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进潍坊】历史名人与潍坊:诸城居官二载 潍县投宿一宵——苏轼宦游潍坊轶事

【走进潍坊】历史名人与潍坊:诸城居官二载 潍县投宿一宵——苏轼宦游潍坊轶事

除夜大雪留潍州



  如果世间真有一条时间隧道,那该多好——人们可以回到距今九百三十三年前,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除夕的潍州逛逛。却说这日午后,陡然间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卷起漫天大雪。好在,潍州人家,春联上门,雪花反衬,反而光彩照人。此时在潍州南门里,大石佛寺庙山门前,有位美髯公翻身下马,由书童引携女眷,步入寺门。美髯公者谓谁?他是刚从密州卸任、奉调改知河中府的苏轼先生。

  黎明,纵马别密州;午间,匆匆过安丘;赶到潍州时,风雪迷漫,已暮色苍茫。苏轼率眷进潍州,人不留天留,石佛寺投宿。石佛寺老方丈,盛情款待太守,共进年夜斋饭,恳请题诗留字,苏轼欣然应允。果然,在投宿石佛寺十多年后,即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苏轼把画师崔白赠他的布袋佛像画稿,附上亲笔题跋,托赠石佛寺方丈,后刻碑嵌于寺壁。其跋云:“熙宁间,画工崔白示余布袋真仪,其笔清而尤古妙,乃过吴矣。元祐三年七月一日。”“乃过吴矣”,是说崔白画技之高,超过了唐代的吴道子。

  熙宁十年(1077)大年初一,雪过天霁,苏轼携眷启程。惜乎青州道中,彤云又集,大雪复剧,有诗记其事,诗题是:《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茏晓光开,旋转馀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鬃,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雪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诗的前半颂雪,诗的后半贺农。自己苦点儿,无所谓。

  当日,苏轼冒雪赶到青州,暂宿馆驿,写了《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代孔周翰》,表述了对密州的思恋:

   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

   海风吹碎碧琉璃,时见三山白银阙。

   盖公堂前雪,绿窗朱户相明灭。

   堂中美人雪争妍,粲然一笑玉齿颊……

济民乏术,徒增自惭:“惟有使君游不归,五更上马愁敛眉”,苏轼依然寄希望于新任密州太守霍翔。



密州出仕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坛巨星。巨星巧与风筝城结缘,堪称潍水佳话。在艺术上,他是全能冠军,无与匹敌。论诗歌创作,他是继屈原、李白、杜甫之后的卓然大家;对宋词,他有开风气之先的功劳,与辛弃疾并创豪放词派;其于书法,开翰墨新境,史称“苏黄米蔡”,位列宋代第一;在散文创作上,位列唐宋八大家;他深通烹调,“东坡肉”脍炙人口;他又长于服装设计,“东坡帽”曾经风行一时;他也精于绘画,妙通音律,喜研盆栽,娴于藏石,颇通歧黄,深谙气功,精于养生之道。总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绝代天才之一。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其父洵、弟辙并称“眉山三苏”。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少年得志。此后仕宦终生,足迹遍天下,晚年左迁海南,写成传奇一生。神宗熙宁七年(1074)冬,他自杭州通判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任职二载。熙宁九年(1076)冬,奉调改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冒寒上路,于是年除日赶到潍州(今潍坊市潍城区),由大雪相阻,在石佛寺(今市中级法院址)投宿一宵。熙宁十年(1077)元日,大雪初霁,即驱马西行,未至青州,大雪复作。

  诸城居官二载,潍县投宿一宵。大文豪与潍坊结缘,这是历史的光耀。苏轼客潍时,正当他三十九岁到四十一岁的盛年,处于创作旺盛的黄金年代。苏集中一些旷世名篇,多写于潍水之畔,密水之滨。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初到诸城,熙宁七年(1074)只剩下了两个月,单是安民调度,放粮赈灾,就够他忙活一阵子。不觉已是熙宁八年(1075)的新正。上元之夜,彤云垂野,灯火萧条,闾巷索然。太守出出进进,与民同忧,祷祝神灵,祈禳丰收。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蝶恋花·密州上元》)

