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讨会(草案)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吕老大、晓辉兄在雾霾蔽天的苦闷日子里,开出2014的中国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的话题,对民俗学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救赎,让各位放下对环境的忐忑,转向学科出路的寻找。从此理路进去,朝暮思虑,在“赚得英雄尽白头”的同时,也真的可以提升民俗学在国家国际学科的影响与地位。我为二位的学术志向与人生情怀感动,并为之鼓与呼。当然我也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TOP

回复 46# 的帖子

十分同意,户博士的观点,民俗学研究的是个体或群体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物理研究,不是西医瞧病。记得钟先生说,民俗学者对于研究的对象应该有理解与同情,刻板的封闭性的科学实验是没办法完成对人的真正研究。

TOP

回复 62# 的帖子

对于夏兄的质疑,可以理解,我们不能替代民众自我的生活选择,没错。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对现实社会状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方向性建议。我的考虑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化过程中,百姓从原有的生活框架中,被动地裹挟进现代生活,他们失去了传统的稳定生活框架。在上层对民间的持续否定中,又没有建立起以百姓生活为中心时空秩序,日常生活秩序处在单一社会政治控制之下,民间自我服务传统破碎,一旦这种行政控制失效,日常生活就会出现无序混乱状态。这样的结果将是对健康社会的威胁。我们虽然无力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强调日常生活秩序重建的目标。我理解的秩序是社会资源、关系、结构的合理配置,日常生活秩序,是指在稳定的时空框架下,民众按照习惯性的生活传统,合理地配置自己的生活资源,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完善相应的社会结构。有秩序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内心相对平静,外部生活环境相对稳定,欲望与诉求能够合理表达,生活目标固定,凡事皆有预期的生活。我所说的重建是针对民间缺乏完整的生活传统而言,而这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应有的。我们可不探讨高深的哲学,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社区与乡村考察,去观察新型社区与衰变乡村的目前状态,根据日常生活秩序化的目标,修补、重建日常生活秩序。这里不简单是一个交往行为正常化问题,更深层次是我们对日常生活概念的理解,是去复兴与培植一种生活传统。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同意虎彬兄的论析,我们关心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的人,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向与出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