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宁大学展示周:优秀民俗学人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辽宁大学展示周:优秀民俗学人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辽宁大学展示周:优秀民俗学人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TOP

孟慧英

孟慧英

一、学习经历
1978.10——1982.07 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1982.10——1985.07 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乌丙安教授)
1997.09——2000.07 中国社会科院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吕大吉教授)
二、工作经历
1985.08——1993.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人员
1993.04——1999.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北方民族研究室主任
1999.12——现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三、访学与讲学经历
1991.07——1992.08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92.09——1993.04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
1997.06——1997.07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民俗学专业研讨班进修学院
2002.05——2002.11  韩国汉阳大学访问学者与客座教授
2006.05——2006.12  瑞典斯德格尔摩大学访问学者
四、主要获奖状况
             1、《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著作奖一等奖(2004)
             2、《中国原始信仰》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著作奖(2011)
五、主要研究方向
             萨满文化、满—通古斯语诸民族口头传统、民族宗教、民俗学
六、目前承担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国外萨满教学说史”
七、发表论文和著作情况
(一)、专著   
15,《满族石姓家族龙年办谱与祭祀考察》,社科文献出版社,(待出)(合著)
14,《人类学视野下的萨满医疗》,社科文献出版社,(待出)
13,《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民族出版社,2011年(合著)
12,《中国原始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24万字,西苑出版社,2004
9,《彝族毕摩文化研究》,18万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
8,《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35万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
7,《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25万字,北京出版社2000年
6,《萨满文化英雄-伊玛堪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
5,《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8年
4,《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南开大学出版1991年
3,《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新时期民间文学搜集出版史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
1,《满族民间文化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二)、译著
1、《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胶社1983年,
2、与董晓萍等合作《世界神话百科全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3、与徐汝舟等合作《国外萨满文化学术资料集》,编辑、翻译、撰写,长春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三)、辞书
1、《中国各民族神话与宗教词典》,学苑出版社1992年,
2、与魏庆征等合作《文学描写辞典》,小说卷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3、 与傅尚奎等合作《文学描写辞典》,诗歌散文卷  同上,1987年
(四)、资料集
1、《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赫哲族卷"编辑、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恰克拉人的故事》,独自采访、记录,《黑龙江民间文学》19集,1987年
3、《国际满学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萨满文化部分,与阎崇年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五)、学术论文
132、《“满族与长白山”读后》,《满语研究》,2011年。
131、《伊利亚德萨满教研究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世界民族》,2010年
130、《关于中国原始宗教研究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
