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曹芸】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

【曹芸】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

  

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

  作者:曹芸 时间:2012-02-10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马克思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都曾将“异化”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切入点,分别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异化消费理论。这两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们生存的困窘、理性的丧失和人文关怀的泯灭。分析这种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异化劳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切入点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是西方哲学家尤其青睐的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哲学家都曾在不同领域阐述过异化思想。作为哲学范畴的异化,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主体自身的过程。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异化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运用这一范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建立了异化劳动理论。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物的异化,即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对立,劳动产品不再是劳动者本质力量的确认和体现,反而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其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成为异己的与自身相分离的对象,不再是一种自愿的需求而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其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个人的生存的手段。其四,人与人的异化,异化的劳动直接生产出异化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还分析了异化劳动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其中,社会分工是导致异化劳动的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将个人的劳动限制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必然促成人的片面发展。分工将个人劳动定性,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强制性和统治性的,因此它直接造成了个人劳动的异化:“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37另外,分工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劳动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不平等分配必然导致私有制的产生。正是私有制的产生使得劳动与劳动产品、劳动者自身相分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丧失了全部生产资料而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生,劳动力成为商品,异化劳动由此得以确立。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37。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理论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是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一个天才表达,还是对西方哲学中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的主体是神秘的绝对理念;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的主体则变成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这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依然不够彻底,因为费尔巴哈的人只是感性存在,缺乏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而在马克思这里,异化的主体被规定为从事劳动的具体的人,即在社会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并在其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这标志着马克思进一步摆脱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纯思辨和抽象性的理论枷锁,表明马克思要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来对抗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逻辑体系。因为只有从纯粹理论的思辨转移到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中,才能克服理性形而上学的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证明马克思明确把现实生活过程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从“针对副本”的批判深入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开辟了一条能够洞察并终结理性形而上学思辨虚妄性的哲学路径,从根本上与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划清了界线,从而为后来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马克思通过批判异化劳动,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被剥削奴役的现实,揭示了造成异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根源,看到了消灭异化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找到了消灭异化的正确途径,即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不仅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而且解放全人类,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唯一道路。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切入点,为今后继续深入解剖市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异化消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马克思去世后,资本主义并未迅速衰亡,反而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消费领域出现的异化现象,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他们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精神,切入到人的“需要”这个层面,赋予了异化理论全新的时代特征。

  (一)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马尔库塞认为,异化消费与人们的虚假需求密切相关,虚假需求“是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4]4。他指出,发达工业时代的消费背离了人们的真实需求,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与人的基本需求无关的、只求占有商品的异化行为,“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5]9。

  是什么导致了异化消费?马尔库塞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发达的科技促进了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欣欣向荣的工业文明背后,隐藏的是人的自由的丧失。因为越来越细化的分工使人只能周而复始地重复某一操作,自动化的大生产使人不得不适应冰冷的机器。消费行为则相反,在这里,人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被压抑的自我在自由的选择中被唤醒,失落的个性在疯狂的购买中得以回归。同时,科技进步不断为市场带来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的商品,这本身也诱惑和刺激着人们欲望的无限膨胀。欲望没有界限,消费也就没有止境,异化消费由此产生,人于是沦为物的奴隶。另一方面,异化消费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必然产物。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们的购买力,而“日益增长的对需要之满足是否由专制制度或非专制制度来实现,似乎无关紧要”[5]2。这一事实促使统治者认识到,消费有助于实现人们的同化,促进人们对现存制度的认同,维持和巩固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于是,为了转移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注意力,统治阶级更加肆意地扩大虚假需求。通过意识渗透、广告宣传等手段,消费主义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满足并陶醉在所谓的幸福生活里,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消除了对现存制度的抗议,同时也丧失了独立的批判精神。

  (二)弗洛姆对异化消费的批判。弗洛姆对异化消费的批判更为具体和尖锐,在《健全的社会》等著作中,他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异化消费现象:一是人与商品关系的异化。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可以用钱买到任何商品,致使人们获取物品的方式与使用它们的方式相脱节,人与物品的关系走向抽象化、空洞化。不仅如此,人们虽然知道如何去使用、操纵所获得的商品,但对其性质、来源及构造、原理却一无所知。物品对人来说是如此神秘,以至于“我们就像从一个原始文化中来的人”[6]116。二是消费行为本身的异化。在弗洛姆看来,人们消费本应是为了满足需要与获得快乐,但在异化消费中,人们占有商品特别是奢侈品仅仅是为了炫耀身份与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同时,消费本来应是充满意义的创造性体验,人在消费活动中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有觉的、有情感的、有判断能力的人”[6]116,然而由于消费的异化,人们无法从中获得此种体验。三是异化消费过程中人本身的异化。人们贪婪地获取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消费品,追求不受限制的消费及其带来的愉悦。事实上,异化消费带来的愉悦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是一种扭曲的幸福观,因为“快乐包括能够触摸到现实的坚实基础,发现自我,以及与他人的一体感与差别性”[6]175。在这个堆满了商品貌似繁荣的社会里,人们可能会从无止境的消费中获得短暂的乐趣和愉悦,但在内心深处并不会真正健康和快乐。

