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作者:孙龙 刘维维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1-5-19 10:55:00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9 18 版“区域”文章之一。


  如要筹建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要特别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这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现实和学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濒临式微或者消失,令人担忧。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今年活动的主题“博物馆与记忆”,有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希望借此来唤起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珍视。

  建新馆成必然选择  

  “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非常必要。”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在刘魁立看来,目前国内普遍存在过分推崇外来文化、轻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使我们试图建立新的文化体系时,缺乏内在的文化支撑。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建有民俗博物馆,也经常举办民俗博览会(如婚礼、节日等),但无论是学者,还是公众,都感觉这只是民俗场景的展示而已。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彩萍认为,民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需要通过民俗文物来展现。作为博物馆,特别是民俗博物馆,“物”的作用非常重要。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只用照片和文字进行描述,或者用现代人的表演再现过去的民俗文化,我们需要用过去各种各样的民间物品来构成旧时民间物质文化的大体形态,然后附加相关说明,来展现过去民间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价值标准等。

  目前,国内近40家民俗博物馆均面临如何发展的困局。与综合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相比,它们缺少统一、明确的规划,还处于自发的摸索发展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叶涛认为,单独建立新馆是民俗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地方的民俗博物馆依托当地的庙宇而建,但由于民俗博物馆的自身特点以及对空间的特殊需求,现有庙宇对民俗文化的展示有相当大的限制。”叶涛认为,我国应建立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以此来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礼仪,因为包括全国唯一的公办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内,现有的民俗博物馆都无法承担国家级民俗博物馆所应承担的重任。

  民俗博物馆“归属”模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呼声不断。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3000多座,年均新增博物馆超过100座。但是,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一直未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复杂原因。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民俗文化,之所以一直没有立项建国家民俗博物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单位能够承担此项任务。”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管理,文化类的展馆由文化部门管理,民俗博物馆应属于哪个部门管理?”徐艺乙提出了同样的疑问。他认为,除了明确相应的管理部门外,“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还需要民间的物质文化研究作支撑”。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往往忽视了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不注重实物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这些都是我们在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是否建国家民俗博物馆还不好预测,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相关人士认为,如果我们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一段历史进行总结,就可以汇集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实物,帮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这样建国家民俗博物馆也未尝不可;如果把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待,称民俗博物馆恐怕就不大合适了。

  叶涛认为,民俗作为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仅仅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展示,此举尚不能代替民俗博物馆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民俗文物,如何保护民俗文物?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民俗文物方面的制度和标准。李彩萍告诉记者,中国民俗学会曾呼吁过此事,但它需要国家提供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所以付诸实践的难度很大。

  大力支持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我们怎么去促进、保护它,其中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研究和思考。据了解,目前有关方面已立项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之所以以此命名主要是考虑到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强调展示馆与博物馆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相关人士认为,这还是一个新课题。

  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我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中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贡献,那么,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如何展现?曹幸穗认为,如要筹建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就要特别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这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现实和学术问题。

  此外,建立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还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李彩萍认为,与前几年相比,国内关于民俗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就民俗博物馆来说,它需要具备民俗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国内还十分缺乏。

  目前,我国民俗博物馆内科研机构的设置、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与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均存在较大差距。温州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温州民俗博物馆,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赞许。有学者表示,温州大学在发挥其科研优势的同时,将教学、科研与市民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地方民俗博物馆之民俗研究基地的功能,而大多数民俗博物馆的这种功能尚未得到体现。

  “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根基,那么如何展示这种根基,国家民俗博物馆应承担起这种重任。”叶涛认为,在国家今后的规划中,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建设、支持力度。据专家介绍,德国等欧美国家的民俗类博物馆,其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一些基金会,这种模式对于我国筹建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具有借鉴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孙龙 刘维维)

TOP

如果国家准备立项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又能怎样?

TOP

据我所知: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民委直属事业单位,1984年11月开始筹建,1995年5月正式挂牌。将近三十年了,目前还在筹建中。多难,可想而知。

TOP

如果此事有利可图,北京市早就动手了,就像中华民族园一样,专家们还在论证,他们已经动工了。何不将计就计,将其改为“中国民俗博物馆”。

TOP

请政协委员们考察一下,弄个提案。

TOP

奥运会建了那么多体育场馆,如果有远见,其中的一个馆该建一下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民俗博物馆,可惜现在有些场馆变成小商品市场了。别误会,随便想想而已。

TOP

国家这么大,民族这么多,民俗文化如此丰富,早就应该有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现在建设已经很晚了,抢救都来不及了。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办此事,而是如何办此事,怎样办此事。政府有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为什么能办起来,小小民俗博物馆就这样难?民俗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政府有责任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去保护它。民族博物馆从1985年立项,至今还没有馆址,没有建设起来,是中国不需要这样的博物馆吗,显然不是,有关部门的无知和失职,才是应该检讨的。

TOP

提出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即便不建博物馆,讨论一下也是有益的,献丑了:
1、中国真的不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吗?
2、如果国家真的立项建设民俗博物馆,你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是什么性质的?
3、国家民俗博物馆非要建在北京吗?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可不可以?
4、我们现在具备设计和管理能力吗?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是否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
5、民俗博物馆展出应该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6、展览如何恢复民俗的生态环境?
7、民俗文物的征集怎样进行?
8、展览如何体现中国民俗发展史?通史与断代史如何处理?
9、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如何体现?
10、你认为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11、少数民族民俗在博物馆占什么位置?
12、民俗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

[ 本帖最后由 陶立璠 于 2011-5-25 07:16 编辑 ]

TOP

热烈的讨论怎么戛然而止了。难道秘书长画了句号。我正在关注各位的高见。
车前子不亏博物馆出身,洞悉其中的艰辛。不过按照大家的设想,可不可以建一个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不占用地皮,又很低碳,还可以及时共享,何乐而不为。请大家设想一下,贡献方案。

TOP

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建有数据库,而且容量不小。各省的非遗保护机构也有不错的数据库,库容很大,但东西不多,资源浪费了可惜。现在就看那些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博导们想不想揽这个苦差事,肯不肯花点钱做这件事,估计很难有勇者为。爱东已经表态了,我想只要大家努力,希望并不是没有。

TOP

最好找有关科技公司,比如汉王公司,他们一定对数字民俗博物馆感兴趣。

TOP

招聘网络高手,拟定数字博物馆的框架,虚拟的,不一定很详细,可以不断补充。现代的科技手段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畅想出真知。

TOP

一座“超越时空的紫禁城”近日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把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的庞大木结构建筑群以及近千件殿内珍藏尽收眼底。“超越时空的紫禁城”由故宫博物院和提供技术支持的IBM公司联合打造,是目前中国首个在互联网上展现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虚拟世界。新华社发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5-29 22:04 发表
两个网页都看了一下,
设置太简单,
东西太少,
让人看了之后,
以为故宫没什么东西。
看来胃口不小,故宫被吃了,民俗博物馆小菜一碟呀。

TOP