129、《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萨满信仰中的巫祖祖先神》,《民族研究》,2009年
128、《试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特点》,《民族遗产》,2008年
127、《佛立佛多鄂漠西妈妈探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
126,《再论原始宗教》,《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25,《清代宫廷祭祀的佛立佛多鄂漠西妈妈》,《满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24,《略说文化遗产的“无形”与“有形”》,《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
123,《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
122,《神话—仪式学派的发生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21,《彝族传统信仰人文精神的再发掘》,国际土著民族会议,2005,6
120,《清代坤宁宫祭祀神灵考》,国际满学会议,2005,10
119,《"说部"是满族民间文化生活的典型活动》,《中国民族报》2005年7月22日
118,《满-通古斯神话》,《中华文学通史》23章,(再版)中华书局,2005
117,《伊玛堪》,《中华文学通史》25章,(再版)中华书局,2005
116,《口述传统的意义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0
115,《满通古斯萨满文化的特征》,《满通古斯语言文化论集》,民族出版社2005
114,《韩国萨满教印象》,《当代韩国》2005年春季号
113,《佛立佛多乌木西妈妈考辨》,《满通古斯语言文化论集》民族出版社2005
112,《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西北民族研究》,2005,1期
111,《民族主义思想浅谈》,《思想战线》,2005,1期
110,《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4
109,《语境中的民俗》,《民间文化论坛》,2004,6期
108,《比较语言学派与民俗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4第2期
107,《什么是萨满教》,《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2日
106,《"萨满"的由来》,《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6日
105,《萨满状态》,《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9日
104,《萨满病》,《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13日
103,《萨满梦》,《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16日
102,《萨满服》,《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20日
101,《萨满的标志物件》,《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30日
100,《萨满教的宇宙树》,《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3日
99,《萨满昏迷术》,《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6日
98,《旧石器时代的萨满教遗迹》,《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10日
97,《原始岩画上的萨满教》,《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13日
96,《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翻译,载于白庚胜 朗樱主编《萨满文化解读--国际萨满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95,《浅谈萨满心理问题研究》,载于白庚胜 朗樱主编《萨满文化解读--国际萨满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94,《民间讲述者》编译,《民族文学研究》2003、3,被载入《中国人民大学资料集-文艺理论》2003,10
93,《中国通古斯民族的节期性供祭》,汉阳大学文化人类学系讲演,2002
92,《中国的民间信仰》,韩国天主教大学讲演,2002
91,《从通古斯萨满类型看萨满教的历史发展》,汉城大学宗教系讲演,2002
90,《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的特点》,韩国大真大学讲演,2002
89,《彝族的毕摩与苏尼》,韩国中央大学讲演,2002
88,《民族旅游与文化互动》《凉山民族研究》2002
87,《考古学与萨满教》《北方文物》2002、1,被载入《中国人民大学资料集-宗教》,2002,3
86,《佛里佛多鄂谟西妈妈研究》,《汉阳大学民族学所2001国际年会论文集》2002
85,《毕摩、苏尼之辨》,《彝族文化》2002,1
84,《父系氏族公社的萨满教》,《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
83,《中国萨满教研究20年》,《1999-2000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82,《在其他宗教影响下的萨满教命运》,《满族研究》2001、1
81,《伊玛堪与萨满教》,《民俗》2001、2
80,《中国通古斯语族民族的萨满教特点》,《满语研究》,2001,1, 被载入《中国人民大学资料集-宗教》,2001,6
79,《萨满的社会作用》,M·Hoppal著,孟慧英翻译,《满语研究》,2001,1
78,《史诗与认同表达》,《民族文学研究》(作者芬兰劳里·航科,翻译孟慧英)2001、2
77,《认识萨满教,深入开展萨满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4,20
76,《关于萨满教的认识》,《满族研究》2000、2
75,《天神与天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1
