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色黄,夹带淡淡的黑,草纸,粗糙的,厚约两寸许,几个不认识的字醒目的陈列其右。班上哪位女同学带来的?似乎在刘向阳逞能,出示那页三毛画不久的事,很多同学献宝似的,从家中拿来很多好东西,让我们看着眼馋,想着心痒啊。一丝丝念头,天天在心底窜来窜去的,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把这个换来呢?可转眼间,又一本更让人羡慕的出来了。那本画,用一块还是两块薄荷冰糖,如兵棋子大小,两分钱的,换来看几天。
  很长一段时间,那本厚厚的,黄色的画册,放在我的课桌上。四条腿,一块木板的课桌,似乎很宽大,与同位把书包放在上面,上啥课摆着啥课教材,还有很大空隙的。那本画册就那么放在正中。上课时,欣赏它的封面,认识上面一个字,子,前面那个字,似乎是一个介字,只是,上面还有一个如草字的头,芥,那个字念什么?是不是也念介呢?后面三个字,哪是一点也不认识的。下课后,一页页翻动,花花草草,虫虫鸟鸟,山山石石,奇树怪潭,让我们看见一道别样的风景。
  总感觉得画中似乎有很多话,还没说出来,在你翻开时,能够感觉到这一切,当你想开口时,那种感觉却又消失了。空旷,寂辽,枯涩,幽暗,这些画缺少一种鲜活的气息。看久了,让你沉沉地浸没于其中,体悟到一种难以言述的广大,你好象站在很高很远的山巅,看眼前事物,都有一种渺小的,无所谓的心态了。让你距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很多年后,我研究过一段时间的佛道教义,也曾经购置一部徐梵澄翻译室利•阿罗频多的《瑜伽论》,琢磨了几年,起源就来自于此时吧?那时也更进一步理解了鲁迅先生通过这位他的学生。
  在这种感觉浓厚酽粘,滞重于胸的时候,一页画面展现在我眼前。一只小鸟,一口口噙着草,一茎茎一叶叶放在母亲的身上,是母亲病重还是辛劳过度?无法动弹了么?母亲很高大,孩子很弱小,可是,那一叶叶草茎,一根清晰可数的草茎,密密的排于母亲的身上,替母亲抵御寒冷呢。悲凉,悲痛,悲哀,悲伤,一点点泛上心头,想着这幅画,这只小鸟,他是不是如老师说的,温席的黄香?才九岁就知道疼爱父母的孝子?哦,还是说,这只老鸟,不是寒冷病重辛劳过度,而是病重垂危?微微低下的头,看着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以后有谁会看顾他呢?又一页画面,一只小鸟立于枝头,树下一石,石上一壶,一杯,石边一人,抬头似与枝上鸟对话,他们在说些什么?安详,安静,平和,温暖,一丝丝从石头里,从那壶茶边,自树枝散叶间,垂垂飘拂的和风,淡淡地,轻轻地,柔柔地,自心底拂过。翻开这本薄薄地小册子,封面上四个字,大大的,很醒目,第三个字,似乎是生,其余三个,却也不认识了。可是,第三个字,与前面那本厚厚的,同学天天催促着还给他的画册,第四个相同呢。都是画册,那么,是不是画字的繁体呢。
  什么子画,什么生画,嗯,肯定是的啦。
  一本让人沉静而平和,一本让人安详而温和,都是静到极致的画,很多年后,看到鲁讯先生的一段话,我很以为然。
  那是1925年1月,《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必读书”的书目。鲁迅说:青年必读书,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注:
  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月十日)
  本文先生收入《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当然,后来我的看法,那是当时我对先生肤浅的看法,随着对鲁迅著作的深入了解,这种感觉也随之变淡了。
  
  
门神画里故事多  画之影系列之一  
枫叶之上谁题诗  画之影系列之二   
七零年代寂寞事  画之影系列之
小队有个养猪场  画之影系列之四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画之影系列之九  一念慈悲如丝缕
附件: 10 [时间:2011-7-21 10: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