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贴得好不好可与一年的福运大有关系,马虎不得。春联不仅仅象征着春节的喜庆,而且是各家各户的脸面,谁家春联上的字美、词句工整,谁家就更有面子。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爷爷写的,他是一名小学教师,毛笔字写得好,行楷隶篆各种字体样样拿得出手,还要代写左邻右舍的春联。爷爷对每户人家的所需了然于胸,一边裁纸一边就计划出来是哪个房间用的,我和父亲则在一旁负责研墨。

  爷爷通常先写邻居家的,最后才是自家的。他根据对联的字数,先将红纸对折几下,展开,平铺在炕桌上,纸上便有了大小一致的方块折痕,并将两个镇尺压于纸面。记得当时写的春联,有一部分是从书刊上抄写的现成联,譬如“大门外青山绿水,草堂内福寿康宁”、“瑞雪兆丰年,神州万户春”、“书香门第春常在,忠厚人家传家远”等。有一部分则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现编现写的,如有的人家是做生意的,就写上“日进斗金、财源滚滚”;有的人家老人高寿,就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反正是怎么喜庆怎么来,不外乎幸福、健康、平安之类的内容。

  年三十上午,吃罢早饭,就该贴春联了。由于数量众多,全家老少齐上阵,做糨糊、刷糨糊、贴春联流水作业,忙得不亦乐乎。爷爷在屋里一边往春联上涂糨糊,一边告诉我们哪副春联贴在何处。不说不知道,原来春联的种类很多,“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一时间,大大小小的门口、窗棂上方、各个角落,一片红色,整个院子充满了节日的喜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花钱就能从市场上买来称心如意的春联,但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鲜之感。我还是时常想起那些手写的春联,因为它把年味都写进了里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中国质量报》

TOP

  第一次写春联(图)

  句艳华

  时间:2010-02-05 00:5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紧握毛笔的手竟然不自觉抖了起来

  春节将至,让人的心充满期待。

  春节的印象对于我来说,是触目可及的中国红。最渲染气氛的,要数贴在门上的春联。一家老小,到店里买红纸,写对联,打浆子,踩着板凳贴对联,还有人专门站在旁边负责监督对联贴得正不正。这种举家协作的气氛,让人感觉暖洋洋的。

  当然这写对联用的红纸也是有讲究的,最好选 “万年红”,颜色不沾手,褪色也慢。每次叠纸、裁纸时,我们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个闪失,否则大过年的,总感觉别扭。从前我家住平房,门窗多,再算上斗方,还有“福”字儿,“抬头见喜”等,需要写的对联总要十几副。即便是烧火的炭堆、米缸面缸、衣柜,都要贴上一条单联,上写“炭积如山”“米面如山”等字。掀下零落的旧对联,贴上鲜艳的新对联的时刻,仿佛真就把春天迎进了自家小院。对联的红光和镶边的金箔纸的金光映在人的笑脸上,给人一种“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感觉。

  起先,我家的对联都是请父亲的同事来写。我上高中那年,父亲工作调动,再去找人家就觉着有些不太方便。父亲便发了愁,决定让我来写。对联是门面,漂不漂亮,真是关系年节的心情。大家过节时走亲访友,都要先看看门上的对联,字不好的,还会笑这家人没文化。我不敢写,父亲便百般鼓励,让我不要紧张,权当练字。

  腊月二十九那天,父亲如同书童一样将红纸裁开,又按常用的七字联叠好,摆好笔墨,一并放在了我面前。我如同旧时应考的书生一样紧张,紧握毛笔的手竟然不自觉抖了起来。从前喜气洋洋的红纸,忽然变得有些凝重,我的手直冒汗,感觉有些不听使唤了。写完第一副一看,不仅没有对齐,还稀疏不一,别提多难看了。平时看春联都章法自然,没想到自己下笔却是如此之难。

  父亲只是鼓励我放松心情写。我便硬着头皮一副一副对着报纸上的春联抄。每写完一副,我们便拿起来仔细端详。写罢后,挨个又看一遍,“及格”者寥寥。不过废弃春联,总感觉不是件好事。父亲虽有些不悦,但还是在鼓励我,能写出来就是好事!

