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宁大学展示周:辽大民俗学学科历史

辽宁大学展示周:辽大民俗学学科历史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学科历史悠久,迄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早在辽宁大学创建之初,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就已经开始了。1955年,乌丙安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中文系(此时为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958年,原沈阳师范学院、东北财经学校,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开设“人民口头文学概论”课程”,并指导学生创办了民间文学刊物《青苗》。1956年8月,乌丙安完成了近18万字的《人民口头文学概论》专著,并作为授课教材。这部在内部印刷出版的教材被高教部确定为新中国第一部民间文学高校交流教材,乌丙安先生在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开设的民间文学课,是继北京师范大学之后全国大学文科里第二个开设民间文学课的高校,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这门的课程一直讲到1957年末期。
       1981年,辽宁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正式成立,由乌丙安先生任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主要有乌丙安先生和唐呐教授。1981年,乌丙安先生率先在辽宁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1982年,辽宁大学获准招收民间文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6年,辽宁大学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原学术带头人乌丙安教授所著《中国民俗学》先后被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4所院校作为教科书;《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原理》等著作也都具有学术领先意义。另外,本专业与日本、韩国、德国、蒙古等国家也开展了多次双向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为使民间文学专业向民俗文化方向拓宽,以及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1990年3月10日,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成立,由乌丙安教授出任该研究中心主任。乌丙安教授退休之后,由杨太教授接任研究中心主任。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创建时间较早,一辈又一辈的学者为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81年民间文学教研室成立,先后有乌丙安、唐呐、张朝柯、俞智先、金天一、孙绍先、吴秀杰等先生在本专业授课,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的民俗学毕业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述教师先后退休或者调离。乌丙安先生退休后,杨太教授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2011年,杨太教授退休。教研室主任由周福岩教授担任,教研室现有教师专任教师4名,分别为周福岩、江帆、隋丽、吉国秀。此外,曲延斌、王巍老师也在民俗学专业授课。目前在职教师中有教授5名,讲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3名。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师除了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科研、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关注国家的文化建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论证、鉴别和调研,同时为许多省、市的移风易俗、民俗旅游、现代化发展的民俗应用、民俗节会、礼仪规模策划等多种民俗文化活动,献计献策、咨询论证。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依托辽宁大学和辽宁大学文学院先进的硬件基础,拥有多套摄像、照像、录音设备,以及一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这些硬件条件为田野作业调查以及后期的加工制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辽宁大学图书馆和辽宁大学文学院资料的大量藏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为民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