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之殉情也是纳西文化一大观。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人顾彼得来丽江,呆了七年多,写了一本《被遗忘的王国》,他也为纳西人的殉情现象所震惊,称丽江为殉情之都。当然这不是什么荣誉,主要是文化冲突而致。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汉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严重冲突导致了这一起起人间悲剧的频繁发生……
以前也写过篇小文,引录小段共飨:
《鲁般鲁饶》是东巴超度殉情者灵魂的经书,在举行仪式时年青人是禁止入内的,但作为一部超越时空的民间叙述作品,它的影响力已经浸透到民族的灵魂深处。“改土归流”后,汉文化渗透到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以一个强势民族的文化价值衡量另一个弱势民族的文化价值,这样的结果是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婚姻形态上,就上演了一幕幕殉情悲剧。上世纪四十年代,丽江纳西族地区大量发生的殉情事件使当时到丽江的美国学者顾彼得感到震憾,在其《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纳西族被称为“殉情民族。” 纳西族殉情主因在于文化的变迁与冲突,其中,纳西人全民信奉的原始宗教东巴教里生死如一的超然观念,培育了他们对生死的豁达理解。纳西族回归自然回归祖先的生命观和民族个性中为友情、爱情、民族慷慨赴死的传统精神,同样滋养了他们崇尚勇武、重情重义的民风。纳西人没有“好死不如赖活”的观念,反而有“不自由,毋宁死”,“活时不能成一对,死了也要做一家”的观念,加之传统和东巴教皆把“舞鲁涝翠阁”——“玉龙第三国”描绘成一个可以彻底摆脱人世间恶浊苦难的理想乐土,把情死视为是进入一个只能由爱情和青春生命所拥有的幻化世界,因之情死对婚姻不顺、情感受挫的纳西青年男女更具吸引力和诱惑力。“可以没有吃的,可以没有穿的,但不能没有心灵的自由,不能没有爱情。” “一个宁可以死亡换取心灵自由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企望通过歌唱“情死”,倡扬一种对爱情忠贞不渝,对自由、理想执著而至死不渝的顽强追求。
西方有些学者断言中国的神话故事缺少类似希腊神话的自由精神、悲剧意识, 这是有失于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