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8期活动计划(2018年1月14日上午9:00)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8期活动计划(2018年1月14日上午9:00)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8期活动计划


(2018年1月14日,周日上午9:00-12:00)


http://zjwsalon.chinafolklore.org/blog/




诸位同仁好!


  “敬文民俗学沙龙”(Jingwen Folkloristic Salon)于2004年1月10日──钟敬文教授去世两周年的祭日──在京成立,迄今已举办过27期主题讨论活动。本沙龙以钟敬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以继承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保持学人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中国民俗学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基本宗旨而建立的一个同人学术论坛。


  2018年1月10日是钟敬文教授忌日。第二十八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活动将于1月14日(周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请大家相互转告。现将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上半场: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


  主        题:缅怀20世纪以来辞世的民俗学者
  引  言  人: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自由发言】希望大家围绕该主题,从百年来的学术史中选择一至两位已经离世的学者进行自我阐释,包括他们的学术贡献,或是自己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每人5-10分钟。我们希望通过缅怀先贤,向中国民俗学一百年的风雨历程致敬。


  下  半  场:民俗学专题


  主        题:见微与知著:我所理解的鲍辛格晚年的学术路径
  主  讲  人:吴秀杰 (自由译者,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图宾根的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晚年笔耕不辍,不断有著作出版。尽管他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不必再迁就学术评判的规范,其学术生涯中的两大主题——日常生活和通俗文学——却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鲍辛格对日常生活启蒙,从来没有自我边缘化,从来都与对社会现象的宏观把握结合在一起。在 《成果社会》(2015)一书中,他从大处着手,提出“以结果为取向的社会”(Ergebnisgesellschaft)这一理论框架,并以此来解读诸多日常活动(从健身、旅游到银行账户、消费行为)中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现象,实则是追求“成果”这一社会趋势下的不同变体;而长达500页的《施瓦本文学史》(2016)则发掘和梳理了19世纪以来施瓦本地区文学作品(包括日历上的诗歌)和作家(包括牧师以及中小学教师)的资料,这些往往被主流文学通史所忽略的内容,恰好能展示文学成长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是文学社会史的绝佳材料。鲍辛格出手的民俗学研究成果,展示出这个学科能见微亦能知著,并具备充分的社会学想象力。


  主讲人简介:吴秀杰,自由译者,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人类学、科学史、民俗学的德、英文汉译。代表译作有:《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赫尔曼·鲍辛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Dagmar Schäfer 薛凤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技术、性别、历史 : 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Francesca Bray 白馥兰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何故为敌 : 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Günther Schlee 李峻石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等。


  时间:2018年1月14日(周日)上午9:00-12:0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科研大楼1117室)


  欢迎各位同人踊跃参与,积极发言!




  敬文民俗学沙龙


  2018年1月5日




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