74,《萨满教的风神》,《民俗》2000、3,7千
73,《萨满教的认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
72,《狩猎经济活动与萨满教》,《青海社会科学》2000、4
71,《白萨满与家萨满》,《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1(作者德国瑶百柯,翻译孟慧英)
70,《通古斯萨满教在国际萨满文化中的地位》,2000、9,国际会议论文
69,《乌麦研究》,《民族文学论丛》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68,《萨满教的精灵世界》,《民族艺术》1999、2
67,《萨满教的动物观》,《中国民俗学年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6,《萨满教的灵魂观》,《青海社会科学》1999、4
65,《萨满教的二元神论》,《满族研究》1999、2
64,《萨满教的自然神与自然神话》,《社会科学战线》1999、4
63,《萨满教的人-熊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4
62,《古朴神秘的萨满教》,《满族文化史》第十二章,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61,《莫日根的婚姻》,《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3
60,《口袋绳子婴儿》,《民族文学研究》1998、1
59,《大地 地神 地神祭》,《北方民族》1998,1
58,《萨满教与萨满神话中的火神及盗火英雄》,《满族研究》1998,1
57,《北方民族的托若神树》,《民俗曲艺》(台湾)111期,1998
56,《鹿与鹿神信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4
55,《萨满教的石崇拜》,《民族艺术》1998、2
54,《伊玛堪的艺术表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6
53,《伊玛堪艺术的一般特点》,《青海社会科学》1998、1
52,《满族神话》,《满族研究》1997,2,7千
51,《维科的英雄史诗论》,《民族文学研究》1997,2
50,《伊玛堪的艺术成就》,《北方民族》1997、3
49,《满-通古斯神话》,《中华文学通史》,23章,1997
48,《伊玛堪》,《中华文学通史》,25章,1997
47,《满族萨满神歌结构》,《民族文学研究》1996、2
46,《英雄的异能妻子》,《青海社会科学》1996、5
45,《伊玛堪中的寄魂形式与特征》,《龙江学刊》1996
44,《满族萨满歌与萨满文本》日刊《比较民俗研究》1996,3
43,《伊玛堪的空间》,《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3
42,《伊玛堪中的难题求婚》,《民俗》1996,3
41,《伊玛堪的英雄本色》,《北方民族》1996,3
40,《藏戏调查报告》,《青海戏剧》1995、2
39,《满族神话与萨满教》,《满学朝鲜学论集》1995年
38,《神歌与萨满教仪式》,《满族研究》 l995、2
37,《赫哲族萨满教概貌》,《世界宗教研究》1995、3
36,《复仇、西征与英雄》,《民间文学论坛》1995、4
35,《赫哲族的萨满神歌》,《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3
34,《伊玛堪与神歌》,《民族文学研究》  1995、2
33,《萨满医疗母题浅析》,《民族文学研究》1994、4
32,《<格萨尔>与萨满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4、2
31,《满族杨姓神本研究》,《满族研究》1994年、2
30,《美国的新萨满教》,北大《人类学与民俗学》1994、2
31,《满族野祭神本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4、3
30,《少数民族传说概貌》,《民族文学研究》1993、3
29,《盘瓠神话与畲族的盘瓢信仰》,《民族文学研究》1990、2
28,《满族的萨满》,《黑河学刊》1990、2
27,《满族神谕辨析》,《北方民族》1990、1
26,《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满族研究》1990、2
25,《瑶族的祖先崇拜体系》,《广西师院学报》1989、2
24,《毛南族的宗教与神话》,《广西民族研究》1989、2
23,《满族的萨满教祭祀》,《满族研究》1989、322,《活态神话研究的历史基础》,《民族文学研究》1989、121,《满族神谕》,《民族文学研究》1989、3
20,《神话的原始艺术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9、5
19,《黄遵宪的民俗观》,《民俗调查与研究》198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18,《满族萨满教的变迁》,《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4
17,《金代女真族的萨满教》,《黑河学刊》1988、3
16,《水族神话与宗教》,《贵州民族研究》1988、4
15,《满族民间文学面面观》,《满族研究》1988、4
14,《论尼山萨满的历史性质》,《中央民院学报》1987、41
3,《满族的萨满教》,《世界宗教研究》1987、4,
12,《布依族神话与宗教》,《贵州民族研究》1987、4
11,《赫哲族民间文学概貌》,《民族文学研究》1987、3
10,《满族经济类故事特点及意义》,《社会科学辑刊》1987、  l
9,《满族部落时代故事论》,《满族研究》1987、3
8,《拾克拉故事浅识》,《黑龙江民间文学》19集、 l987
7,《关于民族文化总体特征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1987、5
6,《论努尔哈赤传说的民族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4期   
5,《民间故事家能力评析》,《民间文艺季刊》1986、2
4,《满族民间故事传承路线探微》,《满族论丛》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
3,《中国妇女缠足考》,《辽宁民间文学》 l986年
2,《浅识神话的永久魅力》,《辽宁民间文学论集》一、1985年
1,《论<山海经>中的帝神话》  同上、1985年
            
