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浩
最近更新: 2009-02-27 11:07:19 编辑:云南大学新闻中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史学研究真正走上“百花齐放”的道路。期间,史学理论和方法在吸纳、转化海外理论,培植本土研究体系上取得长足进展。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经典史学研究方向在整个史学体系中的力量得到分散,随之而起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史学分支或范式。中国社会史与生态环境史即然,其也是当下史学研究转向的两大主体。多年来的实践,国内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是渐趋成熟,成为显学,尽管理论之争依旧。相较而言,生态环境史起步较晚,但因能“拓宽解读人类历史的视角”,①其前景不可低估。现在,此二者正推动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而这种深入的首要表现是地域的缩小,走向区域,重在基层。
眼下,内地的中国社会史与环境史研究正是如火如荼,争论迭起,成果丰硕。僻处边疆的云南,虽亦有学者问及,但无奈似是形单影只,氛围难觅。
目前所知,云南的生态环境史研究已经起步,且特点鲜明。云南大学周琼教授以《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一书正式占领云南生态环境史研究高地。②并且,其利用云南方志中易被史家忽略的“八景”记载研究环境变迁,效果甚佳。③再者,著名生态人类学家、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也以人类学家的特有视角切入云南的生态环境史研究,并给以理论阐释。④和六花则是研究了金沙江的淘金与环境变迁。⑤
相比之下,云南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更显薄弱。目力所及,仅有陆韧教授及路中康的明、清云南士绅研究算是社会史层面,⑥其他则难估量。
简而言之,云南学术界在目前史学研究转向的大势下有所失位和矜语,仍固守史学旧堡。区域史视野下,云南自身内地化发展特色所造就的优越史学资源不是被闲置就是被省外及海外学者所“横刀夺爱”,越位而行。此当是大不该。但所幸风气渐开。囿于篇幅,个人管见之言仅略作小议,抛砖引玉。望有共鸣,及学界同仁瞩目、上心,更新思维,跟进研究,以为共勉。
注释:
① 陈志强:《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 拓宽解读人类历史的视角》,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② 参阅 周琼著:《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③ 参阅 周琼:《清代云南“八景”与生态环境变迁初探》,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5期;《“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载《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④ 参阅 尹绍亭 ,(日)秋道智弥主编:《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日)秋道智弥,尹绍亭主编:《生态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尹绍亭,赵文娟:《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⑤ 参阅 和六花:《云南黄金生产与环境变迁———以金沙江(滇西段)淘金与环境变迁为中心》,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8年。
⑥ 参阅 陆韧:《论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形成》,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路中康:《清代云南士绅阶层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