  年三十当天,我写的对联都“站”到了院子里的每堵墙上。邻居家习字的大伯看到后还特意送了一只鼠须笔给我。但我看到那些被贴在角落里的失败“作品”,着实脸红,只暗想,来年一定要写好。

  此后每年我都要为家里写春联。开始依旧是生涩,但写到最后,往往写得又快又好,极为舒畅。父亲每必调侃:终于有一副好对联了,纸也用光了。

  如今大家都住单元楼,过年的时候,买一副来贴在防盗门两侧,门中央贴一张大“福”字便罢,不久打扫卫生时就揪掉了。联子上的字绝对工整,印刷得也很精美,却总觉得缺点什么。有的人家甚至连这个都省略掉了。每次看到没有春联的门,我总感觉像一张没有眉毛的脸,虽不碍事,但表情寡淡,没有生气。非常怀念从前过年时,到处是大红春联的景象。那时候的正月里,我们穿着新衣结伴走在街头巷尾,边走边欣赏每扇大门上字体各异、尺寸不同的对联,念诵上面的词句,评价哪家的对联最好。那种情形,别有一种情味。

TOP

图文:拿着墨香春联 才算闻到年味

2010-02-06 09:40:00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武汉)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领到春联真高兴

  图为:排队等春联

  “拿着飘着墨香的春联回家,才真正闻到了年味啊!”昨日上午,“金报周末义工队”推出第二场“春联大派送”活动。在武昌区黄鹤楼街商家社区,500多名居民领到了现场写就的大红春联和各式剪纸,喜气洋洋地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昨天早上7时不到,商家社区的10余名工作人员就来到现场做准备工作,大伙摆好桌椅、挂好横幅,只等书法义工前来挥毫泼墨。为方便居民,社区还联系各位义工提前写好200副春联,悬挂在现场四周,居民看中便可取走。

  除现场派送春联外,省剪纸协会副秘书长袁远驹等3位剪纸艺术家还为居民现场剪纸,不到1分钟,他就“剪”出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当天,剪纸艺术家为大家送去数十幅生肖剪纸图,成为现场的“抢手货”。而武昌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的袁宏斌等12人,则在现场为大家绘出富贵牡丹图,表达新年的美好希望。“平安是福”,这4个简单的字,成为昨天春联横批的主角。黄鹤楼书画社副秘书长、武汉文昌高级职校校长秦元昌告诉记者,在他所写的数十副春联中,这4个字的横批最受欢迎。“钱财不强求,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许多居民对记者说。

  为了满足更多居民的需求,当天活动一直延续到中午近1时才结束,许多居民更是远道而来,向书法家们“讨”得墨宝。今日,“春联大派送”活动将走进硚口区汉水桥街营北社区,居民可就近领取。

  残疾人自撰春联表谢意

  “送真情送温暖阵阵暖人心,感谢党牵挂我恩情铭记心。”昨天,家住商家社区的盲人张新灿请书法家为自己写了这么一幅对联。“今天回去就让儿子贴到家门口。”他高兴地说。张新灿今年61岁,他和老伴都是盲人,平时邻居们对他们都很照顾。“每次我出门买菜,他们总把我牵到菜场。”去年10月,社区特意向街道申请,将张新灿家门口一条大约60米的小路修成盲道。“这样我出门方便多了。”张新灿说,对于这份恩情,他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我只能把感激之情编成对联,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热闹场景勾起爹爹回忆

  家住积玉桥中山路的谢艳鸣“大获丰收”。记者采访他时,手里拿着春联、窗花和刀刻画的谢艳鸣笑得格外灿烂。原来,谢艳鸣昨天早上第一个赶到活动现场。他先请知名书法家、江城八怪之一的“刀怪”杨贤毅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龙腾虎跃人间景,鸟语花香天地春”;接着,他又去排队领窗花,还请书法家给自己的笔记本上留下签名……两个小时下来,谢爹爹忙得不亦乐乎。他高兴地说:“送春联的活动很有意思,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过春节各种风俗和场景,下次我还要参加!”

  文化馆长教居民贴对联

  昨天,武昌区文化馆馆长吴靖东也到现场为居民书写对联,他的字曾多次在文化馆展览,受到居民的追捧。居民一看到他,就聚拢过来。


  有些居民还拿来宣纸,请吴靖东送字。48岁的居民陈智彪要了副“瑞气集门”,他高兴地捧着说:“我要回家用框裱起来,放在家里喜庆。”30多岁的杨女士则为侄子要了副“温故知新”,希望侄子好好学习,学业长进。吴靖东一边写字,一边解释说:“上联要贴在门左边,下联要贴在门右边,横联的字要从右往左写。”

  除了杨贤毅、吴靖东,还有10多名书法爱好者现场为居民送字。整个上午,商家社区门前挤满了居民,大家剪窗花、领春联,拍照留念,一片欢声笑语,大家提前过了一个喜庆年。

  (文图/记者程翔、叶纯、王璐、余梅、甘琛 实习生刘娟 通讯员解卫峰、徐岚) (本文来源:楚天金报 )

TOP

  过年贴春联起源于“符咒”的传说

  文章作者 :佚名  来源:海之子网 发布时间:2009-3-4 19:32:36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串联来源于“符”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与皇帝的传说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文学释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

  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读、贴春联的讲究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台湾版的PPT文件,是教孩子们怎么贴春联的。
英古GG也好好学学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