以上内容由于洋整理,特别感谢。
        

TOP

董晓萍

       董晓萍,女,1950年12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2、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钟敬文教授学习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博士论文《明清民俗文艺学史论略》,1989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4~1995年赴美国衣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留学一年,导师Professor R.David Arkush,其间于1995年6-7月赴芬兰参加国际民俗学会约恩苏大学民俗学高级暑期学校培训毕业,获国际民俗学会颁发的现代田野作业技术合格证书。2001年8月~2002年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xford)做高级访问学者兼合作研究,合作导师Professor Glen Dudbridge。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兼任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研究领域】
  明清民俗文艺思想史、华北民间文化和民俗志。
  【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学术成果】
  一、个人著作
  1、《世纪老人的话--钟敬文卷》,肖立、董晓萍合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董晓萍、欧达伟(R.David Arkush)合著,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说话的文化》,董晓萍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4月。
  4、《田野民俗志》,董晓萍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5、《民俗学导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6、《华北民间文化》(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7、《杨慎》(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二、编著
  1、钟敬文学述(钟敬文著、董晓萍整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钟敬文著、董晓萍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
  3、《〈三国演义〉的传说》(南海出版公司,1992,该著获1993年国家出版局全国图书奖“金钥匙”奖三等奖)。
  三、译著
  《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民众思想史论》([美]欧达伟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四、高校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本人撰写第“第三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五、主要论文目录
  1、民间服饰观,文史知识 ,2000年第1,2,3期。
  2、《民俗学概论》与发展我国大学的民俗科学教育,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12日。
  3、民俗,乃旅游之极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月18日。
  4、报刊与民俗,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5日
  5、论明代四大奇书中的"马"话语,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另收入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第128-132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
  6、华北说唱经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7、中国人的自然观,收入(日)《日中野外文化教育调查报告书》,(东京)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野外文化研究所,2000。
  8、论纪念家庭,文史知识 ,2000年第4期。
  9、论想家,文史知识 ,2000年第5,7,8期。
  10、定县秧歌与华北民间社会的思想,法国汉学,中华书局,2000年第5期。
  11、村碑民俗中的用水文化--兼谈文字与民俗的互联网,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
  12、村社,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
  13、域信仰圣地与追随圣者的民俗活动,文史知识 ,2000年第10期。
  14、行业能人现象,文史知识 ,2000年第11期。
  15、年节是做民俗的工厂,文史知识 ,2000年第12期。
  16、春节与现代化,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17、年节产品之一:春联,文史知识 ,2001年第2期。
  18、北师大民俗学学科点50年课程设置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9、节日里的说话文化,人民论坛,2001年第2期。
  20、年节产品之二:年画,文史知识 ,2001年第3期。
  21、女教授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28日。
  22、年节产品之三:社火,文史知识 ,2001年第4期。
  23、摄影城市史中的民俗意识流,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
  24、田野关系是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工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5、年节产品之四,庙会,文史知识 ,2001年第5期。
  26、陕西泾阳县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7、华北民间社团思想,(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刊》,2002年第1期。
  28、(法)华北水利社会研究中的中法社会科学理论探索(与Marianne Bujard合作,第二作者),法国远东学院学报,2001年第88期第345-353页。(Hydraulique et societe en Chine du Nord une cooperation franco-chinoise en sciences socials, Marianne Bujard et Dong Xiaoping, Bulletin de L'Ecole Erancaise D'Extreme-Orient, 88(2001)P345-353.)
  29、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与社会活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66-71页。
  30、亚洲国家的动物.马与背架民俗的文化分析与比较,杜西,收入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第1-11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
  31、创造中国荷马的"延安梦"--评洪长泰《改造盲书匠--韩起祥和解放区的延安说书运动》,收入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第342-354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
  32、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王淑芳等主编《师范之光-北京师范大学百杰人物》,
  第329-33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民俗学者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第54-57页。
  34、The Dual Character of Chinese Folk Ideas about Resources: On Three Western Fujian Volume in the Traditional Hakka Society Series, In Daniel L.Overmyer ed. Ethnography in China Toda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Methods and Result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2002. P343-367.)
  35、华北民间社团思想,(英)牛津大学《中国学刊》,2002年第1期第102-106页,牛津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2002。
  六、科研课题
  【国内】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北文化个体户手抄本及其表演,主持人,3万元,1996-2000。
  → 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华北民间社团思想,主持人,1万元, 1996-2000。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水资源利用民俗传统与现代化,主持人,2.5万元,2001-200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原民俗志与下层文化建设,主持人,20万元,2000-200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民俗文献研究,参加人,2万元,2001-2003。
  【国际】
  → 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华北水资源与社会组织,中方主持人,1998-2002。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649.htm?fr=ala0_1

