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彝乡听歌:云南彝族口头传统之走马观花

彝乡听歌:云南彝族口头传统之走马观花

纳西族一直是彝语支中一元,自己也结交了不少彝族朋友,但真正在彝族社区搞调查还是第一回。
彝族在西南文化格局中举足轻重,这从历史、政治、地理、人口、文化等多个方面皆有反映。在云南,几乎每个县都有彝族,而每个地方的彝族文化又呈现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多元化特点。彝族支系甚多,方言土语如大树根系发达,从中也说明了彝文化这一参天古树的蓊翳繁茂。
彝族口头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体,《阿诗玛》通过改编电影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但真正能代表彝族口头传统的《勒俄特依》、《梅葛》、《查姆》、《阿细的的先基》、《爱左与沙玛》却知之不多,而这些史诗却是彝族的根谱,是他们的骨与肉,是构成这一想象共同体的根基所在。
走之前,巴莫老师、吴晓东老师也予以了诸多交待,临行前,巴莫老师把她认识的云南彝族学者联系方式告知了我。因此对这次田野充满了期侍,也有些忐忑,毕竟时间有限,自己对彝族文化知之不多,积累甚少,突然闯入这样一个广阔的文化海洋里,一下子无所适从;另外,田野中太多的意外无从预测。
田野的魅力在路上,未知的期待与意外的故事构成了致命诱惑。
云贵高原,七彩云南,永远是一个诱惑中的期待。
我在路上,心在路上。