  (三)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本·阿格尔首先肯定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但他认为“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7]486正是在深入分析生态危机根源的过程中,阿格尔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消费现象。首先,异化消费已经取代异化劳动,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扭曲的社会现实。这是因为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消费领域实行干预和调控,通过操纵消费可以抑制资本主义制度过多生产多余商品的趋势,从而促进了异化消费的扩大。同时,当代西方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通过广告、社会舆论等控制和改变人们的消费选择,必然导致异化消费。其次,异化消费的直接根源在于异化劳动,即“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7]49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不得不在不断程序化的控制并且在强制协调下劳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7]495。第三,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在市场经济中,虽然人们的需求和消费起着经济发动机的重要作用,但是异化消费无疑会加重自然的负担,例如豪华包装所造成的浪费等。同时,异化消费又会反过来刺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资源过度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第四,消除异化消费、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经济模式。阿格尔主张通过小规模技术和工人自治,使生产过程非官僚化和民主化,从而最终将某些劳动的强制协调性摧毁。他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就是“一种缩减商品生产,不再使劳动和闲暇异化、工人自治的、非极权的、分散化的和非官僚化的社会主义”[7]422。

  社会批判视角转变的根源及启示

  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异化消费理论,这种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有其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是转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时正值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关注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上主张放任自流,自由发展,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市场。当时的市场经济以供求关系为导向,缺乏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产阶级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无法克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生产不顾人们的消费水平而盲目扩大,因此当时的异化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而非消费领域。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着力改善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缓解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压力。社会的福利措施和国家的服务职能也有所加强,整个社会日趋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能力也显著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控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依靠武力、法律等硬性暴力手段转向更注重利用报纸、电视等各种公共舆论机构对人们进行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社会机制等全方位的渗透,并且利用商品转移人们对社会制度及其缺陷的注意力,削弱了工人的革命意志,淡化了人们对现存社会的反抗意识。

  阶级关系的变化是转变发生的直接原因。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享受富足的生活,劳动者却遭受着肉体与精神、尊严与利益的双重压榨,同时还必须首先面对生存与温饱问题。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二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要克服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建立全新的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革命成为无产阶级别无选择的途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阶级结构上,掌握知识的中产阶级异军突起,一部分技术熟练的工人也成为高级蓝领,社会已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在阶级关系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往人们之间因为贫富差距造成的鸿沟似乎正在消失,在购买相同的商品中人们也逐渐淡忘了彼此间社会地位、身份等的差别。异化消费加强了对人们的同化,增强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法性的认同感,过去阶级之间尖锐的对立关系在这里得到了调和。这一切使得阶级斗争的主题和形式都发生了转变,人们不再局限于政治革命,更强调从社会、经济、伦理、价值等各个方面以更全面的目光重新审视世界。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是转变发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虽然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但相对今天而言仍然十分低下。科学技术正日益更新,但人们进行生产依然主要依靠体力劳动,科技尚未成为生活的主导因素。而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为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前提。科技为人们带来了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开始呈现出来,为人们批判现实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异化消费理论,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揭露人对人的剥削与奴役,那么异化消费理论要表达的则是物对人的统治、人成为商品的附庸这一社会现实。但无论哪种理论,这一转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在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榜样作用。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离开了它所适应的历史条件,真理也可能变成谬误。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学说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意识、人文关怀精神较其某些具体理论更值得我们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将社会批判的视角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无疑是沿着马克思及前人开辟的思想路线一路走来,在当今的时代主题下对资本主义展开的又一次猛烈抨击。虽然它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但它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群众新的历史实践经验不断推进它的发展和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742—743其次,就异化消费理论本身而言,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揭示了人的异化问题,指出异化不仅仅是个经济学范畴,更具有一定的道德、文化意义,这是在马克思学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同时这些理论深入探讨了异化消费现象的根源及解决的途径,唤醒了人们封闭已久的环保意识、自我意识,为重新界定自由、幸福和权利的涵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提醒人们幸福不只取决于物质享受,更在于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就现实问题而言,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的理论转变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社会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与异化劳动、异化消费现象不相容的,但如今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异化消费在中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异化消费正在腐蚀人们的心灵、淡漠人际关系、破坏生态环境,其存在与扩大无疑会使我们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但仍有许多借鉴意义。同时,在加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警惕一些企业由于急功近利而引致的异化劳动现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工人的权利、尊严和人格,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倡导实施一种杜绝异化、人本民主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牛菲,方敏。异化劳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切入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左晓斯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6](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7](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TOP

回复 2# 的帖子

一直在线啊,经常学习你们发的帖子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