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马家沟里无马氏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马家沟里无马氏

马家沟里无马氏









百味群(84134126)友一行六人,早起欲游马家沟,雨丝飘落,午时日头挤开云雾,算是我们打开了通道,急急集合,东行而去。

武陵城人多质朴,如竹立山林,虚心守节,直刺天空。出城东行水随山转,盘旋曲折往复回头,如龙行山垭回望来路,是不舍得旧时岁月吧。这竹,这水,这人,如同这城东之路,笔直,东行不回头。说是不回头,其实也不尽然,偶有驻足不前的,守候在城东那片河,却是数百年前的武陵人,说是开门劳作,清晨雾浓,祖孙俩北至溪河,洗浴毕,西望县城,繁华声暄,南边是五条山梁蜿蜒如龙行,奔西望来,准备进城拜访样。正欲东走,见眼前一个包袱,草丛里钻出一线金光银彩。也有说是祖孙俩实为货栈老板,清晨开店铺门,送走早起的客人,回头见到路边草丛的一个包袱,隐隐约约的金光银彩,在草尖的露珠掩映下,晃荡人心。到底是哪一位丢失的呢?原本有事准备出门的,守着那个包袱,停了当日的安排,耐心的等待。天色暗沉,冷冷地寒气催人回屋时,才见到脚步急促的行人,四处张望,来回打量,在路边树丛河岸乱石间。包袱里的数百金,白纸红字的约案,杂七杂八的物什,一如寻找者的诉说,不是他的还是谁的呢?听说,这位远方的老板,只是路过武陵,此后却停留此地了,质朴淳厚的民风,真诚安然的人心,让他选择了这方水土。也留下守金店的名声。一说是祖孙两的客栈之名,一说是这位客商所开的店铺,送给祖孙俩时,张挂着的招牌,还有一种说法,是客商翻修了祖孙的店铺,请县里老爷书写的店名,名称下是祖孙俩的名字,他要让守金之名传播开。数百年后,守金店没有踪迹,名声依旧。

城东溪水急,守金店南五岭险,旧名五条岭,乡野之人以五峰山称之。县城之北,也有五峰如星,高悬天空样,山势耸立,群峰如翼,旧称五凤飞云,亦叫五星峰的。为武陵八景之一,县城又有北依五峰,南带溪水,西列画屏,东临诰轴之说。不知何时,城北之山改称五峰山了。守金店之南的五峰山,失去了它的名字啦。

过五峰山,沿溪东走,南侧多叉路,纵横交错有八岐,人称八条路。多溪涧,三溪相会于主河道,人称三岔沟。沟多溪水丰,雨必漫路面,路南侧一大片称漫液沟。有沟自南来,交于此处,多马姓人居此,深数十里,人称马家沟。两壁高耸,东有白云寺,西岭观音庙。

白云寺。据旧志记载,该寺建于唐代,早在咸通元年(860)年之前就已存在,是竹溪史载唐代三古刹之一,即蒋家堰镇的莲花寺,兵营乡的银杏寺,水坪镇的白云寺(大石门北1公里处的山坡上)。据旧志载述:“寺院一进两层,因建在山坡上,故有上、下殿之分。进山门即下殿,山门两边有向外斜伸出呈外八字形的两堵照墙。穿天井入上殿,上殿高大巍峨,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两边厢房各若干间,四周围墙相连。寺院规模虽不大,但由于其面临清清溪水,背依磊磊云山,青山嶂头,白云掩映,在古木丛林的隐藏下,显得格外幽深清静,确是出家人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吕洞宾以剑作诗之处。

诗名《游白云寺》,诗云:

“古木丛林号白云

高岩更去谒观音

路逢青嶂上头上

寺隐白云深处深

法鼓震开天地眼

飞轮推出圣凡心

时人到此如中悟

何必南岩海上寻。

白云寺几度兴毁,虽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但在解放前却又屡遭破坏。解放后作为黄龙粮店的仓库及营业用房,上、下殿犹存,但殿内佛事用品却早已全无。加之白云寺乃土木建筑,自然损毁也很厉害,作为千年古刹早已面目全非。终于2002年腊月,由于岩体崩塌而遭彻底摧毁。观音庙于数前掘得负碑龙子赑屃。现存武陵城北龙山之上,电视塔前,据说于观音庙刚刚自土堆中挖出时,有省城寺庙立意购回,出资数万元,不得。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石龟背负石碑。这个石龟叫赑屃,也叫霸下。是龙之九子之一。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竣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又总是移不开步。

沟内陈姓大族,日前修旧谱,增新人,撰写家谱一册。12世孙陈耀胜述其事迹,考订来历,得见乾隆56年,公元1791年五世孙众立碑。旧以二十岁一世记,陈氏始祖当于康熙末雍正初迁来武陵。述其先祖由山西来,见马家沟而喜,定居于此。当时马家沟,马姓一族声势位居县内前列。

今日沟内外无一马姓人居此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