                                                                                                   首都机场候机间歇匆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古羌是源,彝语支内各民族是流。此为主流观点。彝语支内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同中有异,情况不一。
如刘尧汉认为元谋人是彝族祖先,乃至亚洲、美洲人类共祖,争议很大,毕竟人种与族群不是一个概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易谋元则认为东夷是源,古羌是后期融合的,也有西南土著成份。
纳西族族源也有古羌、东夷两种观点。
可参考方国瑜《彝族史稿》,易谋远《彝族史要》、马耀《西南民族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谢谢张兄。会在第一时间向你汇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12:00飞机,因首都机场等候排队,一直拖到1:00才起飞,4点到达昆明。
从高温北京一进入春城昆明,回到熟悉的温度与气味中,春的感觉真好。
从未从云大走出过。回到昆明也是不由自主地回到母校。
在云大宾馆入住后,与大高联系,还有以前的博士同学已经出了书,一同小聚。
恍若回到读研时光,论口头传统,讲云南故事,民族趣闻,学术典故,一顿饭吃了近三个小时。
大高与我把龙门阵搬到宾馆内,直到近十一点多才散。
已经约好明天访谈彭多意老师。彭老师是我们田野点——红河州弥勒县可邑村基地负责人,一直在跟踪调查那里的阿细文化变迁。找到她就找到了那里的田野路径,这比政府路线要便捷有效得多。本来晚上约好一同聚谈,不期彭老师女儿喜得贵子,不能前天。这应是一个好卦,是否预示着我们的田野也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谢谢关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7月5日上午到云南省图书馆查阅与调查有关资料,找到部分《云南民族文学资料》,其中有《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等彝族史诗,这些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收集的民间文学文本,属于内部资料,且明显有“格式化”痕迹,却足以构成口头传统的时代标本。“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批判被意识形态绑架的“格式化”倾向,但我们何尝也不是在当下时代因素、意识形态、科学主义、理性工具的绑架窘境中。斯世当同怀观之,我们对前人的付出也有了一份理解与尊重,而非误解中的摈弃,后者也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下午访谈云南大学彝族阿细人调研基地负责人彭多意教授。彭教授是个年近知命之年的女士,她讲起自己主持了十年的可邑村项目,犹如讲述自己看着成长的子女,饱含深情,娓娓而叙。当然,她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更多是把那里当作了家乡,自己的衣食父母,父老乡亲,当作了知心人,贴心人。她对一些学者动辄以规划大师、指导者自居的角色意识极为反感,自己也一直对这种心态抱着极大的警惕。她更多是通过一些“婆婆妈妈”的细节介入到村民的生活世界与社会秩序中。譬如联合城区一些医生免费为村民查病、建立健康档案、为村里青年人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与村民共议发展的多元化途径与后果……学者在介入,在参与观察,村民也在反观察与反思,由此达成了一个良性互动格局。他们发现大学的教授与他们相似的远胜于相异的,他们从中学会了交流沟通中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这就是彭教授们成功之处,不在于引进了多少雄厚资金,建设了多少新农村项目,也不在于规划了多么宏大的蓝图,建立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实现中国乡村自治、进入公民社会的关键因素。原来见到外来生人躲躲闪闪的这个偏僻小山村的村民们,现在与中央来的领导干部侃侃而谈,大胆提出建议主张;反问北大学生:“你们更多的应该是先问我们,而不是我们应该这样那样。”敢跑到州长那里请他参加祭龙仪式……
好像这些与我们的调查重点-----口头传统关系不大,但事实恰恰相反:口头传统不是留存于史家文献中的经典,更不是文人笔下的浅吟低唱。“诗无邪”是正统史家、文学家精心删改修正的结果,“无邪”之后却是愈来愈僵化沉重,抽空了民间蓬勃文化生命力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在学术界,一般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经济发展程度与传统文化保留程度成反比。越是贫穷滞后地区,传统文化生态越能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这种观念的一个误区在于:要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保持现在的生产生活形态。现代化一旦介入其中,传统文化就得遭遇灭顶之灾。其实把传统与现代性人为对立起来才是传统的真正杀手。深山不能避世,当下还有哪 儿是净土?手机一拨通,电视一打开,花花世界就在眼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还能像初民那样信以为真?传统的生产性保护、生态性保护、市场性传承、传统再造、多样性共存等方面的努力皆比一味地强调原生态要有意义得多。
在中国的天南地北,笔者目睹了旅游经济、市场魔力中传统文化的艰难转型与阵痛,同时在广大贫困山村乡间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在默默无闻中自取灭亡,没有挽歌,没有叹息,生前寂寞,死后更是绝响。这比旅游、市场喧嚣中死去的传统更为悲凉。
现代化本身是传统的构成机体,与传统互构互动中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的发展,口头传统在芬兰柳暗花明的启示值得中国学界引以为师。
笔者在彭教授编著的《追寻逝去的火神》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恰好阐释了口头传统与民众生活世界的鱼水关系:
这是一个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的彝族村寨,特殊的地质条件带来的用水难问题困扰了世代居民,但始终没能销蚀其民族性情中能歌善舞的天分。当欢快的大三弦奏响之时,歌在唱,舞在跳,心在笑,生活如此美妙。凭借着彝家人的豪情与奔放,阿细跳月的欢歌乐舞跃上了电视荧屏,传向了大江南北。当游人旅者、学者官员纷至沓来时,可邑的阿细人却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把握住村寨整体权益立场,应对各种关系事件,盘活村社资源。这一机制的养成,得益于村寨民众对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的自觉培养锻炼和不断强化实践。在这里,民间权威、智者者能人、村社干部之间产生了实际权利的制衡张力,由此而达致协调一致性,任何事件的处理都得放到村寨整体利益的框架中讨论。有了这样的决策能力,在寻求发展与保持传统、在继承与扬弃的整合中,所谓民族性才有望不致迷失。在村民的日记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自治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到村民为维护这一机制所做的不懈争斗与努力,我们很难不为其勇气和行动力所折服。
正因为可邑村源于内生的村民自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源于远古的口头传统之薪火才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演述空间与表述力量,他们绽放着自然自在的笑容,在《阿细跳月》中舒展精神活力,在《阿细的先基》的历史叙述中重构传统,深化自我认同,凝结族群意识。口头传统与族群的经济、政治、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个族群的古代百科全书,更是他们走向现代的宣言书。
当然,这些都是想象中的彝乡,可邑村的具像仍等待我们前往……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早上风云突变,昨天约定好的带队老师因事不能前往,好在彭老师与村里联系好,我与大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可邑之程。
去弥勒要在东站上车,东站刚搬到飞机场附近,坐机场大巴前往客运站。一个小时后抵达客运站,买了两张车票,于十一点出发,二点多到县城。幸运的是在车上认同识了一个回娘家的可邑村归女,她的哥哥到车站里过来接,大家一同前往,五点半到村里。
"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可邑村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村子,村落错落有致,栉比鳞次、青瓦黄墙,村巷纵横交错,皆石板路,俨然一个世外桃源,但太阳能路灯,大型餐厅、活动中心、灯光蓝球场,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彝族文化图案又提醒你这里也是一个旅游小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昨天录制《阿细跳月》、《阿细的先基》,今天录制《指路经》。早上8点工作,晚上1点半休息。下午直打磕睡!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现在仍在录制《指路经》,已经唱了近三个小时,两个老人仍深情演述。因不能在家中演唱,录制现场就搬到了村头一块包谷地。包谷地边有一高大新坟。我问这么好的坟墓是有钱人家吧?老人说是自己的!
在自己坟墓边唱《指路经》,唱腔慷慨悲凉,云幕低垂,历史与现实、未来就这样奇妙方式得以糅合。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歌手在演述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真正的”田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标题

前天从昆明出发,辗转四百公里抵达《查姆》故土:楚雄双柏县大麦地村,连续两天沉浸在彝族宏大史诗叙事中。叹为观止,叹而听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