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 (转载 《新周刊》每期亮点 )

水木清华,何时才能远离官场商场的辐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我所在的那个所谓高校现在又换了批官员,换个领导就换批下级官僚,当官争官跑官成为学校最有笑场的闹剧。悲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再过百年,更多人不会记得现任清大校长如何风光,但刘道玉先生的诤言仍会铭刻,他击中了这个时代教育的软胁,挑破了官员们制造的教育GDP泡沫。皇帝什么都没穿,但并不是个个都敢说出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清华校庆:价值不在歌功颂德,而在反思办学不足
2011-04-26 08:32   南方都市报  作者:熊丙奇

由于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独特地位,此次百年校庆也举国关注。清华的校庆活动,可谓“好消息不断”,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接着是,学校专门找了一个黄道吉日———4月14日14时(谐音“试一试”),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而就在校庆之前,清华大学还收到一份厚礼,国家天文台台长宣布,将永久编号16982号小行星命名为“清华大学星”,跻身成员并不多的“高校星俱乐部”。

其实,在校庆之际,最应该做的不是歌功颂德,而应该是反思办学中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大学才富有生命力。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庆,反思、规划未来,明晰使命,基本上是校庆的基调。而在清华的校庆系列活动以及见诸报端的消息中,鲜见反思的内容,这不由令大家焦虑。

比如推进学校去行政化,回归学校本位。清华与其他大学一样,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没有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而如何去行政化,这是清华迈入下一个百年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大学去行政化,不仅指取消行政级别,而主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和公开遴选,推行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亦即实现管评办分离,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在这方面,清华准备好了吗?

再比如,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采取计划模式。可从一流大学成长的规律看,这是不能靠“计划”计划出来的,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但是却不能采取“计划”模式,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社会认可的,这种市场竞争就包括学生自由选择大学,自由申请转学、学校间平等竞争。很显然,清华、北大等学校由于得到更多的资源、政策优惠,这造成学校间的不平等竞争,也影响了学校自身改革的积极性。

过去10年,国内大学,包括清华在内,一直在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按照此前的时间表,清华是2011年,北大是2015年,浙大是2017年将成为世界一流。这种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排时间表的做法是极不靠谱的。那种宣布自己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更是荒谬。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要由社会承认、学生承认、国际高等教育界承认,不是自己玩文字游戏。而且,真正的一流大学,一流之处还不在大师、学术研究成果,而在一流学生,这就是以学生为本,怎样能让学生成为一流人才。

大约在离校庆100天前后,校长顾秉林就曾宣布,清华将在百年校庆时跻身世界一流。很多人不理解,难道清华大学只差100天就可以把自己从“非一流”变为“一流”吗?如果再看清华制订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总体战略———即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过渡;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努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就不难明白,清华是在按计划宣布“2011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如此宣布,某种程度会进一步降低公众对大学的评价。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就会陶醉在所谓的成绩中,迷失方向。社会舆论对清华校庆“好消息”的质疑,是对清华有更好表现的热诚期待。清华大学应该明白,此前,社会舆论对还在筹建的南科大表现出超高的热情,寄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厚望,这种厚望中,实则传递的是对其他名校的失望。对于百年清华来说,应该直面这种失望情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给大家新的希望。百年校庆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里。(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熊丙奇:大学不能失去反思的力量
2011-04-19 08:06 南方网 熊丙奇  
摘要:“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作出上述回应。

“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作出上述回应。周其凤表示,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

周校长这一回应显得很暧昧,弄不明白其对“会商制度”,尤其是会商“思想偏激”学生的明确态度。在笔者看来,如果其承认这是一个错误,进而反思学校的工作,同时呼吁大家对“犯错”的年轻教师以宽松,这是值得欣慰的——— 北大校长到底对此还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他一边说允许犯一点错,又说“初衷”是好的,“还不一定是错误”,给人的感觉是,就是承认这是“小错”,也心有不甘、很不情愿。这就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是不是周校长本人是认可“会商制度”的,或者说,这一制度的出台,不是所谓的一个学工老师的创造,而是得到学校的支持的。

依据笔者对高校管理制度的了解,把“会商制度”的责任推给学工教师,而一厢情愿认为校长大人与此无关,是大家对这一令人失望制度的良好期盼——— 说明校方并不认同,这只是个别部门乱作为——— 那些致信周校长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的建议者,可能并不了解国内高校的管理运作。从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看,一个学工老师的“工作创新”,要在全校推广,没有得到校方的同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在周校长的回应中,他已明确承认,会商的提出和自己有关。“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那位家长的孩子曾经非常地优秀,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有把握好,功课一科一科地挂,最后只能离校。让人十分难过。”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尽可能地“早关怀、早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此。如此看来,学生工作部门是在执行校长的意图,并将“会商”制度化。
由此可见,在社会舆论对北大“会商”制度高度质疑的时候,北大其实并没有认真反思这一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包括校长本身的问题。任何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掩饰错误,失去反思错误的勇气。如果周校长能直面社会质疑,冷静反思这一制度考虑不周全,甚至违背大学使命之处,或者分析这一做法为何从良好的初衷,变异为会商“思想偏激”学生的过程,大家会看到北大还有反思、自净的能力。但从周校长含糊的回应中,难以感受到这种反思的力量。

更令人诧异的是,对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周校长还有不一般的看法,他说,“至今北大还没有校训和校歌,这也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没有校歌和校训,就能体现自由精神?那么,现今的北大是不是比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校训的老北大更有自由精神?比有“与真理为友”这一校训的哈佛大学,是不是更倡导学术自由呢?明明已经抛弃老校训,数典忘祖,却以没有校训作为骄傲,北大的未来,着实令人忧虑。当然,结合这样的解释,“会商制度”在北大的出台也就毫不奇怪了;这也可以理解,当大学拒绝反思,不愿意承认错误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粉饰和掩盖自己的错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