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山大学展示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会议综述

【中山大学展示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会议综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会议综述



   2012年12月1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张庆善、传统舞蹈专家康玉岩、杂技专家傅起凤、传统美术专家乔晓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副主任高小康、副主任宋俊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等出席会议并发言,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等十多家媒体到场参与。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做这样一种发展报告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比去年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有了质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写作,提高了报告的权威性;资料的来源也更可靠,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
   朱兵主任说,以发展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我国各领域发展情况,是目前的一个趋势,文物系统有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我们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报告,在目前这个形势下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以十多年从事民间文化立法工作的切身体会,解释了本报告对于政府工作及立法工作所具有的参考作用。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他说,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前我国出台的几百部法案主要是围绕着经济这个中心来开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表明了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代表我国民族文化,这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作出巨大贡献。因此,出台法律本身的意义,比法律条款的意义更大。至于这部法律的名称问题,如是否加“保护”,并不是本质的问题,加与不加都不会改变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孙若风副司长在充分肯定的本期报告的质量后,认为本书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性与前沿性的统一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写作队伍更加权威和专业。他建议以后应挖掘区域性文化特色,使报告更具有学术的深度。非遗保护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件,文化界与学术界应开展更多的合作,去除门户之见。
   张庆善研究员认为,本报告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它不仅是对一年工作、研究、保护实践的梳理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非遗保护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搞了十多年,到了今天是需要好好梳理总结的时候,因此这个报告的发布显得很有必要。他认为,本报告关于“后申遗时期”的意识是非常对的。我们已经经历过了轰轰烈烈的时候,现在该扎扎实实做保护工作,申报已经不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了,保护应该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文化部门与高校系统合作一起进行非遗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性。
   康玉岩研究员认为,本书用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全国各地保护非遗的情况,非常有意义。他说,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比如说,艺术家在舞台上表演的孔雀舞是非遗吗?显然不是,那只是用非遗的元素来重新创作的舞台艺术。传统舞蹈不仅要传承动作本身,更要传承动作的内涵,即民俗的内涵。
   傅起凤研究员说,本报告为不同领域的专家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尤其像杂技、武术这一类比较偏门的项目,即便专家有意见发表,也往往缺乏一个大众化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一行的声音。现在市场上关于非遗的书很多,但越是这样越需要一个提纲契领的东西,这本书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从书本的体例编排来说,也很合理,点面结合,跟时间相结合,按照年份编排,从中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成就,同时也能发现我们的问题;有总论,能够把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高度概括;又有分论,每一个学科到底存在有什么问题,让大家有机会来讲;最后在大事记里面,又把每一个地区的情况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乔晓光教授认为,这本书是目前非遗保护现状的晴雨表和试金石,而中山大学在非遗的传承教育方面,则可以成为开拓者。中山大学建立了一个具有体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整合平台,将不同领域的人群整合到一起来共同做这件事。我国的非遗已经进入一个转型期,文化进入到向遗产快速发展的时代,老一辈传人逝去,很多学者也都退休,新一辈传人生存困难,他们面临着商品化的时代,对于非遗本身也没有那么热爱。他提出非遗保护的“亚洲视野”和“国际化视野”,认为非遗不能封闭保护,前者是指非遗作为地缘性政治的一部分,要关注与周边国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认同融合;后者指非遗走向国际已经成为趋势,一种是项目走出去、表演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另一个是引进来,来享受项目、品牌和表演。一个国家强大,向外的文化输出是自然地。非遗的价值已经超出非遗,而进入历史文化认知、地缘性政治包括国家化交往等等层面。学术界应该以“文化遗产学院”这样的综合院系来应对目前这些紧迫的问题,而中山大学则具有成立这样一个学院的优势条件。
   苑利研究员用“史”的价值来评价本报告的作用,认为这是对非遗保护“史”的记录。他肯定了本书在质量上的大破突,聘请最好的专家参与撰写、写法通俗易懂。他也对本书以后的写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把历史说清、讲明,不要有漏失。第二是要把学者们讨论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正确的观点呈现出来。第三是亮出自己的观点。

(撰稿人 林斯瑜)


相关链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发布 请点击http://culture.gmw.cn/2012-12/19/content_6078242_2.htm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请点击http://news.jyb.cn/high/gdjyxw/201212/t20121219_521923.html
中国非遗保护从“重申报”转向“更重保护” 请点击http://news.rbc.cn/gn/2012/12/20/286607.html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属全世界首例 请点击http://roll.sohu.com/20121221/n361173926.shtml
非遗保护进入“后申遗时期” 请点击http://www.ylwyw.com/News_View.asp?NewsID=20037
研究认为:我国非遗保护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等四大问题 请点击http://www.gucn.com/Info_ArticleList_Show.asp?Id=62402
2012《非遗保护报告》近日出版 曝非遗保护3大问题 请点击        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242229&kind=%D2%D5%CA%F5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