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车前子兄.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诗人和散文家车前子...............
你的建议可能很理想.开展起来的确需要中国民俗学会的号召.
因为光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各省民俗学会就很多.而各民俗学会的会员大多是你说的这些基层民俗工作者.但就我们了解的各地的民俗学会会员数很大,但真正能够经常上网交流的很少.如果能够动员各地省市民俗学会通过对会员进行民俗学网的宣传,那么光学会会员就够庞大了.但谁给他们上网的条件呢.那些乡村的民俗工作者真的还没有达到能经常上网的条件.
而大学之所以是民俗重地,是因为他们恰恰正在经常性地深入田野地头和乡民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他们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通过各种平台对民俗知识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传播.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网络技术给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了另一方天地.
其实民俗学网一直在欢迎各种各样的民俗学者的加入,网络本来就没有门槛.实际上通过上网的方式交流民俗,对许多基层工作者也许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个主观意愿:他们是否适应这样网络的虚拟性,习惯成了一个问题!
——马知遥
呵呵,我觉得我们说拧巴了。
兄弟我说的是以论坛名义,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让本论坛在全社会继续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各界喜欢研究民俗文化的朋友光顾本论坛;而您讲的是院校师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通过各种平台对民俗知识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传播.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网络技术给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了另一方天地.”
另外,我还想就马先生所提到的几点,做一些解释。
第一,全国各省民俗学会,没有一个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学会。
第二,“各地的民俗学会会员数很大,但真正能够经常上网交流的很少”的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这批同仁(省一级民俗学会会员)平时上网交流的人数至少不会少于百分之六十。至于说“那些乡村的民俗工作者真的还没有达到能经常上网的条件”,也有点以偏概全。现在的乡村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可同日而语了,乡村不是落后、闭塞、不懂网络为何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代名词。
第三,大学是民俗重地,这个没错。但院校师生“经常性地深入田野地头和乡民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开展田野作业,与论坛组织网友下去交流、宣传、采风、联谊根本是两码事。前者是教学与研究需求,后者是论坛向全社会推广,使其扩大影响使然,任务目的都大相庭径。
第四,基层文化工作者目前还可能不是人人有条件参与网络交流,但决不会有不愿“适应网络虚拟性”的主观意愿和保守习惯。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5 10: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