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
□ 张志鹏
一个社会如何安排收入分配,往往内在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方向与效率,当收入分配制度被改变后,人们的生产行为及经济发展状况都会随之改变。例如,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就实现了从“按劳分配”向“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大转变。当制度能够确保生产要素投入可以获得合理收益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拥有的土地、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到生产活动中,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相反,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要素投入与收入水平无关,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激励机制,从而会陷入“低效率均衡”状态。
大体来说,有3种分配方式: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二次分配,而个人出于自愿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称为第三次分配。事实上,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传统认知也会参与到收入分配制度的选择和构建过程中,对收入分配制度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使得多种多样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世界各国并存。
由于早期宗教经典被视为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所以几乎所有的教派都有自己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例如,佛教认为人间的财富来源于大自然界的生力、众人的助力和个人辛勤的劳动力。因此,在分配时,除了要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的幸福上,同时还要将财富回馈大自然,保护赖以居住的环境,更应对父母、师长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照顾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这样才不会违背佛教的因果律。同样,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多处涉及收入分配的言论,确立了相应的经济伦理。而且在实践中,宗教组织也积极地宣扬自己认同的收入分配观念,例如,天主教的多个通谕中都明确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原则。
有人认为,随着现代政教关系的分离,宗教的影响更多地限于神学、道德和社会事务上,而这些事务大多与经济态度关系不大。但实证研究却表明,传承了数千年的宗教文化传统仍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普通民众对于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一项基于美国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与不信教的人相比,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教徒答卷人对再分配都持消极态度。信奉其他宗教的人更倾向于赞同再分配,尽管其效应在统计上接近于零。分析还表明,与典型的英裔美国人相比,赞同再分配的祖先来自非洲的美国人和所有的美国黑人要高出20%。第二组赞成再分配的人是加拿大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和美国印第安人紧随其后。
社会信念和福利政策之间的互动将导致多重均衡状态。如果一个社会相信个体努力决定收入水平,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自己努力的结果,该社会将选择更少的再分配和更低的税收政策。在均衡中,努力程度将更加提高,毕竟幸运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市场产出将相对公平而且社会信念将会自我满足。这一点也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那些个人相信财富和成功更多地来自于“幸运和关系”而不是努力和勤奋的国家更容易采取收入再分配政策。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多劳多得”的传统与“均贫富”的传统都有较大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这些传统认知仍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今天收入分配制度的选择。而且,在实践中,各宗教组织也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2008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委员就一直关心着收入分配问题,他建议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力争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