器量的旷达,境界的高远,爱心的弘扬,为官的清廉,使得这位密州太守,乐天安命,恬然自安。此年正月二十日之夜,苏轼做了一个梦,恍惊起而长嗟。梦中竟与亡妻佳期幽会。亡妻谓谁?原配王弗也。王弗,眉州青神人。十六岁嫁于十九岁的苏轼为妻,生子苏迈。治平二年(1065)病逝汴京,享年二十七岁,册封通义郡君。至熙宁八年(1075,岁在乙卯),谢世整整十年。半个伤心梦,一阕不朽词。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纪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上片,极言对王弗无限的怀念。下片,描写梦中与爱妻相会情景。伉俪情深,溢于言表,人鬼殊途,生何以堪,不觉泪沉如铅水。苏轼一生与三个女人关系密切。原配王弗,早逝。苏三十二岁续弦,娶王弗堂妹、二十一岁的王闰之为继室,生子苏过和苏迨。在苏轼五十八岁的时候,四十六岁的王闰之病亡于京师。贬官黄州后,四十五岁的他,收十八岁侍女朝云为妾,生子苏遁。朝云三十四岁时病逝惠州。可惜,平生三夫人,皆姓王,皆共结丝萝,又皆先他而去,白头不曾偕老!



后杞菊赋



  苏轼初到密州,天公颇不作美。《超然台记》记述当时的苦况: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指密州),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樯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苏轼吃的野菜,一为枸杞,一为野菊。杞可代粮,菊可代糗。而春可食苗,夏可食叶,秋可食花果,冬可食根。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是清官的试金石。时值灾年,乡亲父老,剜野菜度日;身为朝廷命官的苏轼,岂可坐视?所以,他宁愿和副太守刘庭式一块,自觉加入剜菜度荒的人群之中。再贱年,当官的总少不了那份俸禄,何必自己躬身?这就看出苏轼的仕德了。熙宁八年(1075),苏轼用野菜果腹,写过一篇《后杞菊赋》,其小序云:

  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太守亦称知州,大体相当于今天正厅级官员。如此品阶,竟“斋厨索然”,穷得够呛,这却是事实。苏轼一不贪,二不虐,清正如日月,廉洁似长风。他说:“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糊口……”公私分明,不以权谋私,苏轼可谓清官之至者。



老夫聊发少年狂



  熙宁八年(1075)十月,太守率同僚到常山冬祭。归途路中,在铁沟习射会猎。表面看,这是习猎,实质却是备战。北宋当时,西北边陲,有辽国和西夏国大军压境,虎视眈眈。“澶渊之盟”后,外强中干的赵宋王朝,一直采取纳币求和国策,苟且偷生。而北宋驻扎西北的武帅王韶,抵御西夏,偶传捷音。苏轼闻之,深受鼓舞。他也习猎、作诗,以此表达报国之志。《祭常山回小猎》是古体诗,《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词。诗以抒怀,豪气逼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上阕,描述出猎的雄武场面。黄指猎犬,苍指苍鹰。孙权射虎是典,苏轼借以自况。此词下阕,抒写报国之愿,勃然有英武之气。西汉时,边官魏尚,任云中太守,政绩卓著,但无端被削职。郎中署长冯唐,以为这样太不公平,便奏请汉武帝,为魏尚复了职。苏轼借此,冀图报国。这一年他39岁,只要朝廷启用,他会挺身报国,去打击北国来犯之敌的。

  在北宋文人中,写边塞词以表报国之志的,前有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开苍凉悲壮词风;其后,则数得上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对此词,大苏的自我感觉奇好: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东坡书简·与鲜于子骏书》)



超然台丙辰月



  密州城阙,北门有台,称“北台”。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苏轼抵密州。至于隆冬,大旱连年的密州,喜逢初雪,太守携同僚登台观雪,因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云:“但觉衾稠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一年后,灾情好转,黎民安居,苏轼有了闲趣,始将北台改建为超然台。他说,密州城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超然台记》)

  熙宁八年(1075,岁在丙辰)中秋之夜,密州境内,安定祥和,年丰人乐。太守置酒超然台上,吹笛饮酒,赏月赋诗。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这夜诗人彻夜不眠,酿就了一阕旷绝千古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一词,旷绝千载。本来只是怀弟之作,此时辙在济南,轼在诸城,相距颇遥。由此却生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其中的乐观思绪与格调,不知鼓舞了多少失意者直面现实,憧憬未来。所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说,“东坡中秋词一出,馀词尽废”。



