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转帖:中国新闻周刊评出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

同贺~~

吼吼! 那图片的背景是谁谁“自鸣得意”的书房嘛~~

TOP

中国新闻周刊第450期:十年一剑 激荡中国(目录)

2009年12月25日 1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六十年的新中国是少年中国,十岁的《中国新闻周刊》也是翩翩少年。

  让我们点燃生日蜡烛,为少年的周刊庆生,为少年的中国喝彩

  在北京冬至的深夜里忙过通宵,《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编辑们关上电脑回家时与早高峰不期而遇。此时,《中国新闻周刊》第450期开始付印,北京新的一天开始了。

  经过了奥运和新中国六十华诞庆典的北京,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与世界全球化浪潮相应而生,惊涛拍岸。中国经济的规模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扩大了十三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贸易国,同时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是《中国新闻周刊》理想主义的宣言。十年前,周刊和新世纪一起诞生,年轻的新闻人希望,以周记中国的方式,用一本周刊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集合一个时代的观念,把一本杂志写成半部思想史。

  因为信念、勤奋与才华,更因为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踏上了时代的加速度,《中国新闻周刊》和进步的中国一起奋斗、成长。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媒体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速度带来的乘积效应令人惊异地呈现,《中国新闻周刊》的广告和发行10年来的快速、稳健发展证实了这一点,即使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震荡中国的时候,即使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重构信息传播格局的时候。近年,《中国新闻周刊》又迈出了将影响力延伸到海外的战略脚步,率先打造多语种的新闻期刊媒体,肩负起了扩大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的责任。在《中国新闻周刊》中文版登上三十九级台阶进入人民大会堂“两会”会场,登上国航、法航、美联航时,日文版、英文版、韩文版也以市场的方式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

      《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仰赖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部分和中国力量一个标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刊的十年生日庆典并不仅仅是为自己而庆,更是为人民而庆,为时代而庆,为国家而庆。所以,当周刊十年的生日蜡烛即将点燃的时候,对给予我们关注、厚爱和期待的国内外所有读者、对支持帮助我们的方方面面,《中国新闻周刊》心怀感念,心存敬畏。

  我们承诺,一如既往,追求一本新闻时政周刊的原创诉求。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始真相,奉献给读者最新鲜感人的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已经有太多“抄袭、拼装”的时代,《中国新闻周刊》坚持刊载的每一篇文章都必须原创,绝不让我们的刊物“注水”。

  我们承诺,一如既往,秉承一本新闻时政周刊的专业精神。这既包括了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包含了编辑部奉行的原则、操守和价值观。独立的、不受任何成见约束的调查;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表述;以事实和真相为唯一蓝本的写作;将真理和正义视为终极目标的信仰。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专业品质。

  周而复始,周记中国,十年磨一剑。《中国新闻周刊》和21世纪的中国一起进步。正如中国处于新世纪二十年战略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世界性的三十年发展大限,社会快速转型,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新闻周刊》也面临新的竞争和发展层面上的二次创业,作为公信力、思想力、影响力的平台,《中国新闻周刊》将在大量独立缜密的调查性报道基础上,在激情燃烧、理性创造的基础上,追求对现实中国的深度开掘和解析;对当今社会潮流和趋势的分析和前瞻,代言中国新生的中产阶层、助益社会,推动发展。与国家和人民一起进步,我们责无旁贷。

  六十年的新中国是少年中国,十岁的《中国新闻周刊》也是翩翩少年。

  让我们点燃生日蜡烛,为少年的《中国新闻周刊》庆生,为少年的中国喝彩。

  请看本刊创刊十周年特刊: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1999-2009。

  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450期目录

  32 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1999-2009

  36 十年·民主法治

  36 李金华的民主眺望

  40 江平:布道中国法治

  44 俞可平:民主的思想推手

  48 十年·商界

  49 全球化下的中国马云

  52 柳传志们的理想与现实

  56 马化腾的企鹅帝国

  60 十年·科学教育

  60 饶毅:批评性的建设者

  64 袁隆平:到了100岁,我还是想在田里

  68 俞敏洪: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72 十年·环保

  72 梁从诫:不简单的简单

  76 曲格平:为了记忆的山水

  80 廖晓义:苏菲的环保世界

  84 我爱问连岳之——如何成为一个公民

  88 十年·公共卫生

  88 何大一:全球公共卫生的华人使者

  92 陈晓兰:一个医生的救赎

  96 张北川:被边缘化的坚持者

  98 钟南山: 中国医学界的一座山

  100 十年·新闻

  100 刘长乐:凤凰涅槃

  104 欧阳常林:打开电视机,快乐很简单

  108 胡舒立:新闻是危险的愉悦

  110 十年·出版

  110 刘瑞琳: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114 十年·文化艺术

  114 李宇春:她一直推着自己往前走

  118 蔡国强:以火药和时代脉搏互动

  121 韩寒:关注社会,是一个作者生来必须的职责

  124 十年·体育

  124 邓亚萍:完美蜕变的冠军

  128 姚明:中国对美最佳出口

  132 刘翔:如果失去刘翔,中国田径将会怎样

  136 十年·知识界

  136 茅于轼:经济学家的“富平”之路

  140 秦晖: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

  144 李银河:被“裹挟”进去的斗士

  148 纳税人

  专栏

  158 凡夫俗子尚可“绿”乎?

  160 “庸常的恶”之外

TOP

贝贝特总经理刘瑞琳:用最好的书赢得市场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2009年09月04日21:15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的分支机构“北京贝贝特”的出版理念,一位随和且不善于辞令的女领导带领一帮年轻人,做出来的书却是能够把握时局,且充满人文思想的一批好书。身为总经理的刘瑞琳,她自豪的称自己的编辑队伍“都是一群爱书如命的人”。从贝贝特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出,刘瑞琳对好书的内心坚持。

  搜狐读书:欢迎光临“搜狐文化客厅”,今天是BIBF开幕第一天,非常有幸请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瑞琳女士。

  刘瑞琳:大家好!

