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推广羌语拼音文字方案

推广羌语拼音文字方案

本报讯  (记者孙雅莉)  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及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在对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与中国羌族分布核心区进行了联合调查后建议,地震使羌族语言核心区再受重创,国家应尽快采取措施,促进羌族语言文化的重建。  参与本次调查的有关专家指出,羌语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和认同纽带,羌族的延续离不开羌语,濒危的羌语传承则亟须文字。因此,尽快批准和推广羌语拼音文字方案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平衡的内在需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的语言专家为响应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要求,曾在普查羌语的基础上于1958年设计出一套基于拉丁字母的羌语拼音方案,但并未推行。198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再次启动该方案,并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省的羌语专家为顾问。在充分吸收南北方言数10个土语语料的基础上,设计出羌语拼音文字新方案,并于1989至1991年完成试点。新的羌文方案具有拼写简洁、兼顾方言差别等特点,使羌族群众应用十分方便。该方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定,于1993年报请国家民委获准试行。
  试行期间,四川省阿坝师专和威州师校开设了大中专羌语文专业。截止到1998年,两校培养羌语文专业大中专毕业生115名,并培训羌文教师400余名。他们在50余所中心小学、5所初中高中和130余所村级小学开设羌文课程,约1万多名羌族学生受益。此外,他们还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的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组进行了羌文扫盲,覆盖约两万名成人。在此期间,茂县在县乡两级广播电视台站创办播出了羌语节目,延续3年多。这些活动使羌语拼音方案具备了师资、教材、辞典、播音和编辑等基础。
  专家介绍,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汶川地震前的当地有78%的羌族人只会讲汉语,约1/5能讲羌汉双语,纯讲羌语的只是深山村寨的高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其人数不到羌族人口的2%。上世纪50年代,都江堰以北岷江两岸数十个村镇居民还使用羌语,羌族家庭3代人之间还能用羌语交流,而如今多半双语家庭祖孙之间已不能用羌语交流。照此速度发展下去,羌语必将在百年内消失。5·12汶川大地震使羌族语言核心区再受重创,不仅直接减少了羌语的传承人,而且损毁了羌族居民的社区家园和文化生态环境。专家们建议,国家应尽快批准推广羌语拼音文字的方案,以促进羌族语言和非物质文化的重建。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