TOP

TOP

孙庆忠

  个人简历
  1994.9—1997.7 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
  1998.9—2001.7 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
  2001.9—2003.7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2003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
  1.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
  2.人类学理论方法;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3.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论文著作:
  科研情况(2000—2003年):
  1.《边际性社区的宗族生活——广州南景村个案追踪研究》
  (香港《岭南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
  2.《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3.《“堂吉诃德式”的人类学大师: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
  (《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10期)
  4.《林耀华教授和他的凉山彝族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5.《谈中山大学的人类学传统和精神特色》
  (《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11月6日第375期)
  6.《也谈大学之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14日)
  7.《〈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评析》
  (《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8.《论杨庆堃先生的中国宗教观》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跨越人文类型的空间阻隔——社会人类学的观察方法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沟通》
  (《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10.《都市村庄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11.《尽责守土 锐意创新——关于〈民俗学原理〉对话》(与胡鸿保合作)
  (《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12.《我看“人文奥运”》
  (《市场报·奥运经济周刊》第53期2002年8月17日)
  13.《人文奥运与人文环境营造》(与沙莲香合作)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珠江的文化品格》
  (《深圳特区报》2003年1月12日)
  15.《今日南景》
  (《读书》2003年第1期)
  16.《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7.《乡村都市化与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广州城中三村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8.《都市化与农民的终结——广州南景村经济变迁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9.《重返古典政治哲学的时代——<史特劳斯>对里奥·史特劳斯思想“奥义”的解读》
  (《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7期)
  20.《在田野中重现历史——兼评〈广东世仆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9134.html

TOP

杨利慧

       杨利慧,女,1968年2月出生于新疆阜康县,籍贯四川省旺苍县。1991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从北师大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任教。
  2000年8月~2001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间叙事学及当代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 历
  1994.7~1996.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9~1994.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8.9~1991.7——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9~1988.7——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6.8~现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为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讲授“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基础”、“民间叙事学”、“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1994.7~1996.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神话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民俗学专业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1.9~1994.7——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兼任系教学秘书工作。
  国外留学经历
  2000.8~2001.8——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进行访问研究。
  获奖情况
  一、 国家级
  1、 2001年9月,专著《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2、 2001年12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4)。
  二、 省部级
  1、1998年12月,《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专著)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0年2月,专著《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00年6月,获得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简称“优秀教师奖”);
  4、 2001年9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4)。
  三、 校级
  1、 1998年11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
  2、 2000年12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人排名:4);
  3、 2003年3月,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奖”二等奖。
  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1、1995年4月,于台湾省台北市参加“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教授合著并为主要执笔人);
  2、1995年11月,于海南省海口市,参加“海南省首届国际妇女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女娲信仰对于妇女的特殊功能》;
  3、1997年6月,于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
  4、2000年10月,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Columbus, Ohio State)参加“美国民俗学年会”;
  5、2001年3月,应邀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主讲了“女娲之神——当代中国的神话与民间信仰”(The Cult of Nüwa: Myths and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专题讲座;
  6、2001年5月,应邀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主讲了“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The Art of Chinese Folk Paper-cutting)专题讲座。
  主要学术著作
  一、专著:
  1、《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2、《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金猴献瑞》(第2作者,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
  二、编著:
  1、《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三、论文或译文:
  1、《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1992年9月;
  2、《女娲神话研究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
  3、《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民俗学研究》第1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4、《女娲信仰对于妇女的特殊功能》,《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增刊;
  5、《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先生合著),《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3月;
  6、《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7、《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8、《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的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
  9、《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1998年3月;
  10、《传承与变异—女娲神话的流变》,《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1、《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年1月;
  12、《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民俗曲艺》(台北)第115期,1998年9月;
  13、《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谈猴神话》,《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14、《中国神话学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报》1999年9月21日;
  15、《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
  16、《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
  17、《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钟敬文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2002年3月转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1第1期,2001年2月。
  学术访谈和札记
  1、《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第二作者;
  2、 《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第一作者;
  3、 《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香港)2003年1月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4、 《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第一作者;
  5、《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2003年9月,第一作者。
  承担的科研项目
  1、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0~2005年。
  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3.1~2006.1。
  3、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1996.10~1999.10。
  4、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古代东方文化的曙光——中原神话文化价值论析。参加者,排序3;起止时间:1991.4-1996.5。
  5、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独立承担;起止时间:1994.7--1996.7。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3585.html