  搜狐读书:北京贝贝特公司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最近几年一直出版很有质感的图书。比如,今年上半年也推出了不少引起关注的作品,比如梁文道的《常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质疑品牌的《NO LOGO》等书。另外,生活书中有出版戴军的《食色男女》。此外,贝贝特还有以“温故书坊”、“温故影像”、“电影馆”等系列图书构成的人文社科艺术图书。贝贝特的书总体上让人感觉,既有畅销书在时代喧嚣中引人思考,又有一些很有积淀的书,让人系统了解这个社会的深处内涵。你是怎么抓住这种“潮流中的淡定”的出版风格的?

  刘瑞琳:我觉得主要还是靠心中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从容积累加努力创新吧。做出版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要积累和创新。书嘛,总是要传播文化、传播思想,肯定应该是引领潮流,不能是跟着潮流。

  搜狐读书:贝贝特公司的理念中,有一条“注重图书的视觉冲击力和综合表现能力,注重形式对阅读的影响”。为什么如此关注形式?

  刘瑞琳:因为人都是要追求审美、追求感受力的,人人都喜欢漂亮。大家阅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追求,就是一种享受,其中书的形式有很大作用。书是一种载体,每种载体都要有一定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大家喜欢的,跟内容是相配套的,是协调的,这样才能产生美好的感觉,书才能令人爱不释手。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爱书人纯粹是为了喜欢形式才买一本书。形式跟内容是一体的,而且要以这个形式来更好地展现内容,怎么可以不重视形式呢?!

  搜狐读书:你主编了“温故系列”,能谈谈做这套系列丛书的初衷及感受么?

  刘瑞琳:初衷就是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拥有未来,所谓“温故知新”。“温故系列”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6年了,而且今后还会做下去。温故能有今天的影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能够以一贯的态度,持续坚持做下来。“温故”其实有一个连续出版物叫《温故》,还有一个《温故书访》,还有一个就是“温故影像”。温故系列出版物就是1、2、3、4……连续出版,这是主体,加上“温故书访”和“温故影像”这两个翼。这就像是“一机两翼”,共同组成这个系列。

  搜狐读书:您对“温故系列”倾注了很多心血,有什么感受?

  刘瑞琳:做“温故系列”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年轻读者的反应。我们坚持做了6年,比较难。对我们来说,当然有一定的责任感,有一种文化使命感,觉得大家需要了解历史,需要了解历史的细节,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很多人会觉得它是年龄比较偏大,喜欢怀旧的人才会看,而实际上有一些年轻人很喜欢读,这让我们体会到做这个书的价值,像福建一个小伙子非常关注“温故系列”,他会经常写信来说他在“温故”中理解了什么什么问题,或者说有什么什么体会,我觉得这些都会让编辑有成就感。

  搜狐读书:近段时间社会上兴起了读共和国历史的热潮,您怎样看待社会上阅读历史的热潮呢?

  刘瑞琳:好像前几年似乎有阅读历史的热潮,但我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只是表象。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是要读史的。

  搜狐读书:贝贝特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国内外人文社科类作品。对于引进版图书,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今年是否关注到比较优秀的国外的人文类作品?

  刘瑞琳:我们选择引进图书,最主要的标准有几条,重要作者;经典作品;可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介绍西方文明文化思想的书籍; 中国图书市场缺乏的书籍等等。前提是我们要努力了解中国读者最需要的是什么书。

  搜狐读书:今年关注的引进版的书是什么?

  刘瑞琳:我们有一个持续关注的作者,约翰·伯格,他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小说家,画家,备受苏珊桑塔格的推崇。我们已经出版了他的《看》《观看之道》等书,马上推出他的《我们在此相遇》《讲故事的人》《约定》三本书。

  搜狐读书:除了引进版的,原创版的是什么?

  刘瑞琳:今年卖的最好的是梁文道的《常识》,这应该是原创吧。还有易中天(易中天博客,易中天新闻,易中天说吧)的《我山之石》,这本书写得很通俗,我们尤其想推荐给年轻人,目前大家都想从西方思想中借鉴一些东西,这个书名,其实就是说我山之石也可以起一些作用。下半年除了梁文道、陈丹青都会有新书出版外,我们会在11月重点推出蒋勋的几本新书。

  搜狐读书:去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之后,你曾在搜狐文化客厅中谈到对今年中国作为主宾国的一些期待。中国的人文类图书在国外的表现如何?

  刘瑞琳:我去年其实就说到一个词,我觉得要心态平和,其实你的影响力不是你喊出来的,不是说我要有影响力就能有,这个东西真的要去积累,要去创新,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而这个影响力并不是说“一厢情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进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但心态平和也非常重要。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应该说现在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或者越来越重要了,但单从出版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出版创造力跟国外很多国家差距还是很大的。

  搜狐读书:今年的BIBF您会重点关注哪个国家或哪个出版商呢?

  刘瑞琳:实际上我们都会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合作伙伴。西班牙是主宾国嘛,我会去重点看一看。

  搜狐读书:您对现在的年轻人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瑞琳:不急不燥吧,因为现在很多人读一本书恨不得要从这本书中直接得到什么东西,我觉得书给你带来的是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多元的生命状态,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哪一本书能给你带来的,我觉得大家真的能在读书中做到不急不燥的话,你就真的能在读书中得到很多。

  搜狐读书:谢谢您,希望您将来能够常来。

  刘瑞琳: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