艺术世界



  苏轼在密州,自不如杭州明快,却因有艺术世界的营造,也便如在江南一样,怡性陶情,居易而乐天。在公余之暇,有闰之夫人陪读,听朝云抚琴。朝云只十二三岁,特具音乐细胞,老爷每有新词填就,一经小释,便能谱曲:“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望江南·超然台作》)。

  熙宁八年春,落花时节,苏轼收到子由从济南寄来的信和《送春》诗,流露出对兄长的深深思念。“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他,当即写了《和子由送春》诗: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伴馀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诗成千古诗,句为金石句。

  斜阳新暮,小朝云柔情缱绻,枫林下,踮起脚跟,采一片红叶,插上自己鬓间;也采一片红叶,插上老爷的发髻。苏轼没有拒绝,投给女孩一个爱怜的目光,轻吟出口:“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答陈述古》)

好朋友滕达道托人送来国朝宫廷大画师、潍州人李成的十幅真迹,让苏轼把玩审赏。他愉悦有加。在《与滕达道书》中,他说:“承借示李成都市十幅图,遂得纵观,幸甚幸甚!且暂借留,……用公所教法试摹……”(《东坡书简》)。在《与王庆源书》中,苏轼又谈到密州印象:“高密(指诸城)风土,食日稍佳,但省租公库减削,索然贫俭。”山城物质贫困,而太守精神富有,苦中寻乐,他还收养了三四十个拣来的弃婴呢!



别梦依稀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冬初抵密州时,正值大旱。仕宦两年之间,让太守牵肠挂肚的,依旧是珍珠般金贵的水。苏轼曾头戴柳帽,手捏柳枝,撰写祭文,去常山祈雨。一日在深山,借宿柏仙庵,夜半微雨,他欢喜得顽童似的,率笔为诗:

晚雨纤纤变玉霙,小庵高卧有馀清。

梦惊忽有穿窗片,夜静惟闻泻竹声。

稍压冬温聊得健,未濡秋旱若为耕。

天公用意真难会,又作春风烂漫晴。

幸有常山雩泉清波,涌翠盖禾,方使太守一块石头落地。但熙宁九年(1076)腊月,却接到移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的诰命,心中异样地踌躇。他一面安排闰之夫人和朝云姑娘打点行囊,一面与山城悄悄辞别。他来到了雩泉,独坐雩泉亭,魂牵梦绕: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

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留别雩泉》

  又到释迦院,留别曾经在阳春相会的牡丹:

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

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

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腊月中,苏轼便携家驱马,冒寒上路,别梦依稀,取道潍州,赶赴河中府。途经安丘,苏轼小驻,给父亲的一位故友董储上了坟,和董储之子会了面,诗以相赠:“白发郎潜旧使君,至今人道最能文。只鸡敢忘桥公语,下马来寻董相坟……”这位苏洵好友、安丘人董储,生前曾任眉州太守,颇有政声。



爱洒潍坊大地



  诸城居官二载,潍县投宿一宵——苏轼与风筝城结下的这段不解之缘,犹脉脉潍水,心萦梦牵。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太守任内,送别好友孙勉,又一次思念起投宿一宵的潍州来,并记下美好的印象:“昔年罢东武,曾过北海县。白河如翻雪,黄土如蒸面。桑麻冠东方,一熟天下贱……”东武,指密州;白河,指白浪河;黄土如蒸面,指白浪河两岸肥沃的平原。桑麻句,盖指京东东路(宋时山东东部称此,路,省也)农业之重要。东坡芳泽,恩庇百世。

  苏轼在密州的文化建树卓著,当地父老称诸城县衙为“仰苏堂”。说到苏轼对后世的影响,那是深远而又巨大的——《金石录》与赵明诚,《清明上河图》与张择端,《金瓶梅续书》与丁耀亢,刘统勋与宰相刘罗锅(墉),五四新文学巨著《山雨》和作家王统照,《烙印》与臧克家,如此人文传承,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山岁岁明星煜。百世更迭才人出,光同日月仰宋苏。


文章来源:http://story.zcinfo.net/article/showwzarticle.asp?id=5727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