TOP

吴秀杰博士

现就职于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文章见http://apple.chinafolklore.org/w ... =%CE%E2%D0%E3%BD%DC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詹娜

詹娜:女,1978年11月20日生,满族,辽宁本溪人。2000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3年获法学(民俗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学术成果:

论文:
1、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2、 《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中的功能》,《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增刊
3、 《辽东放养柞蚕习俗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4、  翻译英文《多重的记忆:鲁迅的传统观》([德]塞巴斯蒂安•维格著);《我们是谁:从性别角度看少数民族音乐传统的跨地区保护》 ([德] 吉萨•杰妮考恩著),载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8月
5、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
6、 《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7、 《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与象征意义的衍化——以辽东沙河沟人的农具制作与使用为例》,《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8、 《“生存型经济”:沈阳市个体户生存状况探讨》,《理论界》,2008年第2期
9、 《“网上小区”:建构、功能与运行机制探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0、《沈阳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及结构特征》,《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
11、《断裂与延续: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性知识》,《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12、《“网上小区”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3、《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第二作者),《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
14、《变与不变:辽东山区村落民俗变迁与俗制厘定——兼论民俗的本质》《民俗研究》,2009年第3期
15、《仪式、记忆与知识传承——辽东满族“二月二”节俗调查》,《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

田野调研与课题项目:
1、2003年8月-9月,参加云南大学主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学建设子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之“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撰写《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第五章《婚姻家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主持2006年沈阳师范大学校级社科项目《技术革新与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主持沈阳市2007年社科项目“互联网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批准编号:sysk2007-03-08
3、主持2006-2007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老工业基地社会个体户的生存状况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060810
4、主持2008年辽宁省社科联项目《地方传统与乡村文化建设――以辽宁农村为个案》
5、主持2008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城乡民俗变迁与社会转型研究》,项目编号:L08BSH014
6、参与2008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满族民间故事》,在辽宁本溪地区对满族故事的传承人与传承现状进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6万字。
7、参与辽宁省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东北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网络及其功能释放研究》
8、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民间社会网络与区域社会稳定》
参与沈阳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视觉民俗――民俗学教学方法探讨》
参与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老工业基地变迁的社会文化维度:领域、功能与风险》
9、参与2009年辽宁省城乡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重大项目《2009年辽宁省城乡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调查问卷》
10、参与2009年中山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沈阳分组项目调查

著作:
1、参编《中国民俗大系•辽宁民俗》,第八章《民间信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2、参撰江帆主编《中国民间神谱》,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3万字
3、专著《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25万字


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 ... &extra=page%3D1

TOP

TOP

黄旭涛

姓  名: 黄旭涛   
性  别: 女  
所属部门: 社会学系  
职  称: 副教授  
学  历: 博士   
研究方向: 民俗学、文化社会学、民间文艺学  
个人简介: 1994——1997辽宁大学硕士
1997——2003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2003——2006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7年到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工作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13730

TOP

廖海波

廖海波,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http://mediaanddesign.org/%E5%B8 ... A%E5%8A%A9%E6%95%99

