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锐】影视人类学,以影像记录文化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在人类学片拍摄的早期,出于建立一门科学学科的努力和思想,人类学片的拍摄强调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和真实引申出来的一个要求就是人类学家在拍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客观、超然或客位的态度来反映被拍摄对象,并避免在人类学片中夹杂着拍摄者的情感和偏见,影响被拍摄者。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受民族志反思的影响,人类学片的拍摄思想开始转向了“分享”。“分享”的思想是一种反馈式的人类学思想,它允许人类学者在影片中反映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互动和拍摄者的情感,允许被拍摄者在拍摄结束后对拍摄内容进行讨论,提出意见。从19世纪末人类学家和摄影家使用摄影机记录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开始,经过100多年的时间,影视人类学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上世纪50年代,基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中央指示抓紧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形象化的影片拍摄也被确定为调查工作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拍摄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影视人类学理论的更新,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教学、公共教育等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影视人类学作品的制作也更加成熟,许多优秀的中国人类学片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历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以下简称世界大会)都要举行电影节,征集优秀人类学影片进行展映,并评选出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与奖品。依照这一惯例,第16届世界大会筹委会下设影视筹备小组,负责征集近年来全球优秀的影视人类学作品,并将选拔出来的入围作品在大会期间集中放映,进行评选。本届世界大会影视展映与评选的主题是“文化之眸”,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生存,城市与乡村进程,职业、性别、行业、组织的观察,民俗与文化遗产保护,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人性、文化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目前,影视筹备小组已征集到人类学民族学影片300余部,从影片内容来看,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国丰富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影视筹备小组于近日公布的影视专题论坛名单显示,世界大会期间,将召开18个影视人类学专题会议,主题分别是疾病防治与应用的影视人类学、汉人社会的组织与人类学电影、影视人类学与纪录片的对话、中国五六十年代人类学影片回顾、影视人类学的方法与实践、用于教学的民族志媒体制作的方法、宗教与媒体、云南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与实践、中国西南影像中的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诠释与摄制)、西北文化的人类学观察(文本与摄制)、影视人类学片中的女性与女性问题、区域民族志电影、视觉人类学与跨文化观察、影视人类学的应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