个人简介

1971年出生。曾分别就读于辽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代表成果

出版专著《影视民俗学》,参与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编写。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包括《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童真与幻想——动画片欣赏思维解析》等,并参与上海市社科课题《中外动画原创性比较研究》。

研究方向

影视艺术理论方面的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及其交叉研究。

TOP

苑杰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所学专业: 艺术类
地域: 北京
博士后专业: 艺术类
最高学历学位: 博士
科研工作(流动)站1: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个人简介: 1998-2002 辽宁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学士
2002-2005 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 硕士
2005-2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民族学(人类学)博士
2008至今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 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

TOP

王志清

王志清:男,1977年12月出生,蒙古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
1999年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2005年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获法学(民俗学)硕士学位。
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士研究生 ,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获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8年7月任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0年6月进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领域为语言民俗、宗教民俗、民间文艺学。主讲课程:民俗学、民间文学。先后在《民间文化论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西部蒙古论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论文:1、《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
   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国家级刊物)
2、《蒙汉文化交融的社会记忆—以阜新地区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
   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省级刊物)
3、《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国家级刊物)
4、《佛光掩映下的民俗生活史—以阜新地区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
   发表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省级刊物)
5、《巴拉根仓故事的民俗功能解析》,
   发表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省级刊物)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为例》
  发表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省级刊物)
7、《借名制—民间信仰在当代的生存策略》
   获中央民族大学第三届“博学杯”论文竞赛一等奖 , 拟选入民俗学专业的论文集
8、《巴拉根仓故事中风水传说的民俗解读—以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的类型故事文本为例》
  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省级刊物)
9、《“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
拟发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 文化艺术出版社
10、《地名透视的村落历史—一个农区蒙古族村落相关地名及其叙事的解读》
    拟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会议论文集》

TOP

李扬

李扬,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即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师从乌丙安先生学习民俗学。1985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李嘉诚奖学金赴香港大学留学,师从陈炳良讲座教授,1994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5-87年任辽宁省文联民研会编辑。1987-97年任汕头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7年调至中国海洋大学,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在国内和海外出版的专著、译著、编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西方民俗学译论集》、《美国民俗学》、《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文学的方式》等14部(部分合作),发表论文、译文、文学作品等逾百篇。曾应邀赴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地参加AFS(美国民俗学会)、ISFNR(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主讲的《民俗学》入选“山东省高校首届百门精品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校各级科研和教学奖励20余项。现主讲本科《民俗学》、《民间文学》、校通识课《民俗文化》和研究生《叙事学》、《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史》、《民俗理论研究》、《专业外语》等课程,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方向)。


本信息由李老师本人提供。非常感谢李老师的热心回复。

转自于: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13866&extra=page%3D2

TOP

金天一

1949年3月2日生,副教授 。
      1976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至1987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综合大学进修。
      1995年至2005年被韩国庆熙大学校聘任专任教授 。
      主讲课程:戏剧理论、电视编导学、屏幕技巧学、编剧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在韩国期间讲授古汉语、医古文、中国国情学
      研究方向:影视理论、民俗学、社会学
      主要论著:国内发表的学术专著《电视编导学》;《屏幕技巧学》;合著《满族文学史》;《沈阳市朝鲜族地方志》;论文《中国古代戏曲道具引论》;《满族讲祖故事发展及其演变》;《身披科技光环的奇葩-电视编导学》等几十篇。到韩国后发表的译著有《悟导彼岸-Oughtopia》;《国际光明社会运动白书》;《地球村的和平》;《21世纪人类社会的课题》;《文化世界的创造》;《人类哟!祖国哟!同胞哟!》(诗集);《2002年足球世界杯韩国十大城市简介》;编译《重建人类社会的灯塔》;专著《韩国当代哲学Oughtopia解析》;论文《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妇女地位的变化》;《韩国当代哲学的奇葩Oughtopia》等十多篇。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崇山中路66号 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邮政编码:110036
      办公电话:0086-24-62202491
      E-mail:tyjz21@sina.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